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又一村】摄途漫笔<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 《乙巳秋游法兰西》7</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五. 格里尼昂石城记(上)</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格里尼昂是坐落于东南部边缘的一个小村落,不似邻近那些游人如织的小镇般喧嚣,兀自保持着中古世纪的沉默与尊严。石墙斑驳,巷道蜿蜒,每一处转折都暗藏着时间的密码。下车已是下午一点,沿着略有坡度的石阶向上行走,脚步声在静谧的空气里格外清晰,仿佛是与历史本身的对话。</div><div><br></div> <br> 格里尼昂的历史可追溯至罗马时代,然其真正成形却在黑暗时代之后。中世纪时,此地成为多菲内伯爵领地的边防重镇,石砌的城墙与守望塔楼相继立起,用以抵御来自各方的入侵。十一世纪时,村落围绕城堡逐渐扩展,形成了今日所见的基本格局。那些狭窄的巷道并非为了诗意,而是出于防御的考量——入侵者在此将迷失方向,而居民则可藉此进行有效的抵抗。格里尼昂之石见证了宗教战争的硝烟,也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沉着。历史在这里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是依然活在每一堵石墙的肌理之中。<div><br></div> <br><div> 格里尼昂的建筑几乎全由当地开采的石灰岩砌成。这种石材初出矿场时质地相对柔软,易于切割成型,却在岁月与风日的共同作用下逐渐硬化,最终变得坚不可摧。工匠们依山势而建,将石块巧妙垒叠,不用砂浆,仅凭石与石之间的精准契合便成就了可屹立数世纪的居所。这种建筑方式不仅体现了实用智慧,更暗含了一种哲学——人与自然材料的合作而非对抗。</div><div><br></div> <br> 石屋的窗棂狭小,门楣低矮,这既是为了冬季保暖、夏季避暑,也是出于防御的需要。许多建筑的石材表面留下了工匠的标记——一个简单的十字,一道曲折的刻痕。<div><br></div> <div><br></div> 这些符号如今已成为无名的签名,诉说着那些早已逝去的匠人的存在。石墙之间生长着顽强的植物,它们在缝隙中寻找生存的可能,为冷硬的石质世界增添了一丝柔韧的生命力。<div><br></div> <br> 小镇的中心并非一个开阔的广场,而是一个由鹅卵石铺就、随地势略有起伏的小小空场。几棵高大的悬铃木投下斑驳的树荫,树荫下零星摆放着几张铁艺座椅。这里汇集着村落最核心的生活机能:小巧的市政厅、一间兼卖报纸的咖啡馆,以及一眼古老的石砌喷泉,泉水终日潺潺低语。<br> <div><br></div> 四周环绕着三四层高的传统石屋,底层多是面包店或小商铺。没有喧闹的商业气息,只有当地居民在此偶遇、闲谈,或安静地喝着咖啡。这里是格里尼昂日常生活的脉搏,平静而真切,一切都与石头的质感融为一体,朴素而稳固。<div><br></div> <br> 村落中的教堂并不张扬,其主体由厚重的石灰岩砌成,色调与周围的民居浑然一体。它的建筑风格简朴而坚实,没有繁复的雕饰,正面的线条平直有力,仅有一扇朴素的玫瑰窗和一道拱形门洞作为点缀。钟楼是方形的,沉稳地立于建筑一侧,更像一座防御塔楼,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信仰与庇护共存的堡垒。<br><div><br></div> <div><br></div> 步入内部,光线透过高而小的窗户,在石壁上映出微弱的光斑。空气清凉,带着石料与旧木特有的气息。祭坛简洁,空间狭长而肃穆,这种毫无冗余的布局,透出一种抵御过动荡岁月后留下的、近乎严峻的平静。<div><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