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继续<br> 老重庆以大梁子为界,划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div> 早年交通不发达,人、货出行多走水路,故尔本埠最先兴旺的是下半城。</div> ▲鹅岭瞰胜楼<br> 老重庆是座山城,老城区最高处的鹅岭海拔394米,最低处朝天门两江汇合处的沙嘴角为167米,<div> 相对高差227米,坡降较大,比高悬殊,形成独具特色的壮丽的山城景观。</div> ▲下半城与上半城<br> 于是,下半城与上半城之间就有了无数和十八梯一样与之相通的交通要道,<div> 而真正的繁华却是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以后。</div><div> 随着商贸繁荣,也随着人们也开始在上半城安居乐业,十八梯作为连接上下半城的通道自然变得越来越重要。</div> ▲蒋先生在重庆<br> 金紫门城门对面的南宋的重庆镇署衙门,到了清嘉庆年间,变成了重庆镇总兵署;民国初为重庆镇守使署。<div> 1935年,为围堵追剿长征中进入四川的红军,</div><div> 蒋先生在重庆设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四川行营”就设在原镇守使署。</div>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br> 1939年,行营移至成都,此处又改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div> 抗战期间,这里集中了国民政府党、政、军各方面的首脑人物,蒋介石、冯玉祥、何应钦、程潜、白崇禧等经常出入。</div><div> 1941年12月,军事委员会外事局也迁此办公。</div> ▲重庆谈判<br> 这座军委会最高光的时候,当属1945年9月4日,<div> 毛泽东、周恩来等出席了民国政府军委会在此举行的庆祝抗战胜利茶会,并和蒋介石进行了单独交谈;</div> ▲碰杯<br> 10月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张治中在这里举行盛大宴会,庆祝抗战胜利,<div> 主席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国共商谈、和平统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致辞,并喊出了“蒋委员长万岁”的口号。</div> ▲国民政府军委会礼堂<br> 岁月荏苒,白驹过隙,这么多年过去,国民政府军委会大楼已经被拆除,两党的领袖也没有第二次握手的机会;<div> 可是举行盛大宴会的礼堂还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国共合作的一幕?</div> ▲1948年的药材市场<br> 明清伊始,川省各地、山西、滇黔等地的药材以储奇门作为重要出口地;<div> 同时,湘、鄂、赣、粤等省向西南方向销售药材,多以水路而来,也以重庆为中转地,</div><div> 因而储奇门就成为了西南的最大药材集散地。</div> ▲药铺<br> 史料记载,宣统三年(1911),重庆有药材运营商220家,行栈80家,广药铺25家,择药铺120家,<div> 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药材商贩。</div><div> 重庆药材行帮有本地的“药七帮”和外省的“药十三帮”之分。</div> ▲《重庆市志》<br> 据《重庆市志》记载,<div> 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8月25日,重庆储奇门河街一带发生大火,从上午9点多烧到半夜乃止。</div> ▲储奇门大火<br> 火起于储奇门外,延烧入城,灾及仁和湾、双子巷、金紫门、镇守使署、玉带街,上至三圣殿、大梁子、磁器街。<div> 灾区范围约2平方公里,受灾者逾万家。药材行帮遭此灭顶之灾,从此开始走下坡路。</div> ▲繁忙的十八梯<br> 随着重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期间,民国政府迁都至重庆后,上下半城的联系变得频繁。<div> 然而,上下半城之间只有打铜街和十八梯这两条通道相连,</div><div> 市民往来上下半城只能艰难地爬坡上坎,于是就有了1940年开始修筑的上山公路。</div> ▲凯旋路<br> 这条1940年由重庆工务局主持修建,中途因资金不足而一度停工,1942年4月建成通车的凯旋路,<div> 取抗战胜利之意,全长730米。起于储奇门十字,沿玉带街而北,</div><div> 绕联升街、扁担巷、刁家巷、东华观,盘旋上三圣殿,出中正路西南端,直达山顶大梁子。</div> ▲凯旋路<br> 当时为了解决道路落差高达20米的难题,建了一座长约80米、共9跨,跨似城门的石砌拱桥,<div> 桥上为公路供车辆通行,桥下则为人行通道,做到了人车分流的安全立体交通体系。</div> ▲凯旋路<br> 随着以凯旋路为代表的中部城区城市公路的建设和完善,使得重庆中部城区逐渐成为了最为繁华的核心区域,<div> 也彻底改变了重庆的城市布局。