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2时辰“偷得满墙千年墨”

水中月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始建于1944年,是陕西最早创建的博物馆。其源头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保藏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颜真卿、柳宗元等人的书法名碑而兴建,崇宁二年(1103年)迁于现址。经历代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最终建成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1953年,孔庙被扩充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区。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成一座独立的博物馆一西安碑林博物馆。2025年5月6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发布全面开放门票价格公告,即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具备开放条件。截至2024年,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433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64件。</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只能仓促的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走马观花的游览一番。当走进这座古式古香的青砖院落,你会被眼前这些静立千年,斑驳的石碑而深深的震撼到。当指尖轻抚碑面,凹凸刻痕低语汉唐风骨,每一笔划皆是先贤的呼吸与心跳。‌ 从篆书的古朴到行草的飘逸,碑林如一部立体的史书,让墨香穿越时空,唤醒沉睡的文明记忆。‌ 这里不仅是石头的森林,更是灵魂的驿站——驻足间,你已与历史并肩而行。‌</p><p class="ql-block">踏入碑林,仿佛推开一扇时光之门。三千石刻丛立如林,篆隶楷草交织成网,网住的是中华文脉的根与魂。‌ 看《石台孝经》的雄浑,读颜真卿的铁骨,听凿石声在长安城回荡千载。‌ 当拓片上的文字渐显,你便懂了:传承不在固守石头,而在让刻痕的精神活成当下的光。‌ 碑林不语,却教会我们——行走的注释,才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碑林墨韵:长安的千年书魂</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并非寻常的园林,而是一座镌刻在石头上的书法圣殿。踏入其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历代书家隔空对话,墨香虽淡,却足以浸润灵魂。</p><p class="ql-block"> 碑林的入口处,几株古柏苍劲挺拔,枝叶如盖,遮蔽着脚下青石板路。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与碑石上的刻痕交织,恍若时光在纸上流淌。馆内静谧无声,唯有脚步声与偶尔的低语,人们屏息凝神,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墨魂。</p><p class="ql-block"> 碑石林立,如森林般沉默而庄严。《曹全碑》娟秀清丽,笔势如行云流水;《颜勤礼碑》雄浑厚重,字字如铁骨铮铮;《九成宫》法度森严,点画间见匠心独运。每一块石碑都是一部凝固的书法史,从汉隶的古朴到唐楷的鼎盛,从行书的飘逸到草书的狂放,汉字在此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残碑断碣。有的字迹模糊,有的碑身断裂,却依然倔强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它们虽历经风雨侵蚀,却始终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人的笔墨情怀。</p><p class="ql-block"> 在碑林深处,有一座宋代的《石台孝经》碑,由唐玄宗御笔书写,字体雍容华贵,气势磅礴。碑石高大巍峨,立于石台之上,仿佛一位威严的长者,俯瞰着来来往往的瞻仰者。驻足其下,不仅能感受到书法的艺术震撼,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柱挑檐,彩画镶金,“碑林”二字落满旧时光。飞瓦勾着云影,廊下藏着千卷碑刻的墨香,风过处,似有古字轻响。</p> <p class="ql-block">朱红裹着古意,飞檐挑着晴光,连窗棂的纹路里,都藏着碑林的墨香。</p> <p class="ql-block">西安的魅力,在于它的厚重。而碑林,则是这份厚重中最温润的一笔。当你踏入这片庭院,城市的喧嚣便被隔绝在外。只剩下阳光、古树和静静矗立的碑石。它们沉默不语,却用最坚韧的方式,记录下了汉字的风骨与文人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你可以不必懂书法,只需静静地站在一块碑前,看光影在斑驳的刻痕上流转,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力量。那一刻,你会明白,为什么说汉字是中华文明最独特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墨香浸润的时光胶囊,等待你亲手开启。</p> <p class="ql-block">这方石碑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石台孝经》,也是碑林的“迎客第一碑”,它的历史渊源如下:</p><p class="ql-block"> 1. 立碑背景:唐玄宗“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文化工程</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四载(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主导、宰相李林甫等主持完成。</p><p class="ql-block">核心目的:李隆基为巩固统治,以“孝”为纽带,将儒家“孝悌”与“忠君”绑定(“移孝为忠”),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序、注解,并以隶书书写全文,刻石立碑作为官方教化范本。</p><p class="ql-block">这方非常醒目的石碑是集帝王、经典、书法于一体的巨碑</p><p class="ql-block"> 碑体结构:由4块巨石榫卯组合成方柱体(通高6.2米),下承三层石台(刻瑞兽、蔓草纹),上覆卷云华冠(浮雕瑞兽),是唐代最宏伟的碑刻之一。