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2日,周三,夜风微凉。我翻出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黄色反光背心,轻轻拍了拍肩上的灰尘,像老朋友一样披上身。今晚轮到我们南区巡查,天气预报说夜里会降到9℃,但心里却莫名暖着。颜展红大哥今天是替补,可他还是早早发了消息:“有需要随时喊我。”这种踏实感,像冬夜里的路灯,不耀眼,却照得人心安稳。</p> <p class="ql-block">走在泰山路的东方上城路段,路灯一盏接一盏亮着,像一排排守夜人的眼睛。我和陈鹂并肩走着,脚步不急不缓。背心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偶尔有电动车从身边掠过,骑手会冲我们点点头,像是无声的致意。这条路我走了快三年了,每到这个时间,树影、车影、人影都熟悉得像老邻居。偶尔看见角落里停着的共享单车歪了,顺手扶正,也算是一种习惯。</p> <p class="ql-block">万达广场那边灯火通明,黄山路的夜市才刚热闹起来。宋世梅和薛永芳从北区转过来汇合,说那边已经巡查完毕。我们站在商业街口,看人流穿梭,店铺的霓虹映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像打翻的颜料。有孩子举着棉花糖跑过,笑声清脆。这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这些穿黄背心的人,不只是在“巡查”,更像是在守护这座城的烟火气——它不声不响,却让人心安。</p> <p class="ql-block">龙川南路的小巷子窄而静,墙上的涂鸦是年轻人留下的印记,有笑脸,有梦想,还有几句歪歪扭扭的诗。雨水在低洼处积成小镜面,映出我们模糊的身影。姜文莲走得慢,她说:“你看,连影子都在发光。”是啊,反光条在夜里就是我们的语言,无声地告诉路人:有人在走,有人在看,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公园路一带树多,夜晚格外幽静。盛华媛从城区赶来,说刚劝开了一对因停车争执的车主。她语气平静,像在说今天吃了什么饭。我们沿着人行道慢慢走,树叶在风里沙沙响,远处传来几声狗叫。这样的夜晚,没有惊心动魄,只有细水长流的守护。我忽然想起儿子小时候问我:“爸爸,你们是警察吗?”我笑着说:“不是,我们是‘好人岗’。”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说:“那你们也是英雄。”</p> <p class="ql-block">在“邻里守望”的门洞前,我们短暂歇脚。郑霞和乔裕华聊起最近社区里的变化:路灯修好了,流浪猫也有人喂了。门洞里的长椅上坐着一对老人,正低声说着话。我们没打扰,只是站在一旁,像两棵树,静静守着这片安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公益,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让每一个夜晚,都少一点不安,多一点安心。</p> <p class="ql-block">桥下的水静静流着,灯光在水面碎成一片片金箔。我和陈正和沿着岸边小路走,脚步声被水声轻轻吞没。他问我:“你觉得我们这样做,真的有用吗?”我没立刻回答。抬头看,远处城市的光连成一片,像星河落地。我说:“你看,每一盏灯亮着,都是有人在守护。我们也是其中一盏。”</p> <p class="ql-block">乐和路上的树影斑驳,头盔压着额角,有点闷,但习惯了。薛永芳说她女儿今天给她画了幅画,题目叫《妈妈的黄背心》。她发给我看,稚嫩的笔触里,一个小小的黄点走在长长的夜里,天上还画了月亮和星星。我笑了,又有点想眼眶发热。原来在孩子眼里,我们不只是“巡查的人”,是穿黄背心的月亮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龙川体育公园的夜,是另一种节奏。石子路踩上去咯吱响,景观石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我和宋世梅绕着公园走了一圈,遇见几位夜跑的大叔,彼此点头致意。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呼吸与脚步的节奏。公益不只在街头巷尾,也在这样的静谧里——我们来过,走过,城市便多了一份被照看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长江西路的垂柳在夜风里轻轻摆动,像在挥手。我和一位戴红头盔的同伴并肩走着,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这条路我走过无数遍,可每次走,都觉得它在悄悄变好——井盖不再响,路面更干净,连流浪狗都有了临时窝。反光背心在夜里发着光,像一种无声的承诺:我们还在,城市就没人走夜路会怕。</p> <p class="ql-block">龙川二桥的蓝光洒在桥面,像一条通往星空的路。几位行人驻足拍照,我们也停下脚步。桥下的电动车整齐排列,远处的路灯连成光带。这一刻,我不再觉得自己只是“巡查员”,更像是这座城的夜之眼——看它繁华,也看它安静;看它喧嚣,也看它温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