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经济匮乏的年代,买粮食有粮店,买油盐酱醋有副食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是说说我童年时期的粮店吧,粮店是按区域或者街道划分,记忆中的粮店里有个窗口是用来卖粮食的,在此处写本、排队等候。旁边有几个盛粮食的木箱,木箱很大,分别盛放着白面、玉米面、米,木箱旁边上有个很大的秤,是秤粮食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粮食少,副食也不多,肉按定量凭票购买,油每人半斤鸡蛋每户一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个月到了二十号左右,家里的粮食吃的所剩无几,但是粮店24日可以取些粮票,用粮票能提前买点儿面条之类的,就和一天的吃饭问题。以此来等待转天25日的借粮日,这天,粮店早早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着买粮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粮食是按人口定量的,成年人的粮食定量一般体力劳动者是三十三斤左右,十几岁的孩子是十几斤,几岁的就更少了,只有成年才涨到三十多斤。所以说半大小子,那点儿粮食根本不够吃的。当时粮食配给和户口挂钩,每人都有固定的供应量。需要用粮食时,拿取粮食配给券去领取,会在配给券上扣除相应的分量。在购买粮油时,保持购买量合理。购买粮食可以使用粮本、粮票在粮店。居民购买粮食时,只需要使用粮食凭证和现金支付,而不再需要凭借粮票。粮票必须凭证提取,可用于出差或在食品店购买粮食制品,比如面条,也可在单位购买饭票或在饭店用餐。粮票的另一个颁发方式是单位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粮票上的基本定量之间的差额来确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说副食店也开始了售卖过冬的大白菜,每年立冬后买白菜的事情,冬天来了,寒风凛冽,也开始储存过冬的食材了,那时白菜是按人头的数量卖的,每人大概是五十斤左右,一个人三颗白菜,一家四五口人也就是十二三颗左右。所以不管有多少人或者是有多晚也要排队等候,有时买到白菜后已经是半夜时分。白菜买来后用线绳绑好,放在一边晾晒,其余掉落的或者有瑕疵的白菜帮子,妈妈会剁成馅包成大包子,做成了一顿美味佳肴,吃起来特别的香,从心里感到了一种幸福和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物资匮乏时代,人们勤俭节约,不浪费食物,没掉过一粒饭粒、边角料蔬菜都会利用。六七十年代的饮食生活,彰显了人们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粮食的浪费被视为可耻,掉在桌上的饭粒都会被捡起吃掉。蔬菜的边角料也被巧妙利用,洗净后腌制成咸菜以备不时之需。肥肉炼成的猪油被小心地装在罐子里,炒菜时仅舀一勺以增添香味。甚至米汤也被用来煮粥,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并未减少,反而更加珍视每一份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冬天吃的菜,不再局限于白菜、红薯之类的了,现在有许多我童年时见都没见过的菜,比如茄子、黄瓜、西红柿等。每当冬天来临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那些简单而温暖的瞬间,它们不仅是我们这代人的一部分,更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