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二) ——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量感”和“推理意识”培育实践 <p class="ql-block">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呈现,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如何依托各教学内容的教学培育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核心素养培育在小学第一二三学段教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进阶性,探索出各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2024年9月开始使用的人教版2022课标版新教材,教材编排上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如何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工作室成立了6个课题依托小学数学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培育对应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1日下午经开区小学数学张志红名师工作室在林溪小学开展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小学数学图形测量教学培育量感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培育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研究成果展示。“量感”培育选取2022课标版新教材中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推理意识”培育选取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进行展示。</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由林溪小学的普文蕊老师执教《认识厘米》。这节课聚焦“建立1厘米的量感与掌握厘米测量法”,以“统一测量标准”为线索展开教学。导入环节:普老师通过“用一拃量折星星的纸条”任务,让学生发现师生测量结果不同,结合古人“一拃、一脚长”等非标准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引出“数学中需要统一长度单位”的结论。新课环节:先让学生用1厘米边长的正方体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举例牙齿、纽扣等生活中约1厘米的物体;再让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纸条,通过“数1厘米的数量”得出纸条长度,进而引导学生创造厘米尺——通过讨论“刻度标注(从0开始)”,理解厘米尺的形成逻辑;最后明确测量三要点:“放正、对0、读数”。练习环节:设计“测量橡皮长度”“比较蜡笔、水彩笔长短”的实操任务,巩固厘米测量方法。整节课以“操作体验”为核心,从“非标准测量的矛盾”自然过渡到“厘米的认识”,通过“感知—测量—创造工具”的步骤,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量感,掌握厘米尺的使用方法,同时渗透“统一标准”的数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经开一小的吴颖老师执教《毫米的认识》。这节课以“认识毫米”为核心,通过“导入—新授—实践—巩固”展开教学:以两把尺子(米尺、厘米尺)的差异引入,先通过测量黑板长(2米)、显示屏宽(1米16厘米)等物体,聚焦“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的问题,提出“1厘米能否细分”,明确1厘米平均分10份,每份为1毫米。 新授环节借助学生尺,让学生指认毫米刻度(1小格=1毫米),推导“1厘米=10毫米”;结合生活实例(直尺、身份证厚度),说明毫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长度或者要求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实践中用毫米测量数学书厚度(约6-7毫米),解释测量误差原因;将数学书宽“18厘米多”表述为“18厘米5毫米”,梳理米、厘米、毫米的单位关系。最后通过实例区分毫米与厘米的适用场景,巩固单位认知。整节课以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实现从厘米到更小长度单位的认知延伸。最后吴老师的一句总结,我们的学生尺不仅仅是厘米尺,同时也是一把毫米尺。</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由经开一小的张彦鑫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张老师以"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引入,复习数的组成,随后通过买棒棒糖、蛋糕等生活情境,引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直观操作,理解20×3的算理,总结口算乘法的方法。接着,教师将方法迁移类推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拆—算—合来迁移转化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活动点评环节,工作室主持人张志红老师结合这三节课所培育的核心素养进行点评。关于“推理意识”培育就是不能满足会计算,要紧扣谁能说说它背后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用计数单位来讲为什么这样算。通过一组相关的算式,抽象建模,感受乘法口诀的价值,感受计数单位的个数和计数单位在做运算。“关于量感培育”应遵循两个原则:量是量出来的,测量是计量单位的累加。厘米的认识应该认识长度→比较长度→度量标准测量长度→统一标准(单位)→建立单位表象→建立几个单位→估测(用标准来估测),认识毫米,增加选择单位进行测量的环节。同时结合长度、面积、体积的教材编排内容结构,阐述了教材使用的建议和量感发展的进阶和发展脉络。活动后各课题组进行了阶段成果提炼。</p> <p class="ql-block">图片:王丽、李婷</p><p class="ql-block">编辑:王丽</p><p class="ql-block">初审:张蕊</p><p class="ql-block">终审:张志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经开区小学数学张志红名师工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1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