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随意”变“自主”——赵寨子蒋官屯小班持续观察记录

赛迪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脉络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察背景</b></p> <p class="ql-block">  呈呈是小班幼儿,入园时间不算短,上半年后期来到的幼儿园,对幼儿园生活已经适应。在日常美术活动中,发现他在涂色时常常涂出轮廓线外。握笔姿势虽能基本握住,但手指协调性有待提高,涂色速度偏慢,容易分心。这些表现可能与他手部小肌肉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及专注力发展水平有关。为了改善他的涂色技巧我决定对他进行持续观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察目的</b></p> <p class="ql-block">  1. 了解呈呈在涂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握笔姿势、控笔力度、颜色使用及专注力等方面的情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 分析其在小肌肉动作发展和手眼协调方面的不足,为后续开展针对性指导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3. 观察呈呈在活动中的情绪反应与坚持性,以便在美术活动中给予适宜的支持与鼓励,提升其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与信心。</p> <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呈呈</p><p class="ql-block">年龄:3岁</p><p class="ql-block">观察周期:三周</p><p class="ql-block">观察教师:张现盈</p><p class="ql-block">观察方法:定人观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察过程</b></p> <p class="ql-block">第一周:2025.10.20——10.24日</p> <p class="ql-block">观察实录:</p><p class="ql-block"> 在区域活动时,呈呈自主选择了涂色练习卡进行操作。他用右手握住马克笔的中下部,手腕略微内收,保持着基本的握笔姿势开始涂色。涂色时,他先选取了马克笔,在图案上涂抹,部分区域用力适中,颜色较为均匀;接着换用黑色马克笔,在“数字2”图案上涂色,颜色有涂出轮廓线的情况。在给手指图案涂色时,他尝试了绿色、蓝色、灰色等多种颜色,颜色选择较为随意,多处涂出轮廓线外,尤其在图案边缘和细节处表现明显。整个过程中,呈呈专注涂色约15分钟,期间偶有短暂张望,之后继续投入到涂色活动中,未出现烦躁或放弃的情绪,始终保持着中等程度的兴趣和坚持性。</p><p class="ql-block"> 涂完色后,呈呈又选择了益智区的数字积木,进行房子的搭建。房子的搭建有高大的,矮小的,但都是反着用积木拼插。</p> <p class="ql-block">行为分析:</p><p class="ql-block"> 1.动作发展</p><p class="ql-block"> 坐姿、歪斜离桌面偏近。握笔和控笔有基础表现,呈呈能基本握住笔,说明具备初步的握笔能力,但手指协调性和手腕灵活性不足,导致控笔力度不稳定。积木选择好拿的反面拼插。这些是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尚未成熟的典型表现。</p><p class="ql-block"> 2.精细动作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涂色时手部控制能力不足,颜色频繁超出图案轮廓;部分区域涂色潦草,颜色覆盖不均匀,反映出小班幼儿常见的精细动作发展阶段性特点。</p><p class="ql-block"> 3. 认知与情绪,</p><p class="ql-block"> 他颜色选择随意,体现了小班幼儿对色彩的直觉性探索,而过程中保持的中等专注度和坚持性,说明他对涂色活动有一定兴趣,但注意力易受环境干扰,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升。</p><p class="ql-block"> 4. 色彩搭配逻辑性不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颜色使用的随意性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创作特点,</span>色彩选择较随意,未形成有规律的色彩搭配意识,对色彩的系统性运用能力较弱。</p> <p class="ql-block">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 1.降低操作难度,提供替代工具: 为他提供粗短的油画棒、三角形的蜡笔等更易于抓握的工具。并能自然引导正确的握姿。同时,提供大幅的、轮廓简单粗犷的涂色纸(如一个大苹果、一个气球)。</p><p class="ql-block">2. 进行前置小肌肉锻炼: 在涂色活动前或日常活动中,多安排手指谣、撕纸、串大珠子、捏超轻粘土、拼插玩具等游戏,专项锻炼其手部精细动作和力量控制。</p><p class="ql-block">3. 教师近距离陪伴与动作辅助: 坐在他身边,进行一对一指导。可以采用“手把手”的方式,轻轻握住他的手,带他感受如何轻轻地、慢慢地沿着边缘涂色,让他体验正确的力度和动作轨迹。</p><p class="ql-block">4. 即时鼓励,强化过程: 不过分关注作品结果,而是表扬他的努力过程。“呈呈,你这次坚持了很长时间哦!”“我喜欢你涂色时认真的样子!”帮助他建立对活动本身的积极情感。</p><p class="ql-block">5.增加手部力量的活动,加强手部肌肉力量。如剥玉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梳理呈现</p> <p class="ql-block">第二周:10.27——10.31</p> <p class="ql-block">观察实录:</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周的干预,本周呈呈的表现出现了一些变化。他使用了老师提供的三角形粗蜡笔,握笔姿势有所改善,有时能尝试用三指捏住,但坚持不久又会滑回二指式握法。坐姿还需提醒,控笔力度依然偏小。在涂一个“大苹果”的图案时,他能有意识地尝试不涂出最外面的圆形边界,虽然仍有一部分区域出界,但出现了几段靠近边界的内侧线条。在颜色使用上,经老师语言提示“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呀?”,他换上了红色蜡笔并会自主配色。本次活动的专注力时间延长至约10分钟,期间有一次想离开,经老师鼓励“你看,这个角快要涂满了,真棒!我们把它消灭掉好不好?”后,他重新坐下完成了大部分涂色。完成后,他拿着作品给老师看,脸上有自豪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行为分析:</p> <p class="ql-block">  1. 小肌肉与控制力出现进步迹象: 握笔姿势的短暂调整和出界情况的局部改善,表明前一阶段的支持策略开始生效。