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1月12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上海闸北公园。</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美妙音乐。</p><p class="ql-block">格式:文字解释在上,图在下。</p><p class="ql-block">拍摄:我和根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文字:如松。 </p><p class="ql-block"> 今天(11/12)上午10点,我和宗亲根明一起走进闸北公园内的钱氏宗祠,参加“记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幕式。冬阳洒在青瓦白墙间,古意悠悠,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仪式简朴而庄重,讲述着一位科学巨匠的家国情怀。开幕式结束,我们在参观了“记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的展览图片后,</span>又顺道步入后堂,一场名为《钱氏家训,家教传承》的非遗展览正静静铺展在眼前,像一卷缓缓打开的家族长卷,让人不觉驻足凝神。👍🇨🇳🌹</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第一眼便看到那块写着“千年家风的非遗之路”的展板,上方赫然挂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家训,并非只是泛黄纸页上的几行字,它早已升华为一种文化血脉,被正式铭记与传承。根明站在我身旁轻声道:“一个家族能绵延千年,靠的不是财富,是规矩和精神。”我点头不语,心却已随那山水画底纹,飘向了更远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武肃王八训”几个竖排大字映入眼帘。旁边那位身着红袍、头戴乌纱的古人画像,据说是五代吴越国的创建者钱镠。他留下的八条训诫,从治国到持家,字字如钟。其中一句“私见尽去,公益概兴”,让我心头一震——这不只是对官员的告诫,更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提醒。根明笑着说:“你看,咱们老钱家的祖宗,早就懂得‘大我’比‘小我’重要。”👍🌹</p><p class="ql-block"> 钱镠(852年~932年),杭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p><p class="ql-block"> 钱镠少时贩私盐为生,乾符二年(875年),投奔石镜镇将董昌,被任命为偏将。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打临安,因其阻击有功,升任都知兵马使。光启二年(886年),董昌采纳钱镠建议,全军渡江进击,消灭镇东观察使刘汉宏,占领越州。次年,钱镠升任杭州刺史,与董昌分据浙东、浙西。乾宁二年(895年),董昌自称罗平国皇帝,改元顺天。钱镠发兵进攻,后攻占越州,杀死董昌。唐朝许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占据浙东、浙西之地。天复二年(902年),唐朝册封钱镠为越王,后又改封吴王。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册封其为吴越王。自唐末起,钱镠便向中原政权贡奉无缺,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钱镠的政治举措使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较为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又因其注重水利,故两浙民间称钱镠为“海龙王”。👍🌹</p> <p class="ql-block"> 接着是“武肃王遗训”的展板,五条遗训条理分明,配着一座古朴的楼阁照片,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叮咛。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这话朴素得像一句家常话,却道尽了钱氏家族绵延不绝的密码。根明指着那几幅古代人物画像说:“这些面孔,或许早已模糊,但他们留下的声音,还在教我们怎么做人。”👍🌹</p> <p class="ql-block"> 转角处,“钱氏家训”四个大字再次出现,红边装饰古朴典雅,旁边陈列着几本仿古线装书。我凑近细看,虽是复制品,但那工整的楷书仍让人肃然起敬。从修身到齐家,从处世到报国,家训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一代代人串在一起。根明低声念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话听着耳熟,后来才想起,钱学森当年放弃美国优渥条件毅然归国,不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p> <p class="ql-block"> 展板分“个人篇”与“家庭篇”。个人篇讲诚信、勤俭、孝顺,配着一座绿树环绕的墓碑,庄重而宁静;家庭篇则是一张老式全家福,众人衣着整齐,神情安和,透出一种久违的家族凝聚力。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每逢年节,全家人围坐一堂,长辈讲些老理儿,虽不如这等正式,却也有几分相似的温情。我心想“现在一家子能聚齐吃顿饭都不容易,更别说传家训了。”</p> <p class="ql-block"> “社会篇”展区配着一座古塔的照片,地图上清晰标出钱氏家族的发源地与分布脉络。从杭州临安起步,枝蔓伸展至无锡、苏州、上海乃至海外,竟如一棵参天古树,根深叶茂。我指着“钱氏家族分布图”对根明说:“你看,这哪是地图?分明是一张家族的精神迁徙图。”