</p><p class="ql-block">碑文是孔子与曾参的《孝经》原文,加唐玄宗的注解;</p><p class="ql-block">书法为李隆基的“唐隶”(丰腴华丽,是唐代隶书典范);</p><p class="ql-block">碑额由太子李亨(唐肃宗)以篆书题写“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集“三圣”(孔子撰经、玄宗书注、肃宗题额)于一碑。</p><p class="ql-block"> 3. 历史流转:从唐长安到西安碑林的千年传承</p><p class="ql-block"> 原碑初立唐长安国子监,唐末迁尚书省,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入藏西安碑林(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历经明嘉靖大地震等灾害,因榫卯结构完好保存,如今是碑林“镇馆之宝”,也是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是盛唐“以孝治天下”的象征,更是集书法、雕刻、政治于一体的文化丰碑,堪称西安碑林的“门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台孝经》的碑额篆书</p><p class="ql-block">原文为“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p><p class="ql-block">“大唐开元、天宝年间,圣明文武的皇帝(指唐玄宗李隆基)注解《孝经》的碑台”。</p><p class="ql-block">这块碑是西安碑林的“第一碑”《石台孝经》,碑额由唐肃宗李亨题写,正文是唐玄宗亲自书写、注解的《孝经》,是盛唐“以孝治天下”理念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这方《玄秘塔碑》是唐代会昌元年(841年)立碑,它是为纪念唐代高僧大达法师端甫而刻的功德碑。端甫是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名僧,曾主持迎佛骨、讲佛法,圆寂后(836年)被文宗赐谥号“大达”,5年后(841年)由宰相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立碑。</p><p class="ql-block">它的 书法与艺术价值是柳体楷书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这是柳公权64岁时的作品,标志着“柳体”书法完全成熟:字体瘦硬挺拔、结构严谨,是唐代楷书的典范,也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正宗范本”。从唐长安到西安碑林原碑最初立在唐长安城东郊的玄秘塔旁,北宋初年被迁入京兆府文庙(碑林前身),后随碑林历代迁移、保护,至今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国宝级文物(仅宋代断裂时每行损1-2字,整体基本完好)。它既是唐代佛教史、书法史的核心物证,也是西安碑林“名碑之最”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碑文属于《开成石经》(含清补刻《孟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儒家经典石刻,其历史渊源如下:</p><p class="ql-block">刻制背景: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启动,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历时7年。因唐代儒家经典传抄讹误多,影响科举公正性,由国子监郑覃主持,校定12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等),刻石作为官方定本。</p><p class="ql-block">形制规模:共114块石碑,双面刻字。</p><p class="ql-block">历史流转:原立于唐长安国子监,经唐末战乱、宋代迁移,最终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碑文里的《孟子》:清代补刻完善“十三经”</p><p class="ql-block"> 这方碑文上刻的是《孟子》,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补刻的——唐代《开成石经》未收《孟子》,清代将其补刻(17块石碑),与原12经合为“十三经”,形成完整的儒家经典体系。</p><p class="ql-block">3. 文化价值:跨越千年的经典权威</p><p class="ql-block"> 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儒家经典石刻,既是唐代科举的“标准答案”,也是后世儒家经典版本的源头(比如《尚书》的最早完整版本就出自此石经)。如今在西安碑林仍能看到其原貌,是研究儒学、书法、唐代教育的核心物证。</p><p class="ql-block"> 这方碑文是“十三经”石刻的一部分,既承载了唐代的文化规范,也体现了清代对儒家经典体系的完善。</p> <p class="ql-block">这个碑文对应的是**《颜勤礼碑》,它的由来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曾祖父颜勤礼而创作的神道碑,具体背景如下:</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为曾祖父追述家族荣光</p><p class="ql-block">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在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时年71岁),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立的墓碑。</p><p class="ql-block"> 颜勤礼是唐初的学者、官员(曾任弘文馆学士),也是《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的儿子。颜真卿立此碑,既追述了颜勤礼的品德、官职,也详细记录了颜氏家族(从汉末到中唐)的世系、仕宦与功绩,相当于一部“颜氏家族史”,补充了正史记载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2 历史流转:埋入地下千年后重见天日!初立与受损:碑最初立于长安,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曾被当作建筑基址,部分铭文被磨去,后逐渐湮没。</p><p class="ql-block">重出与保护:1922年在西安旧藩廨库基的土中被发现(出土时已断裂),1948年迁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3. 