他的手部控制正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过渡,但尚不稳定,需要大量练习来巩固。</p><p class="ql-block"> 2. 手眼协调的初步建立: 能够有意识地去匹配边界,是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一步。这说明他的大脑开始尝试处理“看见的线”和“手画出的线”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3. 情绪与坚持性的积极转变: 在教师鼓励下能重新投入任务,并因完成作品而产生自豪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萌芽。他对涂色活动的信心和兴趣正在提升。</p> <p class="ql-block">支持策略:</p> <p class="ql-block">  1. 巩固正确姿势,提供隐性支持: 继续提供利于抓握的画笔。当他姿势正确时,及时给予肯定:“呈呈,这样拿笔看起来真舒服。”同时,可以引入“涂色小秘诀”:如“学小蚂蚁慢慢爬”(控制速度)、稍稍用力握笔(控制力度)。</p><p class="ql-block"> 2. 提升手眼协调游戏难度: 在区域活动中增加走迷宫、连线画(从一点连到另一点)、沿直线剪纸等游戏,进一步锻炼其视觉追踪和手部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3. 赋予情境,激发创作欲望: 将涂色活动嵌入故事情境中。“我们帮这只小熊穿上彩色的衣服吧!”“这片草地需要很多绿色的小草。”让涂色变得更有意义,从而延长其专注时间。</p><p class="ql-block"> 4. 作品展示与具体表扬: 将他的作品在展示墙或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并给予具体的表扬:“大家看,呈呈涂的这个太阳,有很多颜色都留在圆圈里了,进步非常大!”让他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老师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梳理呈现</p> <p class="ql-block">第三周:11.3——11.7日</p> <p class="ql-block">观察实录:</p> <p class="ql-block">本周,呈呈在听到进入区域指令后,能主动选择美工区。他握笔姿势的稳定性提高,三指握笔的时间明显长于拳头握笔。在涂一个“小汽车”图案时,控笔显得更为从容,力度趋于适中,出现了大面积的、在轮廓线内的色块。虽然边缘仍不整齐,但整体形态已能清晰辨认。在颜色使用上,他主动选择了红色涂车身,并询问老师:“轮子可以涂黑色吗?”显示出对颜色与实物匹配的思考。整个活动持续了约15分钟,他全程专注,直到自己认为“画好了”才停下。完成后,他兴奋地向同伴展示:“看我的小汽车!”在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出愉悦和自信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行为分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小肌肉与手眼协调能力显著提升: 握笔姿势的改善和控笔力度的稳定,标志着其小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有了实质性发展。能够涂出大块且基本在轮廓内的色块,是手眼协调能力趋于成熟的明确信号。</p><p class="ql-block">2. 认知与审美的萌芽: 从被动接受颜色到主动选择并询问颜色,表明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动作的完成,开始思考作品的内容与美感,这是艺术表达能力的初步发展。</p><p class="ql-block">3. 兴趣与自信的建立: 主动选择美工区、长时间的专注、完成后的自豪展示,都清晰地表明呈呈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有效提升。他已经将涂色视为一项能够带来成就感的愉悦活动。</p> <p class="ql-block">支持策略:</p> <p class="ql-block">1. 提供多样化创作材料: 在巩固涂色技能的同时,可以为他引入拼贴画、树叶画、粮食画等新材料,保持他对美术活动的新鲜感,并继续锻炼其手部控制力。</p><p class="ql-block">2. 鼓励自我表达与简单创作: 从他感兴趣的主题(如小汽车)出发,鼓励他在涂好色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如“马路上还有什么?”“小汽车要开去哪里?”,引导他从纯粹的涂色向简单的绘画创作过渡。</p><p class="ql-block">3. 赋予“小老师”角色: 当他技能熟练后,可以请他帮助其他的同伴,比如示范如何轻轻涂色。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他的技能,更能极大地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p><p class="ql-block">4. 家园共育: 与家长沟通呈呈的显著进步,建议家长在家中同样提供涂鸦、撕贴等机会,并多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看待孩子的作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支持呈呈在艺术领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梳理呈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分析</b></p> <p class="ql-block">  一、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分析——主要就是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参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健康领域:动作发展</p><p class="ql-block"> 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用笔涂涂画画</p><p class="ql-block"> 分析: 呈呈初期二指握笔、力度失控,是小班幼儿典型的握笔姿势,处于适应笔的阶段之一。经过三周,他能使用三指握笔,说明其手部动作从“手掌-手臂”的大肌肉运动,向“手指-手腕”的精细动作顺利过渡,具备了初步的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2. 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p><p class="ql-block"> 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分析: 呈呈从第一周“不专注”到第三周“主动选择、乐在其中”的转变,完美地体现了从“不乐”到“乐在其中”的发展过程。他的情绪变化是艺术活动兴趣养成的关键指标。