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用数据给课堂“拍 CT”:学生真的“动”起来了!

张同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数据说话,让改进看得见。”11月12日,东城区小学英语“循证课例研究”教研活动在东四十四条小学举行。活动以东四十四条小学裴彤老师执教的北京版四年级上册 Unit 6 Lesson 20《Feel Nature on the Farm》为研究载体,依托讯飞星火 AI 课堂分析系统,通过四次课例的四份数据报告,首次实现“用数据说话”的区级小学英语课例深描,用数据直观呈现教学改进成效,让教学改进的轨迹可感、可测、可学,为全区新教材使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循证路径。</p> 数据对比:从“经验”到“证据”的可见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轮教研的最大亮点,是把“感觉”变成“数据”,用四次AI课堂报告画出一条清晰的改进轨迹。</p> 1. 课堂结构:讲授型→混合型 <ul><li>  11月5日(试讲1):教师行为占有率Rt=0.75,系统判定“讲授型”;师生行为转换率Ch仅0.24,教师“一言堂”特征明显。 </li><li>11月12日(公开课):Rt=0.43,Ch=0.25,系统首次跳格为“混合型”,学生话语时长占比从25%升至57%,实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硬性目标。</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次授课呈现教师主导的讲授型特征;在教研员王老师针对性点拨后,备课团队靶向反思,优化问题设计,增加评价类高阶提问,课堂成功转型为混合型,学生行为占比提升至57%,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实现实质性回归,思维培养的层次感与深度显著增强。</p> 2. 学生行为:被动听→主动说 <ul><li>小组讨论时长:由9.7 min增至19.1 min,增幅97%;人均开口次数由3.2次升至7.8次,增幅144%。 </li><li>‍演示汇报时长:由1.2 min提升至6.6 min,增幅450%,学生真正走上讲台“开麦”。</li></ul> 3. 课堂提问:记忆层→思维层 <ul><li>布鲁姆高阶提问(分析/评价/创造)占比:从0%提升至10%,开放性问题比例由11%提升至38%。 </li><li> 学生平均答句长度:由8个单词增至23个单词,首次出现“Because.../I think...”等完整语段,思维含量显著加厚。</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思维品质培养则通过增加分析、评价类提问实现突破,高阶认知提问占比提升至 10%,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农场和公园的自然体验有何异同”等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p> 4. 语言质量:碎片句→情境段 <ul><li>目标句型“I see/smell/hear...”人均重复使用次数由1.4次提升至3.6次。 </li><li> 五感描述连贯语段(≥3句)占比由6%跃升至41%,为后续写作课储备“可迁移模板”。</li></ul> 5. 核心词汇契合度:泛化→主题化 <p class="ql-block">高频词云TOP3变化: </p><ul><li>11月5日:can→right→what(通用课堂指令词) </li><li>‍11月12日:nature→feel→see(主题核心词) </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教师课堂语言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精准优化:高频词汇成功转变为“nature”“feel”等与教学主题强相关的核心词汇,这类核心词汇使用频次达48次,课堂语言与教学目标粘合度提升3倍,避免“跑题式”闲聊。</p> 6. 互动模式:单一问答→多元协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用“Think-Pair-Share”“读者剧场”后,生生互动时长占比由16.3%提升到19.1%,进而有提升至31.2%,教师连续讲话最大时长由2分40秒降至1分05秒,断裂式讲授让位于“短讲-快练-深评”的节奏,真正让学生从 “被动倾听” 转向 “主动参与”。在核心素养落实方面,</p> 7. 评论结构初平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循证教研活动以循证研究为纽带,将课例展示、数据对比与深度研讨有机融合。活动中,与会教师围绕 AI 分析报告热烈研讨 —— 从教学环节优化、互动方式创新,到提问思维提升、反馈类型均衡,深切感受循证研究的精准赋能。AI 系统提供的教学行为、师生问答、核心素养落实等量化指标,直接推动教学改进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支撑’。例如,裴彤老师四次试讲的词云图、课型数据,清晰呈现出学情熟悉度对教师语言、课堂模式的影响;教研员王老师结合数据进一步分析,指出四次课例呈现三次讲授型、一次混合型特征,且一次借班授课因未提前熟悉学生导致互动效果未达预期。因此王老师提醒:一次借班上课 Rt 回弹至 0.75,再次证明“学情熟悉度”是首要变量。课堂设计需坚守学生主体地位,契合学情与兴趣,将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并给予精准反馈;新教材主题清晰,落地过程中需深耕课前学情、优化课堂评价引导,而‘用数据说话’正是为新教材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让精准帮扶与科学指导落到实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次AI循证让老师们直观认识到:循证教研通过量化诊断,既能规避经验判断偏差,又能为课堂调整、学情适配指明方向。同时王老师也指出,AI 工具是教学科学改进的方法论革新,更需批判性使用。教师们应以循证教研为支点,用证据与数据赋能教学,让核心素养“可见、可测、可生长”,实现以研促教、以证提质。</p> <ul><li>文字:张睿</li><li>‍图片:曲延春、张睿</li><li>‍审核:王文娟</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