👍🌹🇨🇳</p> <p class="ql-block"> “善事国家”四个字格外醒目,旁边那块金书铁券的图片,据说是唐昭宗赐给钱镠的“免死金牌”,但钱氏后人更看重的,是其中承载的忠义之志。从唐至清,历代钱氏子弟为官清廉、为民请命者不绝于史。根明感慨:“一个家族若代代都有人愿意为国家挺身而出,那才是真正的兴旺。”👍🌹</p> <p class="ql-block">“重德修身”展区讲的是钱若水为民伸冤的故事。他任大理寺卿时,发现一桩冤案,不惜顶撞权贵,最终平反昭雪。展板上的古画中,他端坐堂前,目光如炬。我轻声念出那段文字,心头泛起一阵敬意。根明说:“现在有些人讲成功,总盯着钱和权,可古人讲的‘成功’,是无愧于心。”👍🌹</p> <p class="ql-block"> “崇文尚学”四个字下,是一幅幅古代学者的画像。展板强调钱氏家族“再穷不弃诗书”的传统。我想起钱伟长那句名言:“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原本学历史,九一八事变后毅然转攻物理,只为救国。这份因时而动的担当,正是家训中最动人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在无锡钱穆家族的展板前,我们停步良久。黑白照片里两位西装笔挺的男子,一位是国学大师钱穆,另一位是其兄钱挚。旁边那本蓝色封面的书,是《国史大纲》。我想“他们家兄弟几个,个个成才,靠的就是‘读书明理’四个字。”展板下的老店铺招牌,仿佛还挂着百年前的书香。👍🌹</p> <p class="ql-block"> “近代钱氏名人”展区墙上挂满黑白照片: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一张张面孔,或严肃,或温和,却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根明指着钱三强的照片说:“两弹一星元勋里,咱们老钱家就占了两位。”我笑答:“这不是巧合,是家风使然。”👍🌹</p> <p class="ql-block"> “文化基因图谱”展板上,钱学森家族的脉络清晰可见。从祖父钱熙元到父亲钱均夫,再到钱学森本人,每一代都有著述、有担当。旁边那份文件复印件,是钱均夫写给儿子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期许。我忽然觉得,钱学森之所以能成为钱学森,不只是天赋,更是家风一寸寸托举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钱伟长家族的展板写着:“再穷也要读书。”他幼时家境贫寒,靠族中接济完成学业。展板上有他手写的信件,字迹刚劲有力。我心想:“现在孩子书包那么重,反而少了那份珍惜。他们那一代人,是把书本当命来看的。”👍🌹</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上再次出现钱伟长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下方是“无锡钱氏院士”群像,十几位科学家并列而立,令人肃然起敬。根明指着石碑照片说:“这些名字,不该只刻在石头上,更该刻在年轻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 钱钟书家族的展板讲述了他少年时贪睡贪食,被父亲严加管教的故事。从“管教不严”到“清华外文系高材生”,再到国际知名学者,这一转变让人深思。根明笑着说:“看来再天才的孩子,也得有人拎着耳朵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 展板还提到了钱泳记录钓鱼岛归属、钱昌淦抗日殉国等事迹。这些名字或许不为人熟知,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家训”二字的分量。根明低声说:“一个家族的伟大,不在出了多少名人,而在危难时刻,总有人站出来。”👍🌹</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块展板写着:“钱氏家族:一门皆成俊杰。”彩色合影中,几位身着正装的家族成员站在庭院中,神情庄重。表格列出世系脉络,从杭州到北京,从学术到外交,人才辈出。我望着那张合影,仿佛看见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源头清澈,流向辽远。👍👍👍🌹🌹🌹</p> <p class="ql-block">展区虽然小,但内容很丰富而教育人。👍🇨🇳🌹</p> <p class="ql-block">而且钱氏宗亲亲自为参观者宣讲,使我们深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 离开展馆前,我和根明在那幅“一代学人的家国情怀”的钱学森的海报前合影。海报上的老人目光深邃,背景是辽阔天空。我们并肩而立,身后是“堂晖春”牌匾,阳光斜照进来,落在肩头,暖暖的。走出宗祠时,根明说:“今天这一趟,不只是看展览,更像是上了一堂家风课。”我点头:“是啊,有些东西,传下来了,才叫家。”👍👍👍🌹🌹🌹</p><p class="ql-block">美篇《我和根明参观《钱氏家训,家教传承》非遗展览记。》全篇结束,若要分享美篇《我和根明参加在闸北公园举办的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开幕式记》请打开下面连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qkkdmv" target="_blank">我和根明参加在闸北公园举办的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开幕式记。</a></p> <p class="ql-block">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为我们参加今天开幕式的全体成员留下了难忘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b> 如松2025年11月13日下午于上海。</b></p> <p class="ql-block">谢谢美篇编辑部的推荐和亲朋好友的关注和分享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