书法地位:颜体楷书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这是颜真卿晚年书法的成熟代表作,字体“横细竖粗”,风格雄浑刚劲、大气磅礴,完美体现了“颜体”的“筋力”特点,是后世学习楷书的核心范本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它既是颜氏家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唐代楷书艺术的里程碑,如今是西安碑林的“镇馆名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朱红廊柱撑着彩画檐,纹路里裹着旧朝的色,连地砖的光都浸着墨香——这方檐下,每道梁、每寸彩,都是时光写的诗,等脚步轻轻走驻足后慢慢赏,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碑刻凝史,墨韵流芳。</p><p class="ql-block">千年碑碣,一字千金。</p><p class="ql-block">石上春秋,笔底山河。</p><p class="ql-block">碑林藏古,文脉永续。</p><p class="ql-block">残碑留墨,岁月留痕。</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碑亭、碑廊之间,指尖轻拂过历经风雨的碑面,仿佛能与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瘦硬、王羲之的飘逸隔空对话。墨香虽淡,气韵犹存。这里不仅是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更是每一个中国人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根脉的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第四、五、六展室主要展出历代石刻线画,士人、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反映社会史、地方史、西安碑林史的史料碑刻。有细心的观众观察到,在文物隔壁展墙上看到一些精美纹饰,据馆方介绍它们来自平时观众不易发现的文物内壁,使展览兼具知识性、普及性和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第六展室</p><p class="ql-block">第七展室陈列“关中本”《淳化阁帖》</p> <p class="ql-block">这方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竹画石碑名为《关帝诗竹碑》,它的由来是后世文人附会三国关羽的典故、以“画中藏诗”形式创作的艺术碑刻,具体背景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创作背景:附会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相传三国时期关羽被曹操俘虏后,曹操封其为“汉寿亭侯”并厚待,但关羽一心想回到刘备身边。他以竹喻志,画了两竿竹子(风竹+雨竹),竹叶巧妙组成一首五言绝句:</p><p class="ql-block">“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p><p class="ql-block">(“东君”暗指曹操,诗句表达对刘备的忠义与不屈)</p><p class="ql-block"> 2. 实际年代与作者:清代临摹立石</p><p class="ql-block"> 这块碑并非三国时期原作,而是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杜陵(今西安)的文人韩宰临摹并刻石立碑。</p><p class="ql-block"> 碑中还附会了“汉寿亭侯之印”的故事:碑文中提到“明弘治三年(1490年)扬州淘河获此印”,但后世考证这枚印是明代仿品(汉代印无环钮、规格不符),韩宰未辨真伪,将其与竹画结合刻入碑中。</p><p class="ql-block"> 3. 艺术特点:诗、画、印一体的文字游戏</p><p class="ql-block"> 碑额篆书“关帝诗竹”,画面是两竿修竹(风竹竹叶倾斜、雨竹竹叶下垂),竹叶自然构成诗句文字,同时刻有“汉寿亭侯之印”的印蜕,是典型的“画中藏诗”文人趣味作品,也体现了民间对关羽忠义形象的推崇。</p><p class="ql-block"> 它是后世借关羽典故创作的艺术碑刻,既承载了“忠义”文化,也是古代诗书画印结合的趣味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碑林博物馆内看见的这口青铜器叫景云钟,是唐代皇室的祥瑞物件。</p><p class="ql-block">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游周至时夜宿行宫,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认为这是吉兆,于是下令铸造此钟以纪念,同时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最初归属:钟铸成后悬挂于长安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名“迎祥观”)的钟楼,因此也叫“景龙观钟”“迎祥观钟”。</p><p class="ql-block">钟身的292字铭文由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宣扬道教教义,同时记录了景龙观的来历与铸钟经过,是李旦传世极少的书法真迹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口钟不仅是唐代祥瑞文化的载体,也是当时青铜铸造技艺与艺术审美(钟身有飞凤、走狮、祥云等纹饰)的代表,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的拓片墙,墨色里裹着千百年的字与事。每一笔都是时光浸过的痕迹,连纸褶子都像在讲从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到二小时的时间,真可谓“碑林半日,偷得满墙千年墨香”,步履太急,只来得及与古碑道声‘下次慢赏’”。</p><p class="ql-block">当从碑林博物馆走出来,望着老砖拱“文昌门”的旧墨,车流裹着新晨的风,那墙缝里都仿若渗透着这十三代古都的墨迹。</p><p class="ql-block">因要赶火车,只能意犹未尽的匆匆离开,此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碑石上,为那些古老的字迹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走出大门,市井的喧嚣扑面而来,然而脑子里全是那些静立碑文的影子。碑林的墨香是汉字的圣殿,是书法的摇篮,更是中华文化不朽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