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油画:《不期而至》

海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画是一个经历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十二月党人男主人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归来,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站在列宾的油画《不期而至》前,仿佛听见了开门声。那个瘦削的、满脸胡子的中年男子,穿着一身褪色的囚衣,就那样突兀地站在了家的门槛上。画布上的空气似乎瞬间凝固了,又似乎在微微震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布面油画,创作于大约1882年,规格达160.5cm*167.5cm,如今静静陈列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初看画作,一个面容瘦削、满脸胡须的中年男子闯入视线,他身着囚衣,脚步迟疑却眼神刚毅地走进房间。那姿态,仿佛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命运的沉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绕在他身边的家人,表情各异,宛如一幅生动的情感画卷。穿黑衣的妇人缓缓站起,身体微微前倾,似要扑过去拥抱,却又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脚步,那是震惊与思念交织的复杂情感;稍大的男孩欣喜地抬头注视,嘴巴半张,仿佛下一秒就要喊出心中的惊喜;较小的孩子则有些胆怯,目光从书本移向这位“陌生人”,眼神中透着好奇与不安;门口的女佣将他视为“陌生人”,年迈的母亲吃惊地从沙发上站起,佝偻着背,一时间竟没能反应过来。列宾以他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将这一瞬间定格,让观者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这个家庭多年来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幅画背后的原型,正是俄国历史上那群充满理想主义的十二月党人。1825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俄罗斯贵族青年,怀揣着推翻沙皇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体的伟大梦想,毅然发动了起义。12月14日晨,3000多名起义者如英勇的战士,开进彼得堡枢密院广场。然而,刚继位的尼古拉一世派军队无情镇压,1271人倒在血泊之中。起义失败后,十二月党人领袖彼斯特尔、雷列耶夫、卡霍夫斯基等5人被处以绞刑,数千名起义者遭受重刑,121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十二月党人,并非穷困潦倒之人,而是出身显贵的贵族。他们拥有爵位职位,前程似锦;他们有娇妻爱子,本可享受舒适人生。但他们在西欧留学,或在俄国军队远征西欧时,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感受到了人类的尊严。从此,他们的心中燃起了对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炽热火焰,不顾个人既得利益和身家性命,忧患于俄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在广场上公开起义,不搞阴谋诡计;在绞刑架上从容就义,义无反顾;在西伯利亚甘受炼狱之苦,矢志不移,展现出信念的坚定和灵魂的高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这群英勇的十二月党人背后,站着一群同样伟大而坚贞的女性——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沙皇为了斩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命令妻子们与罪犯丈夫断绝关系,甚至专门修改了不准贵族离婚的法律,只要贵妇提出离婚,法院立即批准。但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妻子坚决要求随丈夫一起流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迫于情势,尼古拉一世不得不答应了她们的要求。然而,政府紧接着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的,不得携带子女,不得返回城市,永久取消贵族特权。这意味着这些端庄、雍容、高贵的女性将永远离开宫殿,离开孩子,告别昔日的富足与优裕。但她们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跟随着丈夫,走向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鲁别茨卡亚在见到丈夫谢尔盖时,那场景令人动容。“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阵镣铐的叮当响声使我惊呆了!他那双高贵的脚竟然上了镣铐!……他的镣铐如此激动了我,以致我先跪下来吻他的镣铐,而后才吻他的身体……”这不仅仅是对丈夫的爱,更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岁的穆拉维约娃去西伯利亚前给丈夫写信:“爱情中有天堂,也有地狱。别悲伤、绝望,这是懦夫的表现。也别为我担忧,我能经受住一切。你责备自己把我变成了罪犯的妻子,而我却认为自己是女人中最幸福的……请等着我。你的泪水和微笑,我都有权分享一半。把我的一份给我吧,我是你的妻。”后来,这位美丽的女人第一个死在了西伯利亚,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情的忠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国姑娘唐狄从巴黎赶到西伯利亚,与昔日的情人伊瓦谢夫结婚,并双双死在那里;法国女时装设计师波利娜·盖勃里请求沙皇批准,在西伯利亚的监狱里与男友伊万·安宁科夫完婚,并一直陪伴在那里。她们跨越了国界,跨越了重重困难,只为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流放者最艰难的时候,妻子们没有责备,没有抱怨,而是无怨无悔地走向死亡之地,默默地陪伴着他们。她们的坚定,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丈夫前行的道路,坚定了他们的信念。正如最后辞世的达夫多娃所说:“诗人们把我们赞颂成女英雄。我们哪是什么女英雄,我们只是去找我们的丈夫罢了……”多么朴实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罗斯,这片广袤的土地,有着严寒的气候和沉默的秉性,却始终笼罩着一种悲情。但追求自由的火种,从来没有泯灭。近一个世纪后,发生了十月革命;又过了70多年,俄罗斯历史再次转向。历史,近了看,似乎没什么逻辑;但远了看,似乎又循着某种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联想现实,许多夫妻能在平和的时候相亲相爱,却在危难的时刻劳燕分飞。而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却在患难时刻,坚守爱情,生死与共,相濡以沫。无论是信念,还是爱情,经过危难的考验,才能看出其真实,才能显现其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一位爱好旅游的朋友,去年七月,他们夫妇自驾东北行,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在美丽的边境小城市满洲里出了陆路口岸,前往位于俄罗斯远东的赤塔市。赤塔,位于旷渺的西伯利亚高原上,是当年十二月党人革命失败后被万里流放的地方。在赤塔的三天里,他们去了十二月党人纪念馆,一个偏僻而宁静的类似于教堂的建筑。当地导游用生涩的汉语为他们简单介绍了十九世纪初那场悲壮而惨烈的贵族革命。在那些激昂而过于理想主义的政治理想下,深深感动他们的却是在革命失败后流放的苦难中,那些年轻的贵族身上升华出的人性中最美丽的情感,最真纯的坚守。朋友回来激动地对我说:“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在那些年轻的贵族革命者的身后,站立着如此多美丽而高贵的女人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十二月党人的历史和俄国的历史,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遥远而陌生。但当我再次重读这幅油画,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好期待某一年的夏天,我也能踏上那片土地,开始我的俄罗斯远东的赤塔之行,去亲身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的这幅《不期而至》,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芒,看到了爱情的坚贞,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明白,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爱情,就能战胜一切,绽放出生命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