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臣丙吉(雷锋式贤相)(副本)(副本)

GOGO

<p class="ql-block">我们来详细讲述西汉名臣丙吉的传奇故事。他是一位将孝顺、正直、善良与隐忍智慧完美融合的典范,其德行如美玉,历经岁月而愈显温润。</p><p class="ql-block">第一章:根基与初露——狱中守护的仁心</p><p class="ql-block">丙吉,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自幼学习律令,初仕担任鲁国狱吏,因工作勤奋、执法公平,逐渐累积功绩,被调到中央担任廷尉右监。然而,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并非在法庭之上,而是在一座阴森恐怖的郡邸狱中。</p><p class="ql-block">当时,汉武帝晚年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蒙冤被逼造反,兵败自杀,其家人尽数被诛连。太子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也被收系于郡邸狱。当时,政治风云诡谲,所有人都对与太子有关的人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惹祸上身。</p><p class="ql-block">然而,丙吉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他被任命为处理此案的廷尉监后,深知皇曾孙的无辜。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将一股凛然的正义与深切的悲悯,化作了无声的行动。</p><p class="ql-block">他亲自在狱中挑选了两位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让她们哺育喂养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他每天都会亲自去探视,关心孩子的饥寒温饱。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细心与担当。 皇曾孙体弱多病,几次险些夭折,丙吉不仅下令缩减他的囚具,保障其生存环境,还用自己的俸禄为他求医问药,并赐其乳名“病已”(意为“病已痊愈”),以祈求平安。</p><p class="ql-block">这份守护,是超越职责的善良,是冒着杀头风险的正直。</p><p class="ql-block">后来,汉武帝病重,有望气者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大怒,派遣使者连夜前往各个官狱,无论罪犯罪名轻重,一律格杀勿论。当使者深夜抵达郡邸狱时,丙吉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紧闭狱门,拒绝让使者进入。</p><p class="ql-block">他隔着大门对使者说:“皇曾孙在此。普通人尚且不应无辜被杀,何况是陛下的亲曾孙!”</p><p class="ql-block">使者无奈,只得回宫禀报,并弹劾丙吉抗旨。或许是丙吉的刚正感动了上天,此时年迈的汉武帝竟也幡然醒悟,叹道:“这是上天的旨意啊。”于是大赦天下。郡邸狱中的所有囚犯,都因丙吉的这次抗命而得以活命,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刘病已的性命。</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没有丙吉的这次“正直的抗命”,就没有后来的汉宣帝。而他此时所做的一切,全然发自本心的良善,毫无对未来功名的算计。</p><p class="ql-block">第二章:隐忍与沉默——不言己功的厚德</p><p class="ql-block">巫蛊之祸的阴影逐渐散去,刘病已得以恢复宗室身份,由宫廷抚养。而丙吉,在完成他的历史性守护后,却选择了彻底的沉默。他调离了廷尉右监的职位,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悄无声息地沉入了官僚体系的深处,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段往事。</p><p class="ql-block">他依旧勤恳工作,先后担任大将军霍光的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等职,深受信任。在霍光决定废黜荒淫无度的昌邑王刘贺后,是丙吉向霍光推荐了生活在民间、通晓经术、品行良好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p><p class="ql-block">当刘病已被迎立为皇帝(汉宣帝)时,他并不知道当年在狱中守护自己的恩人是谁。而丙吉,身为拥立之臣,官封关内侯,却依然绝口不提往事。他并非没有机会,只要稍作暗示,荣华富贵便唾手可得。但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不争。</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德行——他救人,是出于本心,而非投资;他沉默,是因为事已过去,无需以此邀功。</p><p class="ql-block">然而,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一位当年曾受过丙吉恩惠、如今在宫中做婢女的妇人,向汉宣帝上书,陈述当年丙吉的护佑之恩。宣帝大为震惊,亲自询问丙吉,方才得知全部真相。