</p><p class="ql-block"> 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p><p class="ql-block"> 分析: 初期呈呈的涂鸦是无意识的肌肉运动。后期,他能有意识地选择颜色(红车、黑轮),并使作品形态清晰可辨,这表明他的涂色已经从“乱涂”向“有意图地表现”迈进,为下一阶段“用图形和线条进行绘画”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行分析——《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应“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1. 健康领域: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其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案例分析: 呈呈的涂色活动,本质上是为促进其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教师没有将训练孤立出来,而是将其融入美工区游戏之中,并通过提供易抓握的画笔、前置的撕纸、串珠等游戏,自然地促进了其小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发展,这完全符合《纲要》所倡导的“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动作发展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2.艺术领域: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案例分析: 教师干预的成功之处,在于始终将保护和激发呈呈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放在首位。从最初的过程性鼓励,到后期为他创设“涂色”的情境,都是在激发其内在的创作情趣。呈呈从“模仿”到“乐在其中”的转变,是艺术领域教育最核心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教师并未苛求呈呈涂色“不出边界”这一技能结果,而是肯定了他的努力和进步。当他主动选择颜色时,教师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正是在支持和鼓励他个性化的表达。这种接纳和肯定,为呈呈未来大胆、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奠定了安全的心理基础。</p><p class="ql-block"> 3.体现《纲要》的核心教育原则</p><p class="ql-block"> (1).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纲要》总则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p><p class="ql-block">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 “因材施教” 范例。我观察到呈呈在精细动作上的个体差异,并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个性化的支持方案,确保了呈呈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p><p class="ql-block"> (2). 创设教育环境,成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p><p class="ql-block"> 《纲要》组织与实施中要求: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p><p class="ql-block"> 案例分析: 教师的角色转换</p><p class="ql-block"> 支持者: 提供适宜的材料(三角蜡笔)、心理激励(表扬、展示作品)。</p><p class="ql-block"> 合作者: 通过“手把手”的方式与呈呈共同完成作品,是平等的游戏伙伴。</p><p class="ql-block"> 引导者: 通过语言提示(“太阳的颜色?”)、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导呈呈向更高水平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核心思想。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将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艺术领域的兴趣培养与情感体验、以及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原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健康领域,促进了其精细动作发展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艺术领域,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情趣,并保护了其个性化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三、根据《鹤琴幼儿园发展评估指引》分析</p> <p class="ql-block">1.健康领域</p><p class="ql-block">发展关切点——精细动作</p><p class="ql-block">进步台阶一:典型表现,可以动手做手工,简单劳动,涂色,拆解,组装等,调整手或手指的姿势和力量,但不精细,动作也不灵活,比较慢。案例中,呈呈可以动手涂色,手指动作明显不灵活,花较长的时间完成。作品比较粗糙,线条不流畅。有很多部分是超出轮廓之外,并且涂色间有空隙。</p><p class="ql-block">2.艺术领域</p><p class="ql-block">发展关切点——艺术表现与创造兴趣。</p><p class="ql-block">进步台阶一典型表现,涂涂画画,唱唱跳跳,并乐在其中。案例中呈呈在班级的区域活动中会用油画棒,彩笔涂很多的作品。会询问老师,老师我画的好看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反思</b></p> <p class="ql-block"> 通过几周持续、有针对性的观察与支持,呈呈在涂色活动中的表现有明显进步。他从一个在握笔、控笔、专注力和自信心方面都有困难的幼儿,成长为一个能够基本掌握涂色技巧、并从中获得乐趣和自信的参与者。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对于小班幼儿在精细动作发展上的不足,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准确的分析,并提供适宜的、循序渐进的支持,才能有效的促进成长。</p> <p class="ql-block">编辑:张现盈</p><p class="ql-block">初审:徐翠翠</p><p class="ql-block">终身:赵梓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