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食源性疾病,警惕“舌尖上的隐患”

丰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p class="ql-block">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通俗地说,就是 "吃出来的病"。</p><p class="ql-block">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世界都有很多人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被感染。</p><p class="ql-block"> 二、食源性疾病的分类</p><p class="ql-block"> 食源性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p><p class="ql-block">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常见病原体: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高发食品:肉类、蛋类、海产品、乳制品;特点: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p><p class="ql-block"> 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常见病原体: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特点:传染性强,易在集体单位暴发。</p><p class="ql-block"> 3、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p><p class="ql-block"> 常见病原体:广州管圆线虫(福寿螺)、华支睾吸虫等;感染途径:生食或半生食受污染的水产品;危害:可引起慢性疾病,严重时危及生命。</p><p class="ql-block"> 4、真菌性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常见病原体:黄曲霉毒素、毒蘑菇等;特点:毒性强,死亡率高;预防: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p><p class="ql-block"> 5、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常见种类:河豚毒素、四季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特点:季节性明显,地区性强。</p><p class="ql-block"> 6、化学性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常见原因:农药残留、亚硝酸盐中毒、重金属污染等;特点:发病急,症状严重。</p><p class="ql-block"> 二、常见食物中毒病菌的症状及来源</p><p class="ql-block"> 金黄色葡萄球菌——症状在接触后30分钟至8小时开始:恶心、呕吐、胃痉挛,大多数人也有腹泻。常见食物来源:处理后未煮熟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副溶血性弧菌——暴露后2至48小时出现症状:水样腹泻、恶心、胃痉挛、呕吐、发烧、发冷,常见食物来源: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尤其是牡蛎。</p><p class="ql-block"> 产气荚膜梭菌——暴露后6至24小时出现症状:腹泻、胃痉挛,通常突然开始并持续不到24小时。呕吐和发烧并不常见。常见食物来源:牛肉或家禽,尤其是大块烤肉;肉汁;干的或预煮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沙门氏菌——暴露后12小时至72小时出现症状:腹泻、发烧、胃痉挛、呕吐。常见食物来源:生或未煮熟的鸡肉、火鸡和肉类;鸡蛋;未经巴氏消毒的(生)牛奶和果汁;生水果和蔬菜。其他来源:许多动物,包括家禽、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以及啮齿动物 (袖珍宠物)。</p><p class="ql-block"> 诺如病毒——暴露后12至48小时出现症状:腹泻、恶心/胃痛、呕吐。常见食物来源: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贝类(如牡蛎)或不安全的水。其他来源:感染者;接触带有病毒的物品表面。</p><p class="ql-block"> 肉毒杆菌——暴露后18至36小时开始出现症状:复视或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口齿不清。吞咽呼吸困难,口干,肌肉无力和瘫痪,症状从头部开始,随着病情恶化而逐渐下降。常见食物来源:自制的罐头或发酵食品。</p><p class="ql-block"> 弯曲杆菌——暴露后2至5天开始出现症状:腹泻(通常为血性)、胃痉挛/疼痛、发烧。常见食物来源:生的或未煮熟的家禽、生的(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水。</p><p class="ql-block"> 李斯特菌——暴露后1至4周开始出现症状:孕妇通常会出现发烧和其他类似流感的症状,例如疲劳和肌肉酸痛。怀孕期间的感染可导致新生儿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其他人(通常是老年人):除了发烧和肌肉疼痛外,还会出现头痛、颈部僵硬、精神错乱、失去平衡和抽搐。常见食物来源:软奶酪、生豆芽、甜瓜、热狗、肉酱、熟肉、熏海鲜和生(未经高温消毒)牛奶。</p><p class="ql-block"> 重要提醒:如果在就餐后短时间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进食情况。若有同餐人员出现类似症状,请通知他们尽快就医</p><p class="ql-block"> 三、如何诊断食源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1、感染通常通过确定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来诊断。</p><p class="ql-block"> 2、通过在实验室培养粪便样本并鉴定在琼脂或其他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p><p class="ql-block"> 3、寄生虫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检查粪便来识别。</p><p class="ql-block"> 4、病毒很难以识别,因为它们太小而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并且难以培养。通常通过测试粪便样本中表明存在特定病毒的遗传标记如核酸等来识别病毒。</p><p class="ql-block"> 四、预防食源性疾病的 "食品安全五要点"</p><p class="ql-block">世界卫生组织(WHO)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出了科学实用的 "食品安全五要点":</p><p class="ql-block"> 1、保持清洁:餐前便后要洗手,做饭过程中也要注意洗手;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尤其是碗筷、刀、案板、抹布;厨房环境要卫生,注意防虫防鼠。</p><p class="ql-block"> 2、生熟分开:使用两套刀具、器皿、案板分别处理生熟食品;冰箱内熟食放上层,生食放下层;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p><p class="ql-block"> 3、烧熟煮透: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制品;大块食材要确保内部完全熟透;剩菜剩饭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p><p class="ql-block"> 4、安全温度保存: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超过 2 小时;易腐烂食物应及时冷藏(5℃以下);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p><p class="ql-block"> 5、使用安全原料:选择新鲜、有益健康的食物;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p><p class="ql-block"> 五、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建议</p><p class="ql-block"> 1、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不购买"三无" 食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p><p class="ql-block"> 2.在外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厅;避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注意观察餐具是否消毒。</p><p class="ql-block"> 3、家庭烹饪时:严格遵守食品安全五要点;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剩菜剩饭及时冷藏,彻底加热。</p><p class="ql-block"> 六、遇到食源性疾病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出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症状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描述进食情况;保留剩余食品和呕吐物,以便调查;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处理。</p><p class="ql-block"> 家庭应急处理:防止脱水,可饮用口服补液盐;清淡饮食,避免加重肠胃负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