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习字,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就像那幅竖排的书法作品,从右至左,一笔一画皆有来处。墨色沉稳,字迹工整,仿佛能看见执笔之人正襟危坐,屏息凝神,每一笔都落在规矩之中。这不正是“勤礼碑”的精神吗?勤于习字,敬于礼法,字如其人,端方有度。我常想,写字何止是练笔,更是在磨心性。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时间与耐心堆叠出来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再看另一幅字,笔画间多了几分流动的气息,虽仍是竖排书写,却不再拘泥于方正的框架。墨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学《勤礼碑》时的拘谨,横要平、竖要直,生怕出一点偏差;可学到深处,才明白规矩不是束缚,而是根基。有了根,枝叶才能舒展。那流畅的笔意,不是跳脱了法度,而是将法度化进了骨血里。习字至此,已不只是模仿,而是有了呼吸与节奏。</p> <p class="ql-block">有一幅行书作品,纸上写着一段古文:“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文尤工话训仕隋司经局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字迹从容不迫,行气贯通,像是在讲述一段久远的文脉传承。这不正是“习字”背后真正的重量吗?我们临的不只是碑,更是历史。颜真卿的《勤礼碑》里,藏着唐代士人的风骨,藏着一个家族的礼教传承。每当我提笔临摹,仿佛也成了那校书东宫的学士,执笔为文,以字载道。</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草书,背景是暖色渐变,像黄昏洒在旧纸上的光。字不多,却个个如龙蛇游走,力道十足。草书看似狂放,实则最讲章法。就像习字之路,从最初的规整临摹,到后来的自由挥洒,中间隔着无数个清晨与深夜的苦练。这幅字让我明白,真正的生动,从来不是随性而为,而是千锤百炼后的自如。暖色的底,像是岁月的余温,照见了那些年一笔一画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习字,是与古人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较量。写《勤礼碑》,练的不仅是笔法,更是那份“勤”与“礼”的精神。勤,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礼,是对传统、对文化、对文字本身的敬畏。每当我在灯下铺纸研墨,指尖微凉,心头却热。那一笔一画落下,不只是墨迹,更是心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