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师随笔 书香润心 教育铸魂—鲁家沟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第四十期

鲁家沟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相遇的瞬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育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b></p><p class="ql-block"><b>“因共育而遇见”,这或许是我们与教育最美好的约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心向暖阳 共育芬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鲁家沟幼儿园 姚雅丽</p><p class="ql-block"> 品读陶新华教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深切感受到积极心理学为幼儿教育注入的温暖力量。作为幼儿园老师,书中关于教师自身心理建设与幼儿个性成长、心理健康发展的论述,为我指明了新教育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实践方向。</p> <p class="ql-block"><b>  一、教师的积极心态是教育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 书中强调,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长期的职业倦怠会消耗教育热情。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面对孩子们的哭闹、琐碎的事务,我曾有过疲惫与迷茫。而书中提出的感恩练习、正念冥想等方法,让我学会在忙碌中调节情绪——每天记录孩子们的暖心瞬间,做几分钟深呼吸,这些简单的行动让我重新发现教育的乐趣,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只有教师拥有幸福的心灵,才能成为幼儿成长路上的“阳光使者”。</p> <p class="ql-block"><b>  二、关注幼儿个性成长,是积极教育的核心</b></p><p class="ql-block"> 陶新华教授指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传统教育中“一刀切”的方式会压抑幼儿的天性。在班级里,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安静内敛,有的擅长表达,有的专注动手。我尝试用书中的理念,摒弃“标准化”评价,为每个孩子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给活泼的孩子更多表现机会,为内向的孩子创造安静的探索空间,用“你今天的手工创意真特别”“你愿意主动帮助同伴,很棒”等个性化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在自信中绽放独特光芒。</p> <p class="ql-block"><b>  三、幼儿心理健康是终身发展的根基</b></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PERMA理论启示我,积极情绪、良好人际关系等对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情绪、表达情绪;组织小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鼓励幼儿尝试新事物,在小成功中积累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不再简单安慰,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勇敢面对,培养心理韧性。看着孩子们在积极环境中快乐成长,我愈发明白,呵护幼儿心理健康,就是为他们的未来播下幸福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份实践指南。它让我懂得,教师要先成为积极心理的践行者,才能以幸福完整的状态,去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与心理需求。</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着书中的智慧,用积极之心浇灌幼儿的心灵,让教育充满温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幸福的阳光下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以积极之心 育向阳之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鲁家沟幼儿园 陈文胜</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常被孩子们的哭闹、琐碎的照料和无尽的引导填满,有时难免会陷入“解决问题”的疲惫中。翻开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仿佛一束暖光照进教育日常,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只盯着孩子的不足去“修正”,更应聚焦他们的优势去“唤醒”,用积极的视角看待每一个生命个体,才能让孩子们在爱与接纳中向阳生长。</p><p class="ql-block"> 书中关于“积极关注”的理念让我深受触动。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大多来自成人的评价。以往面对调皮好动的孩子,我常不自觉地强调“不许乱跑”“不要吵闹”,却忽略了他们身上“精力充沛”“探索欲强”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学习积极心理学后,我试着改变沟通方式:把“你怎么又抢玩具”换成“我知道你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我们试试轮流玩好不好”;把“你怎么这么慢”换成“你今天自己穿鞋子,比昨天快了好多呢”。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变得更自信了,冲突减少了,班级里也多了许多欢声笑语——原来,一句积极的评价,就能给孩子注入成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陶新华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唤醒心灵”。积极心理学不仅教会我如何对待孩子,更让我学会关照自己。幼儿园工作压力不小,难免会有焦虑、烦躁的时候,而教师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积极情绪培养”方法让我受益良多:每天记录一件孩子带来的温暖小事,比如“今天乐乐主动帮小朋友捡玩具”“朵朵画的画里把我画成了彩虹色”;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调整心态。当我以平和、积极的情绪面对孩子时,孩子们也变得更从容、快乐。这种积极的师生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让教育工作变得更有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教育不是塑造完美的“标准儿童”,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用欣赏的眼光陪伴他们探索世界,用温暖的爱滋养他们的心灵。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第一束光,唯有自己心中充满阳光,才能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将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日常保教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用积极之心,育向阳之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说的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是尽我所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而不是如我所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条路都有不同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带孩子去寻找更多可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姚雅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骆海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