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语文高考作文解析三(文/萍庭鹤)

湖南作家萍庭鹤

<p class="ql-block">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核心考点“解放思想的勇气”“时代浪潮中的抉择”。立意“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突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如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红手印与全会决策的呼应,体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  •1970年东方红1号、1971年联合国合法地位恢复:考点“困境中的突破”。立意“民族复兴的脚步从未停歇”,卫星上天是“科技自立的闪光”,联合国席位恢复是“国际认同的提升”,体现“内强素质、外获尊重”的逻辑,素材可写国人收听卫星播放《东方红》的激动场景。  满分作文示例:  天际与舞台上的东方红1971年10月25日,北京的秋夜格外宁静。我父亲和一群大学生挤在收音机旁,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消息时,整个宿舍都沸腾了。有人把脸盆当锣鼓敲,有人激动地唱起了《东方红》,父亲则想起了一年前,那颗在天际播放《东方红》的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是父亲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那天晚上,他和同学们早早地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着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的消息。当“嘀嘀嘀”的信号声传来,紧接着《东方红》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荡时,父亲和同学们都冲出了宿舍,在校园里奔跑、欢呼。“中国有自己的卫星了!”父亲激动地喊着,泪水模糊了双眼。父亲说,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困难时期,外部有帝国主义的封锁,内部有各种挑战。但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土办法解决技术难题,硬是把东方红1号送上了天。“那颗卫星不仅是一个科技成果,更是一种象征,它告诉世界,中国不会被困难打倒,民族复兴的脚步从未停歇。”父亲这样说。东方红1号在天际播放《东方红》的旋律,也像一声号角,激励着无数中国人。父亲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了,他们白天在教室里刻苦学习,晚上在路灯下钻研难题。“我们要学好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父亲说,那时候的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让中国变得更强大。1971年10月25日,当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时,父亲和同学们再次感受到了那种民族自豪感。他说,听到消息的那一刻,他想起了东方红1号卫星,想起了那些为国家奋斗的科学家,想起了无数在平凡岗位上努力的人们。“卫星上天让我们有了底气,联合国席位恢复让我们获得了尊重,这就是‘内强素质、外获尊重’的道理。”那天晚上,父亲和同学们在校园里举行了一场篝火晚会,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东方红》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响起。父亲说,那旋律不仅在天际回荡,更在每个人的心里回荡。它让大家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实现突破,赢得世界的认可。如今,父亲早已退休,但他依然珍藏着当年收听卫星发射和联合国消息的收音机。我曾问他,为什么对那两件事如此难忘,他说:“因为那是中国在困境中的两次伟大突破,是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它们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不放弃、不停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天际的东方红,见证了中国的科技自立;联合国舞台上的东方红,见证了中国的国际认同。从卫星上天到恢复联合国席位,中国在困境中不断突破,在奋斗中不断成长。而那种“永不言弃、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让民族复兴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1979年中美建交、1980年经济特区开放:考点“开放与自信”。立意“拥抱世界的胸怀与底气”,中美建交是“外交突破”,经济特区是“改革试验田”,素材可写特区建设者“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体现“抢抓机遇的奋斗激情”。  2.发展与成长考点(1981-2000)  •1976年打倒四人帮、伟人逝世:考点“转折与传承”。立意“告别过去,迈向新生”,突出“粉碎极左路线”的历史意义,伟人逝世后的全民哀悼体现“精神传承”,如“化悲痛为力量”推动后续历史转折的情感铺垫。  满分作文示例:  悲痛与希望的接力1976年的中国,在悲痛与希望中前行。这一年,我们送别了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这一年,我们粉碎了“四人帮”,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我的外婆常说,那年的泪是苦的,但泪水中也孕育着希望,因为伟人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指引着我们告别过去,迈向新生。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传来,外婆正在车间里干活。当广播里播放哀乐时,整个车间都安静了下来,工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默默地流泪。外婆说,周总理一生为人民操劳,生活简朴,大家都打心底里尊敬他。追悼会那天,外婆和工友们早早地守在收音机旁,当听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悼词时,外婆哭成了泪人。同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外婆所在的工厂举行了追悼大会,工人们胸前戴着白花,神情肃穆。外婆说,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让老百姓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他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追悼大会结束后,外婆和工友们没有回家,而是回到了车间,他们说:“毛主席走了,但他的遗愿还没实现,我们要好好干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在巨大的悲痛中,中国人民没有沉沦。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当这个消息传到工厂时,外婆和工友们欣喜若狂,他们走出车间,敲锣打鼓,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外婆说,那天晚上,工厂的灯火亮到了天明,大家都在谈论着国家的未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外婆说,那段时间,大家的心情很复杂,既有失去伟人的悲痛,也有迎来转折的喜悦。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一种“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她和工友们加大了生产力度,努力弥补过去十年造成的损失;村里的孩子们也重新回到了课堂,朗朗的读书声又回荡在村庄的上空。“伟人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国家变得更强大。”外婆这样说。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外婆所在的工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外婆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成为了工厂的技术骨干,她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工人,就像当年老工人教她一样。她说,这就是传承,是对伟人精神最好的纪念。如今,外婆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她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每当看到国家取得的成就时,她总会感慨地说:“要是毛主席和周总理能看到现在的中国,一定会很欣慰。”我知道,外婆口中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是伟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品格,是国家“与时俱进”的追求。1976年的悲痛与希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接力。我们接过了伟人手中的接力棒,带着他们的精神,告别了过去的曲折,迈向了新生的道路。而这种“悲痛中凝聚力量,传承中实现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