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怀柔“两弹一星”纪念馆,老叶工作过的单位纪念碑,红线处为“叶国兴”名字。</p> <p class="ql-block"> 20多天没有收到老叶的微信了,最后一次是收到他的中秋节祝福,此后我先后发给他三次信息,包括重阳节的问候,都不见回复。我与老叶建立微信联系以来,他先是每天早上问候,后来每个周一问候,我转发给他的微信,他必定回复。老叶微信的反常,引起我的焦虑,心里牵挂着他。</p><p class="ql-block"> 10月31号下午,我从苏州自驾四天行程返回广州,收拾停当下来晚上7:00钟左右,打开手机浏览一天没有来得及看的信息。读到老叶大女儿在朋友圈里用老叶的微信号发的讣告,“父亲于重阳节晚上10:41分驾鹤西去”,我的心顿时受到沉重的一击!没想到竟是这样的消息回应了我连日来的焦虑。讣告告知第二天举行追思和告别活动,但没有具体地址和时间。我马上打电话给老叶所在学院的负责同志,他转发给我详细讣告,因活动主要由家属承办,我又找到老叶门下弟子,请他在已停止办理相关事宜的情况下,帮我补送花圈。</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带着长途自驾的风尘和疲惫,参加了告别仪式,送好朋友最后一程。从老叶弟子那里知道,老叶已住院一段时间,疫情后的隐患加剧病情恶化。在知道来日无多时,老叶很坦然,他不愿折腾自己,麻烦家人,浪费资源,选择有尊严的离去。瞻仰遗容三鞠躬时,我心中一阵悲痛涌来,眼眶湿润,几欲出声:老叶呵,你以这样的方式重阳登高,告别朋友,我们怎么承受得了呢?您还与我多次相约,找机会多聚聚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与老叶的交往缘于乒乓球。论年龄,他是我的师长辈,直呼“老叶”有点不恭,但正是这样显得亲近。他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传统打法,直拍光板长胶,虽然速度慢,但变幻怪异,落点刁钻。初与老叶交手,我不是他的对手。接他的球,不是网下,就是出台,常常兵不血刃,就败下阵来。后来,体育学院教师、乒乓球教练孙允雨老师传授秘技,对付光板长胶不能急躁,不要发力太猛,看准来球落点,接球时往上“撩”(liao,发平声)。掌握孙老师教我的技术后,果然奏效,大大提高了回球上台率,找机会赢球,我开始胜多负少。但老叶经验丰富,心理素质稳定,我俩基本上是势均力敌。每次与老叶交手,我都嬉笑着说,“打老叶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这句话成了我们这群球友里开心的戏言。</p> <p class="ql-block">华工乒乓球爱好者与奥运冠军陈静(前排中)合影,陈静左为老叶,右为作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群体从上个世纪末聚在一起打球,以退休教职工为主。后来有几位年事渐高去世,有的年逾古稀挂拍休战。当年我最年轻,是在职学校领导,现在我也退休多年,经历过华工和苏州多个乒乓球群体,感情最深、常常怀念的还是这个群体。曾经获得广州高校乒乓球单打冠军的高老王,年逾九旬仍然活跃在球台的张英明,球友的技术核心孙允雨,热心为大家服务的赵子衷,多才多艺的“华工第一帅老头”赵宗亮,孩子气十足争强好胜的杨宝臣,华工中山像重置设计师陈少熙,每天清晨5:00对着镜子练动作的马德烜,球技娴熟的水电厂工人陈社照……,都是我难以忘怀的球友。老叶疫情后耄耋之年再不打球,但我俩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华工老年乒乓球爱好者在海心沙聚会</p> <p class="ql-block"> 我与老叶的交往不止于乒乓球。由于兴趣爱好相近,我俩常常在校内外的音乐会和书画展不期而遇。打球休息时,就学术、文化、社会问题等广泛交谈,很投缘。我的专业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史,属于文理交叉,老叶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许多见解给我启发。我面向全校博士研究生开设学位课程“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将历届学生课程论文汇编成集出版,书名《智慧在哲学与科学之间闪光》,送给老叶指教,他说书名也可以是《哲学让智慧在科学中闪光》。作为一位理工科教授,更加看重哲学在科学中的作用,对我是很大的鼓励。</p><p class="ql-block"> 老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59届学生,那几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比清华北大名气更盛,录取的学生,品学兼优、忠诚可靠。老叶毕业后长期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航天器研究工作,参加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研制,获得过国防科委记三等功奖励。老叶发给我的照片,在北京怀柔“两弹一星”纪念馆,建了一块他工作过的单位纪念碑,上面刻有“叶国兴”名字(见题图)。他的很多领导和同事或是“两弹一星元勋”,或是后来成为院士,老叶调回广州工作,从不显摆过去的经历。凭着坚实的基础,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成为化工传递过程强化与系统节能领域专家,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p><p class="ql-block"> 老叶听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讲课,又长期在钱学森领导的部门工作,可以说是钱先生亲炙弟子。