<p class="ql-block">此为清末民初成都鸿发号轿行的新娘婚嫁服饰(含红绣袍、绣纹马甲、银饰头冠及“囍”字瓷罐),是当时川西婚俗的核心器物。清末民初的成都处于新旧转型期,传统“六礼”婚俗仍主导民间,而市民阶层对仪式“郑重感”的追求,推动了鸿发号这类轿行婚嫁器物的盛行。</p><p class="ql-block"> 文化符号与工艺价值:这套服饰是川西民间文化的载体:纹样上,红绣袍的“鸾凤和鸣”“牡丹富贵”、马甲的龙纹,构建了“龙凤呈祥、富贵绵延”的婚姻祈愿;“囍”字瓷罐则以符号强化喜庆。工艺上,蜀绣的浓艳配色、细密针脚,银饰头冠的银累丝、点翠技法,既体现川西民间技艺的精湛,也以“盛装”形式突破封建服饰等级,满足婚俗中“新娘尊荣”的仪式需求。</p><p class="ql-block"> 社会作用:其一,它是婚俗“合法性”的标志:红袍、银饰配合花轿仪仗,构建了婚姻“联结家族、传承香火”的神圣性,是社会关系确认的仪式符号。其二,它是市民阶层的文化表达:鸿发号的“租赁模式”,让普通家庭以“准贵族化”仪式彰显身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消费与文化诉求。其三,它是民间文化的纽带:其工艺与纹样承载川西地域文化,在使用与流传中实现民俗、技艺的代际传递。</p><p class="ql-block"> 这套服饰是清末民初社会的“微缩景观”:以工艺之美承载吉祥文化,以仪式之重维系伦理,既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婚俗在时代变迁中延续的见证,为理解婚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参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