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 <p class="ql-block"> 孟门关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孟门古镇,地处黄河东岸古渡口,东倚吕梁山,西临黄河,是古代晋陕军事要塞,素有“晋西第一门”“山西西大门”之称,并与娘子关齐名。其名始于隋代,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天下黄河第一门”,现存蛟龙壁、禹王石等遗迹。该地战国时属赵国蔺邑,西汉置蔺县,北周设郡县。隋设孟门关,唐至元历经行政建置更迭,至清代渐成商贸重镇。战国秦、魏、赵在此百年争夺蔺地,隋唐作为军事节点,北宋开辟汾州粮道,明末李自成经此北上。近代为河防要地,1935年成立首个中共河东支部,1939年八路军击退日军渡河企图。现存古渡、军事遗迹及禹王庙等景观,属全年开放景区。</p> <p class="ql-block"> “孟门山”一名,始见于周、秦间的《山海经》著作,书中记“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索桥</p><p class="ql-block"> 孟门山铁索桥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进行了加固。抗战时期又在原址上重新架起墨座悬空铁索桥,称之为洋桥或兵桥。随着1998年邢发旅游,铁索桥又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现桥长88米,宽3.8米,左右两侧共有8根铁索,桥底7根铁索,可一次性通行百人。孟门山铁索桥是迄今秦晋两省黄河上保存量完整、跨度最长的索桥。</p> <p class="ql-block"> 神龟则驮负神土等息壤”紧随大号在洪泽米之华教土造由,拯毁生灵。“急壤“可又随水冰而长。得说中的道门山就是一小块4息壤”所化而成,所又它”益浪有大,而终不能理兴这个雕塑维妙维肖地描绘了这个神活传说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始足亭</p><p class="ql-block"> 相传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在他的治理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的平渡向露流去。昔日被洪水海没的山陵峥嵘们渐渐过上了幸福富生活。为纪念大禹的功绩他疏河道肇始源头之地立大角在亭称之为“始足事”</p> <p class="ql-block"> 孟门夜月是壶口器八景之两岸荆辣丛生青翠,阿河槽回时,孟门山东西中心无顽石暗礁,水流缓慢如干镜可倒影。《唐·地理志》记载盂门东游七郎窝旧称慈乌成,曾置鸟供关,为唐朝关内三十一关之一。其东西两岸皆为繁荣干埠,庙宇丛立,每逢阴历月园,皓月当空,河中楼阁树影,灯大莹莹,映入河中,虚虚实实,分外好看。站在石岛北望,只见水中明月分为两排储徉而下,立在石岛南眺,又见水里明月合而为一随波漂浮而来。夜月下的孟门山水,如梦如幻,宛如仙境。有“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净”的诗句形容,故有“孟门夜月”之美称。属孟门夜月亭是专为到此夜游的客人提供的场所。榭内备有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以及沥代文人墨客吟咏孟门的诗词歌赋。有兴趣的游客于月圆夜可以在这里抚琴赏月、冷请作画尽其雅兴。</p> <p class="ql-block">黄河流出黄土高原西部之后,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缘和北缘的断陷盆地,由南向北,再折向东,拐了一个直角大弯。因受到吕梁山的阻挡,在内蒙古托克托南边的河口镇处,突然折向南流,大体在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以南,进入黄土高原的东部。黄河急流南下,将陕、晋黄土高原分开。在潼关附近,由于受到秦岭的阻挡,与渭河水流的推动,黄河折向东,切穿陕、晋、豫之间的山地,出桃花峪,进入华北平原。从喇嘛湾到龙门,河长700多千米,除很少地段谷形较宽外,其余两岸大部分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10米至100多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为黄河干流上最雄伟壮观的长峡。其中河曲县到龙门段长达500千米——秦晋峡谷。号称千里长峡,峡谷沿途变化不大。河水保持南北流向,与河岸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走向大致平行。从府谷向南直到壶口瀑布,河道切割于三叠系砂岩、页岩之中,河谷两岸亦成陡崖,河宽约300—400米。龙门是秦晋峡谷的末端,谷底宽约150米,出露地层主要是奥陶纪石灰岩及石炭、二叠纪砂页岩类。两岸山岭绵亘,大致成北东—南西向延伸,成为汾、渭平原的屏障。黄河出龙门后,河床宽度突然扩展。</p> <p class="ql-block"> 其中河曲县到龙门段长达500千米——秦晋峡谷。号称千里长峡,峡谷沿途变化不大。河水保持南北流向,与河岸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走向大致平行。从府谷向南直到壶口瀑布,河道切割于三叠系砂岩、页岩之中,河谷两岸亦成陡崖,河宽约300—400米。龙门是秦晋峡谷的末端,谷底宽约150米,出露地层主要是奥陶纪石灰岩及石炭、二叠纪砂页岩类。两岸山岭绵亘,大致成北东—南西向延伸,成为汾、渭平原的屏障。黄河出龙门后,河床宽度突然扩展。</p> <p class="ql-block"> 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对孟门及瀑布作了深刻的描述:“《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蹬,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有人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山若腾,濬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里所记,指出瀑布在孟门处,而未提黄河于流上的壶口。</p> <p class="ql-block"> 《元和郡县志》也叙述壶口,把它称为石槽。一则说“河中有山,凿中如槽,束流悬注七十余尺。”再则说,“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这显然和郦道元所说的不同,说明壶口瀑布向上游推移了。《元和郡县志》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上距郦道元逝世的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为286年。说明在郦道元之后的286年间,壶口瀑布从孟门向上游推了一千步,在河床上冲出一条约长一千步,宽30步的深槽,现已上移到距孟门约5千米处的龙王辿附近,号称十里龙槽。以上为1500年来壶口演变的历史。</p> 上世纪六十年代知青点 老窑老物件 生产队大食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编辑完成於延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魂竹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