我学习研究钱学森创立的系统科学方法论和工程哲学,写作“钱学森创建中国系统科学学派的突出贡献”“钱学森是工程哲学的先驱和开拓者”等文章,向老叶请教,得到指点。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我认为“钱学森与费孝通是当代中国两个最伟大的战略科学家”,并在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公益讲座做了数十场宣传钱学森和费孝通的演讲,老叶对钱学森专题提供了很多具体帮助,核实了一些历史细节。</p> <p class="ql-block">老叶在家中给作者讲述钱学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叶回忆, 1964年上半年,钱学森为58、59两届学生开《星际航行概论》,58届延迟半年毕业。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阶梯教室,钱学森自己制作挂图,凭记忆将德国V-2导弹(实际发射到英国)的结构画出来,分析设计和性能。讲卫星系统,结构、材料、控制,重点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协调,系统思想。钱老讲课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卫星处于下马状态。但1965年重新启动卫星项目(651工程),后来的很多进展早已被钱老预演、预研,由此可见钱老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提前为我国航天科技做好技术储备、人才储备。老叶的回忆增强了演讲内容的现场感和生动性,提升了我演讲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老叶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伴退休前是学校基建处职工,温婉贤淑,退休后与老叶一起研习书法,写诗填词,是老年大学惹人艳羡的伉俪。老叶经常把两人的作品发给我学习欣赏,我不懂平仄,又是书法小白,但特别喜欢他夫人冯老师写的魏碑体,古拙、典雅,像是一位家学深厚童子功坚实的大师作品。老叶请我到他家做客,我向冯老师请教,她说哪里来什么童子功,退休后才学写毛笔字。老叶一旁打趣地说,也就是陈老师偏爱你的魏碑字了。老叶总说冯老师身体不好,处处照顾她,夫妻恩爱,时时刻刻体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老叶发给作者的他与家人制作灯笼照片,正面为老叶夫妇。</p> <p class="ql-block"> 老叶的两个女儿非常优秀。大女儿是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早年的研究生,现在是广州一位优秀的女建筑师,邀请华工老年乒乓球队去参观过她设计的项目。小女儿学业有成,在国内有了很好的事业基础,后来移居海外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老叶在老叶大女儿家天台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两个女儿很孝顺。大女儿安排他们夫妇俩在瑞士阿尔卑斯山麓休憩一段时间,使老叶对现代化与自然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有直观的体验。安排他们在苏州太湖深处的东山度假,老叶发给我微信:“吃到东山白玉枇杷了,果然名不虚传,香甜多汁。特产就是特产,离了该地就是长不出那个味道来。”疫情发生后,大女儿将二老接到她在市区的住宅,舒适方便。老叶请我们去家里作客,宽敞大气,既呈现现代时尚的艺术风格,又保留亲近自然的生活情趣。老叶每次去加拿大小女儿那里回来,都会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小女儿带着他们周边旅游,领略北美枫情。一家三代和睦相处,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在追思和告别仪式上,老叶小女儿发言,多次讲到爸爸的“老土”,从观念到对孩子的教育。女儿的倾述,并非是嗔怪,而是对慈父的深情怀念。老叶的“老土”,不是守旧、落伍,是他们那一代人坚守的正统、正直、正派。老叶中等身材,仪表堂堂,一对越老越明显的酒窝,初一见面就给人随和、温暖的感觉。像他的老同学们所说,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始终笑意盈盈。老叶很少西装革履,更不拉风新潮,稍加改良的唐装穿在他身上显得特别“搭”,儒雅沉稳。看得出老伴的贤惠和女儿很会打扮老爸。我曾经问过他,几套香云纱面料的冬装、夏装、春秋装是在什么地方买的?我的几件总是没有他穿着得体。后来我弄明白,还是气质没有修练到他的火候。如果真是可以用“民国范儿”来描述中国知识分子的风范的话,老叶是有民国范儿的。</p><p class="ql-block"> 老叶享年86,也算高寿了。他的猝然离去,我没有思想准备,非常悲痛!至今依然沉浸在与老叶交往的点点滴滴之中,他像一位和蔼的兄长对我关爱有加,有时甚至有几分骄纵。我总以为,从老叶的心态、个性、修养,身体基础和家庭条件,他是可以活过90岁,走向百岁的。天不假年,我徒奈何!老叶,安息吧!我会常常想念您……</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老叶夫妇与作者夫妇在鹿鸣酒家聚餐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叶发给作者的书法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