他感慨万千,深深为丙吉的品德所折服,下诏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p><p class="ql-block">面对这迟来的封赏,丙吉没有狂喜,没有自傲,反而更加谦逊。在他心中,这只是了却了一桩旧事,他更关注的,依然是当下的职责与国家的未来。</p><p class="ql-block">第三章:为相与风范——问牛不问人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丙吉后来官至丞相,总领百官。他的治国理念深受其个人品格的影响,主张宽厚,崇尚礼让,不事苛察。</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完美体现了他的为政智慧:</p><p class="ql-block">一次,丙吉外出,在路上遇到有人群斗殴,死伤者横陈于路。丙吉乘车经过,却视若无睹,掾史感到非常奇怪。</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遇到有人赶牛,牛气喘吁吁,吐出了舌头。丙吉立刻下令停车,让随行人员去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p><p class="ql-block">掾史觉得丞相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问,未免轻重倒置。</p><p class="ql-block">丙吉解释道:“百姓群斗殴杀,这是长安令、京兆尹职责范围内的事,他们自会按律处理。作为丞相,我年底考察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进行赏罚即可。我不应越俎代�庑,去管这些不该我亲自管的小事。”</p><p class="ql-block">“而现在正值春季,天气未热,牛却喘息不止,我担心是时气失节,阴阳不调。这关系到天下的收成与百姓的生计,才是丞相职责所在,所以我才会关心。”</p><p class="ql-block">一番话,说得所有下属心服口服,无不叹服其识大体。</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丙吉问牛”的典故。它并非说明丙吉冷漠,恰恰相反,体现了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大局观。他懂得“抓大放小”,将精力集中在影响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上,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陷入琐碎事务。这正是他“正直”的更高体现——对职位和权力的正确使用。</p><p class="ql-block">第四章:晚节与传承——正直一生的终章</p><p class="ql-block">丙吉的善良与正直,不仅体现在大事上,也流露于细微处。</p><p class="ql-block">他对待下属极为宽厚。他的车夫嗜酒,曾有一次随他外出时醉酒呕吐在车上。主管官员想斥退这名车夫,丙吉却劝阻说:“因为一次酒醉的过失就赶走一个能干的人,让他以后何处容身呢?你就忍忍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的车垫罢了。”最终没有驱逐他。这名车夫是边境人,熟知边境驿传事务。一次他外出,看见驿骑拿着红白相间的信囊,知道是边境郡县报急的公文到了。他跟随驿骑到公车府打探消息,得知匈奴入侵云中、代郡,便立刻回府告知丙吉,并建议提前了解相关官员的情况,以备皇上询问。丙吉深以为然,提前做了准备。果然,汉宣帝召见丞相、御史,询问匈奴入侵的应对及边境官员详情,丙吉对答如流,而御史大夫则因仓促之间未能知悉详情,受到批评。宣帝因此特别赞赏丙吉心忧边境,能恪尽职守。而丙吉则坦诚相告,说这都是他的车夫提醒之功。此举让满朝文武都钦佩丙吉的仁厚能容人。</p><p class="ql-block">临终之际,汉宣帝亲临问候,并问他谁可以继任丞相。丙吉没有徇私推荐自己的亲信部下,而是公正地举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等数位当时公认的贤能之臣。后来这几位都成为一代名臣,证明了他识人之明和为国举贤的无私之心。</p><p class="ql-block">汉宣帝评价他:“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正是对他一生德行最精准的概括。</p><p class="ql-block">总结而言,丙吉的故事是一幅由“孝”(对皇曾孙如父辈般的呵护)、“善”(对无辜生命的怜悯)、“正”(坚守原则的抗命与为政)、“忍”(不言己功的淡泊)交织成的壮丽画卷。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声名显赫,而在于默默守护;最高的功勋,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而在于为国家、为他人付出了多少。他的光芒,穿越两千年的时光,至今依然能照亮我们的心灵,告诉我们何为真正的善良与正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代名人对丙吉的评价:一座穿越时空的品德丰碑</p><p class="ql-block">丙吉的故事并未随着汉宣帝时代的结束而湮没,相反,他作为一种道德典范和政治智慧的象征,被后世不断追忆、评述和推崇。从史学家到政治家,再到思想家,人们从他的身上汲取着不同的精神养分。</p><p class="ql-block">1. 班固《汉书》:史家之定论</p><p class="ql-block">作为为丙吉立传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丙吉传》的结尾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p><p class="ql-block">“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吉归酇侯印,上书乞骸骨,以全终始。