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扶风法门寺

乔山愚翁

老家扶风法门寺 <p class="ql-block"> 老家扶风法门寺</p><p class="ql-block"> 原创:王建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按)千年法门寺的佛光,与清晨面皮的烟火气,在扶风这片土地上奇妙交融。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血脉的记忆——它在地宫的舍利宝函中闪耀,也在街巷的醋香辣油里飘荡。扶风人用一碗面皮唤醒清晨,用一座古寺安放精神,让厚重历史与鲜活日常在生活里握手言和。这或许正是中国文化最动人的地方:再宏大的叙事,最终都沉淀为百姓过日子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 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三秦大地的关中平原上,有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县城——扶风,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渭北高原的南端。而法门寺,则是这颗明珠上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扶风千年的历史长河,也成为了扶风人心中永恒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扶风,历史的厚土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 。它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处在西安与宝鸡之间的黄金地带 。这里北依乔山,南接渭河,地势北高南低,四季分明,光热丰富 。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活,它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有着“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这里就设有县制,唐朝初年始设扶风县,历经千年沿革,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历史韵味 。法门寺,千年的传奇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向世界散施佛舍利,法门寺因得佛骨舍利而建塔,后又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西魏恭帝二年,岐守拓跋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开王朝供奉舍利弘扬佛法之先河 。北周初期,法门寺已有僧徒五百,成为关中西部规模最大的佛寺 。</p><p class="ql-block"> 然而,建德三年,北周武帝下令禁佛,法门寺遭受重创,仅存两堂 。隋朝时,法门寺得以复兴,改称“成实寺” 。公元618年,李渊率部来到扶风,批准拨款维修寺院,并将其改名为“法门寺”,法门寺之名由此确定 。</p><p class="ql-block"> 盛唐,法门寺的辉煌大唐盛世,是法门寺最为鼎盛的时期。唐太宗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开启地宫,请出舍利,京城轰动,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瞻拜,每天有数千人之众 。此后,唐王朝形成了三十年一开法门寺地宫的惯例,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将佛舍利迎进皇宫供养 。</p><p class="ql-block"> 显庆四年,唐高宗下敕迎奉佛舍利,寻得舍利后,京城万人空巷,高宗还造与自己同样身高的阿育王像供奉 。武则天时期,迎佛骨舍利更是规模宏大,历经5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 咸通十四年,唐懿宗迎请佛舍利,仪式隆重,堪比国家大典 。此次迎奉后,唐僖宗将佛骨及大量珍宝送入地宫供养,并按照佛教仪轨建构了曼荼罗,随后封闭了地宫,这也是佛指舍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出现于世 。</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法门寺,占地百余亩,形成了瑰琳宫二十四院,是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僧人最众的皇家寺院 。寺内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成为唐代丛林梵刹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 岁月变迁中的法门寺宋代的法门寺,虽不及唐代繁盛,但仍承袭了皇家寺院的宏阔气势,宋徽宗曾为其题写“皇帝佛国”寺额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 。</p><p class="ql-block"> 明中叶以后,法门寺逐渐走向衰落,明隆庆年间木塔倒塌 。明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邑人主持重建真身宝塔,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 。清代对法门寺时有修葺,但规模不大 。民国时期,法门寺更见凋敝,1939年,在朱庆澜的主持下,对真身宝塔进行了自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p><p class="ql-block"> 重生的法门寺1981年8月24日,饱经风雨沧桑的法门寺明代砖塔在连绵秋雨中轰然倒塌,仅存半壁残塔 。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真身宝塔 。1987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地宫 。</p><p class="ql-block"> 随着地宫的开启,两千多件大唐皇室国宝重器,簇拥着佛骨舍利重回人间,震惊了世界 。这些文物包括金银器、琉璃器、秘色瓷、丝织物等,每一件都精美绝伦,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灿烂 。</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扶风人的骄傲。法门寺对于扶风人来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骄傲。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扶风历史文化的象征。每一个扶风人,都能随口说出几段关于法门寺的故事,都能感受到法门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法门寺的存在,也让扶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瞻仰佛骨舍利的神圣,欣赏地宫文物的精美。</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成为了扶风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扶风、爱上扶风。法门寺的文化价值法门寺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寺内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地宫中出土的文物,更是汇聚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大战顶尖工艺,展示了大唐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 。</p><p class="ql-block"> 同时,法门寺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年的佛诞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法门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周边的百姓纷纷赶来,烧香拜佛,祈福纳祥。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也增强了扶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与扶风的发展法门寺的影响力,对扶风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法门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扶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围绕法门寺,周边发展起了众多的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p><p class="ql-block"> 此外,法门寺还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促进了扶风其他产业的发展。医药制造、新材料及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七大主导产业在扶风蓬勃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扶风的经济腾飞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法门寺,经过多年的修缮和扩建,已成为一个集佛教文化、历史文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寺院建筑宏伟壮观,殿堂楼阁错落有致。新建的合十舍利塔,造型独特,气势恢宏,成为了法门寺的新标志。 </p><p class="ql-block"> 走进法门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大唐时代。地宫文物陈列馆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寺院里,香烟袅袅,佛号声声,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祥和。</p><p class="ql-block"> 扶风的其他魅力除了法门寺,扶风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地方。野河山生态旅游景区,拥有18万亩刺槐林,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刺槐林基地,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p><p class="ql-block"> 七星河国家湿地公园,风光旖旎,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和多种珍稀动物,是亲近自然的绝佳之地 。 </p><p class="ql-block"> 扶风的美食也让人回味无穷。鹿羔馍、一口香臊子面、扶风面皮等特色小吃,口感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尤其是鹿羔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外皮酥脆,内瓤松软,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是扶风人早餐和点心的首选。</p><p class="ql-block">  游子的眷恋作为一个在外漂泊的扶风人,每当想起老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法门寺的身影。那座古老的寺庙,那棵见证了千年历史的老槐树,那地宫深处的佛骨舍利,都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每次回到扶风,我都会第一时间前往法门寺,在寺院里静静地走一走,感受那熟悉的氛围,聆听那悠扬的佛号。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看着家乡的变化,心中既欣慰又感慨。</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是扶风的灵魂,是扶风人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我们走多远,都永远无法割舍对它的眷恋。未来,扶风的期望如今的扶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随着法门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扶风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们期待着,扶风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法门寺为引领,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让扶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期待着,扶风的经济能够持续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法门寺的光芒,照亮扶风发展的每一步,让扶风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法门寺,是扶风老家永远的骄傲,是连接着每一个扶风人的精神纽带。它的故事,将永远在我们的口中流传,它的辉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我爱扶风,我爱法门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将永远在我心中占据着最特殊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