</div> ▲十八梯的改变<br> 重要的是,随着凯旋路的贯通,下半城作为重庆城市中心的地位也逐渐被上半城所取代,<div> 十八梯的通道作用也逐渐消失,而散布在坡坡坎坎的那些富家豪宅、小家深院、各种铺面也随之迁往他处。</div> ▲陆游<br> 所以陆游才会叹息:“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清末地图<br> 十八梯的兴旺发达源于清末的重庆开埠,<div> 顶峰应该是作为陪都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前期,因为十八梯是上下半城的俩通道之一;</div> ▲凯旋路发卡弯<br> 十八梯的没落源于民国陪都时期的重庆市政建设,<div> 一条凯旋路分流了主要的人流和财源,日机的轰炸更加剧了优良资产的撤离;</div> ▲旧时的十八梯<br> 十八梯最大的改变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城市改造揭开帷幕,大批改善了住房质量的原住民逐渐搬离;<div> 大量务工人员涌入重庆,日渐陈旧而杂乱的十八梯成了他们的容身之地。</div> ▲十八梯正街<br> 那时十八梯的市井气息浓厚:<div> 廉价旅店、茶馆、录像厅、发廊、采耳、修脚、饭馆、拔火罐、麻将馆等消费场景,就随着那些落脚者应运而生。</div> ▲街头即景<br> 在十八梯那一段似乎被时代遗忘的空间里,<div> 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工和祖辈居住于此的重庆人融合在一起,散发出与现代化城市完全不同的烟火气。</div> ▲街边小店<br> 那个时候的十八梯有很多旧式手艺人。<div> 算命看相的,掏耳朵的,做木工的,弹棉花的,玩杂耍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线的,不一而足。</div> ▲棒棒<br> 算上进城卖苦力的棒棒军,庞大的进城农民工中间,<div> 自然还有一技之长的石匠、篾匠、漆匠、泥瓦匠、杀猪匠、剃头匠、骟猪匠……</div> ▲理发店<br> 十八梯成了重庆普通百姓和外来工积聚之地,<div> 住的人多了,成分复杂了,岁月变得漫长了,就有了散发着浓浓老重庆味道的市井气息。</div> ▲拔火罐<br> 新世纪展开的十八梯,还依然保留了旧时老重庆的风貌:擦皮鞋、补皮鞋、换拉链的,<div> 掏耳朵、拔火爟的,剃头、修脚的,裁缝、卖衣服的,下小面、卖烧饼的,</div><div> 补锅补碗、卖报纸杂志的,摆摊卖针头线脑、走街串巷磨剪子菜刀的……</div> ▲挑担小卖<br> “破铜烂铁牙膏皮,拿来换钱。”这是过去拾荒人的吆喝;<div> “凉粉、凉面,麻辣的!”这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小吃;</div><div> 还有活动于十八梯的石阶两侧的街边,冬天晒太阳,夏天树下乘凉的日白(方言,闲谈的意思)的人。</div> ▲茶社<br> 在那些歪歪斜斜、光线不太好的茶馆里,来一碗盖碗茶,一边陶醉在沱茶的清香里,<div> 一边有意无意打量黄葛树那盘根错节的发达根须,可以将生活的万千烦恼抛诸脑后。</div> ▲老街<br> 小狗小猫在阳光的沐浴下,安逸而随意地趴在地上打着盹;<div> 悠长的老巷子,长着嫩草的青砖墙,悠闲行走的老人家,挽着菜篮子的老妇人,</div><div> 斑驳的树影,将十八梯定格成重庆古朴的老风景。</div> ▲《人民日报》报道投票过程<br> 2008年,十八梯开始了危旧房片区改造前期准备工作。<div> 时间到了2010年6月20日下午4点半,在杏林中学的操场上,</div><div> 十八梯住户以96.1%的赞成票,宣告了过去的十八梯的结束。</div> ▲资本玩家宝能集团<br> 历史选择了杭州新天地,而其控股公司,正是资本玩家宝能集团的下属投资机构。<div> 一个有着凶悍基因的财团,十八梯能有更新改造今日之面目,已经是一个奇迹,</div><div> 一种资本向文旅妥协的奇迹,也是文旅不得不拥抱房地产的典范。</div> ▲挖机与废墟<br> 2012年,十八梯被整体拆除。尽管如此,十八梯的拆除并没有停止人们对它的怀念和追忆。<div> 一些人通过拍摄照片、制作视频等方式,将十八梯的历史和故事留存下来,</div><div> 以便将来的人们能够了解和认识这个曾经的城市地标。</div> ▲女裁缝<br> 十八梯是什么?也许在画家眼里,十八梯是江边雾里若隐若现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炊烟袅袅; ▲十八梯上城出入口<br> 也许在诗人眼里,十八梯是窄窄的雨巷里撑着鹅黄的油纸伞的倩倩少女,温软恬静,意境唯美; ▲小锯<br> 也许在文化学者眼里,<div> 过去的十八梯或许还延续着老重庆的历史文脉,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div> ▲封面<br> 无梯坎,不重庆。<div> 在十八梯爬坡上坎走过的每一条步道都值得慢慢回味,还有更多的坡坡坎坎等着你我他一起路过。</div><div> 去过十八梯吗?想去十八梯吗?知道十八梯吗?请在文尾留言,让我们慢慢回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