此其所以为厚君子也。”</p><p class="ql-block">· “深厚,不伐善”:这五个字成为了丙吉一生品行的最核心概括。“深厚”指他品德敦厚,思虑深远;“不伐善”即绝不夸耀自己的功劳。班固以其史笔,确立了丙吉作为“不言之臣”、“厚德君子”的永恒形象。</p><p class="ql-block">· “上宽大,好礼让”:这是对他为政风格的肯定,将其治国理念与个人德行紧密联系,认为他的成功正源于其宽厚本性。</p><p class="ql-block">2. 房玄龄等《晋书》:作为臣道的楷模</p><p class="ql-block">唐代初年,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在评价另一位名臣时,再次以丙吉为标杆:</p><p class="ql-block">“昔丙吉临政,不吐哺而御四门;袁盎处朝,不犯颜而匡九国。盖大臣之节,在于必持正而已。”</p><p class="ql-block">这里将丙吉与汉代的袁盎并列,指出作为大臣的节操,关键在于坚守正道。丙吉的“不吐哺”(不像周公那样“一饭三吐哺”般急切招贤)正体现了他“持大体,抓根本”的为相之道,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顶级政治智慧,与事必躬亲的诸葛亮风格不同,但同样有效,被视为大臣的典范之一。</p><p class="ql-block">3. 司马光《资治通鉴》:政治教科书中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北宋司马光在编撰这部给皇帝看的政治教科书时,自然不会漏掉丙吉。他不仅详细记述了“丙吉问牛”和“保护宣帝”的事迹,更在《稽古录》中总结道:</p><p class="ql-block">“丙吉深厚不伐,善保功名,以终于孝宣之世,非独有保护之恩,亦其行事有以当之也。”</p><p class="ql-block">司马光的评价极为深刻。他指出,丙吉之所以能在汉宣帝时代善始善终,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保护皇帝的旧恩,更是因为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他的行事风格,完全配得上他所得到的尊荣。 这就将丙吉的成功从“幸运”提升到了“德行必然结果”的高度,强调了其“行事”本身的价值。</p><p class="ql-block">4. 古代帝王:治国用人的镜鉴</p><p class="ql-block">丙吉也常被后世帝王作为选用宰相的榜样。唐太宗李世民等明君,虽然未留下直接评价丙吉的言语,但他们追求的“垂拱而治”,正需要丙吉这样懂得“问牛不问人”、能把握全局的宰相。清代的乾隆皇帝在评点历史人物时,也对丙吉这种“识大体、有雅量”的臣子赞赏有加,认为他们是维系王朝平稳运行的栋梁。</p><p class="ql-block">5. 王夫之《读通鉴论》:思想家的深度剖析</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史论巨著《读通鉴论》中,对丙吉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他比较了丙吉与另一位名臣魏相,说道:</p><p class="ql-block">“丙吉之宽厚,而条侯(按:此处或为笔误,应为丙吉)之大体,相得益彰……吉之不言,非徒不言也,持之也定,谋之也深。”</p><p class="ql-block">王夫之看到了丙吉“不言”背后的力量。他的沉默,不是简单的不说话,而是“持之也定,谋之也深”——是意志的坚定和思虑的深远。这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智慧的战略选择,远比肤浅的自我夸耀要强大得多。</p><p class="ql-block">6. 李贽《藏书》:异端思想家的赞叹</p><p class="ql-block">以离经叛道著称的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藏书》中将丙吉列为“忠诚大臣”,并激情澎湃地评价道:</p><p class="ql-block">“甚矣,丙吉之社稷臣也!‘问牛’一语,真宰相言哉!”</p><p class="ql-block">李贽用“社稷臣”这个词,赋予了丙吉极高的地位。“社稷臣”指的是与国家休戚与共、能安邦定国的栋梁之臣,与那些仅知奉承皇帝的“具臣”有天壤之别。他认为“问牛”一语,道尽了什么是真正的宰相,言语间充满了敬佩。</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从汉至清,丙吉的形象在历史的评价中不断丰满和升华:</p><p class="ql-block">· 在史学家眼中,他是“深厚不伐善”的君子,是修史的道德标准。</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家眼中,他是“持正识大体”的能臣,是为相的绝佳范例。</p><p class="ql-block">· 在思想家眼中,他的“不言”是深沉的智慧,他的“问牛”是治国的根本。</p><p class="ql-block">这些穿越时空的评价,共同铸就了丙吉在中国历史长廊中不朽的丰碑。他不仅仅是一位西汉的救时宰相,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那种内敛却强大的道德力量,那种不争不显却足以托举国家命运的政治智慧,那种发自心底的善良与正直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他的故事,也因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