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讨论•走进欧阳修】,一贬再贬终通透,千年文脉永流传

赵凤路

<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坛的星空中,欧阳修是兼具风骨与温度的璀璨星辰。三次贬谪的宦海沉浮,没能磨平他的棱角,反而让他在逆境中沉淀出通透的人生智慧;从“画荻教子”的寒门苦读,到“六一居士”的雅趣超然,从力推古文运动的文坛革新,到慧眼识才的宗师风范,他的一生始终与坚守、革新、传承相伴。苏轼盛赞其“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而当我们循着他的诗文与足迹前行,更能读懂那份“一贬再贬终通透”的生命力量,感受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跟帖。赵凤路,N0.01,美篇号12763589。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卖油翁》《蝶恋花·春景》《生查子·元夕》等诗文,最偏爱《醉翁亭记》和《蝶恋花》。《醉翁亭记》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贬谪后的豁达写得淋漓尽致,文字平易却满是画面感,读着就像跟着欧公漫步滁州山间,看游人往来、听水声潺潺,那份与民同乐的通透太动人。而《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短短六字叠出万千愁绪,把闺中女子的幽怨写得细腻又克制,比直白抒情更有韵味。欧公的文字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能直击人心,既见风骨又含温度,这正是他“明道致用”理念的鲜活体现。</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跟帖。赵凤路,N0.02,美篇号12763589。一“醉”一“醒”藏着欧公的人生智慧,是困境中的双重坚守。“醉”并非沉沦,《醉翁亭记》里“醉能同其乐”的“醉”,是与滁民共赏山水、共享丰年的畅快,是放下官场失意后的释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而“醒心亭”的“醒”,则是从未熄灭的初心——即便被贬,他仍清醒记得为官职责,在滁州励精图治,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份“醒”是对家国的牵挂、对理想的执着。“醉”是外在的处世姿态,“醒”是内在的精神内核,一柔一刚,既让自己在逆境中活得通透,也让百姓在安稳中感受暖意,这正是欧公的人格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跟帖。赵凤路,N0.03,美篇号12763589。分享两个印象最深的典故:一是“画荻教子”,欧公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读书,还常以丈夫的仁厚言行教诲他,这份逆境中的坚守,不仅成就了欧公,更成为“寒门出贵子”的励志典范,告诉我们物质匮乏不可怕,精神滋养与勤勉治学才是立身之本。二是“六一居士”的由来,晚年欧公辞官后,以“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人”自号,这份幽默洒脱太动人,他挣脱了官场束缚,沉醉于文化雅趣,展现了文人“精神富足远超物质享受”的境界。还有“三上作文”的典故,欧公说自己的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构思,这背后是对文字的极致热爱与随时随地的积累,值得每个学习者借鉴。</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跟帖。赵凤路,N0.04,美篇号12763589。欧公“毁誉一生”,根源在于他的刚正不阿与改革决心。他反对浮华文风,力推古文运动,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直言进谏支持庆历新政,得罪了权贵势力,还曾因替范仲淹鸣不平被贬夷陵,这些都让他饱受非议。但他的“誉”更显厚重,尤其是嘉祐二年主持科举的“千年第一科”,堪称文坛佳话。当时他看到一篇文风质朴、见解深刻的文章,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结果揭开考卷才知是苏轼的佳作,最终苏轼、苏辙、曾巩同登金榜,一时人才济济。他打破门第偏见,只凭文才取士,彻底扭转了当时的浮夸文风,这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让他成为真正的文坛伯乐,也让古文运动迎来了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跟帖。昵称:赵凤路,N0.05,美篇号:12763589。读《卖油翁》最大的感悟是:“熟能生巧”是基础,但绝非全部。卖油翁“惟手熟尔”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专注练习,这是技艺精进的前提;但如果只靠重复而缺乏思考,“熟”也可能变成“僵化”。对待自己的长处,要明白“巧”源于积累,不可骄傲自满;对待他人的长处,要像卖油翁那样平和看待,不嫉妒、不轻视,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反过来看,若因“手熟”就目中无人,比如文中的陈尧咨,即便箭术高超也难成大器;而若忽视“熟”的积累,一味追求捷径,也终究难达巅峰。欧公通过这个小故事,既告诉我们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也传递了谦逊包容的处世之道,至今仍有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跟帖。昵称:赵凤路,N0.06,美篇号:12763589。欧阳修能让古文成为文坛主流,关键在“继承中有突破,推广中有方法”。首先,他继承了韩柳“文以载道”的核心,但突破了其古文的艰深晦涩,主张“平淡”文风,让散文更平易流畅、贴近生活,普通人也能读懂用好,这是“普及”的基础。其次,他将古文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自己写出《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还通过主持科举、奖掖后进,把古文标准转化为选拔人才的导向,让苏轼、苏辙等后辈接力推广,形成了强大的文坛合力。最后,他扩大了古文的应用场景,从议论文延伸到山水散文、记事小品等,让古文既能“明道”,也能“抒情”“记事”,满足了更多表达需求。相比韩柳的“开先河”,欧公的“接地气”和“强推广”,才让古文真正摆脱小众,成为宋代文坛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跟帖 。昵称:赵凤路,N0.07,美篇号:12763589。欧阳修的成就横跨文坛、政坛与史学:文学上,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诗词开宋代婉约词新风;政坛上,他支持新政、直言进谏,更慧眼识才,为北宋培养了大批栋梁;史学上,他主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兼具史识与文采。而他“越贬越通透”的坚韧精神,对当代青年极具借鉴意义。面对挫折,我们可以学他“沉而不颓”——被贬不是沉沦的理由,而是沉淀的机会,就像他在滁州虽失意却仍造福百姓、创作经典;面对诱惑,学他“守而不迷”,不管是官场沉浮还是文坛纷争,始终坚守“明道致用”的初心;面对成长,学他“勤而不辍”,从“画荻教子”时的苦读到晚年的治学,终身学习的态度让他始终保持通透。这份在逆境中坚守、在顺境中谦逊的精神,正是当代青年应对人生挑战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日品读,我们从诗文见风骨,从典故知品格,从人生悟智慧。欧阳修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士大夫气节,何为“明道致用”的文学追求,更何为逆境中不颓、顺境中不骄的处世之道。他的文字穿越千年依然鲜活,他的精神历经岁月愈发厚重,成为滋养后世的文化养分。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挫折、坚守初心、追求成长时,这份源自北宋的通透与坚韧,终将继续照亮前路,让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