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展区</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联玺(田黄石质),故宫馆藏一级文物,是乾隆太上皇时期的皇家玺印巅峰之作。以整块寿山田黄雕成,三方印章(“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由一体石链相连,链雕精妙、篆刻典雅,兼具材质珍贵、工艺绝伦与帝王寓意,更见证了王朝兴衰,是国宝级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编纂的皇家书画著录总集,分初、续、三编,收录清宫所藏历代书画(含碑帖、织绣)数千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以详细著录作品信息(作者、形制、尺寸、题跋、钤印等)、分类严谨著称,兼具鉴定与收藏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流传、真伪的核心文献,也见证了清代皇家的收藏盛况。</p> <p class="ql-block">绢本蒙着一层温润包浆,墨色清润中藏着元人特有的萧散气韵。画面里,伯牙抚琴端坐,宽袍广袖随坐姿垂落,指尖按弦的弧度似凝着泠泠琴音;钟子期侧耳倾身,眉峰微蹙,目光灼灼望向琴身,仿佛已醉心于“巍巍乎若太山”的意境。线条简淡却精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二人神交的默契,衣纹流转如行云流水,背景无多余衬景,仅以留白衬出山野间的清幽。虽是元代仿作,却吃透了唐人风骨、元人笔墨,琴音似从纸间溢出,穿越时空,仍能让人读懂那份“知音难觅”的千古怅惘。</p> <p class="ql-block">这次展品中最有看点之一的仿韩滉《五牛图》。纸本泛黄如陈年月色,墨色却仍带着盛唐的沉厚底气。笔锋勾勒间,五头牛或俯首啮草、或抬首嘶鸣,肌理褶皱随体态自然舒展,鬃毛纤毫毕现,连蹄下泥土的颗粒感都透着古拙生机。虽非真迹,却复刻了唐人画牛“以形传神”的精髓——线条不事雕琢却力道暗蕴,墨色浓淡相宜,既见筋骨之实,又含气韵之灵,仿佛能从斑驳绢纹中,嗅到千年前渭水畔的青草气息,触到盛唐画师落笔时的沉稳心绪。</p> <p class="ql-block">父戊舟爵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酒器,距今三千多年,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器形精巧别致,流、尾修长上扬,杯身饰兽面纹与弦纹,纹饰古朴庄重,铸工精湛;鋬内铸“父戊”二字铭文,是为祭祀父辈“戊”而作。作为商代青铜爵的典型代表,它既承载着酒礼文化,又彰显了上古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是见证商代礼制与文明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毓祖丁卣也被学界称作山卣,是商末帝乙帝辛时期的青铜酒器,距今三千多年,传河南洛阳出土 。它椭圆鼓腹带圈足,颈部有提梁,盖顶和器颈饰顾首夔龙纹,颈部还有浮雕兽首 。盖与器身各铸25字铭文,记录商王赐福器主“山”,山因此作器祭祀先祖毓祖丁之事,其铭文还为解读殷周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 。</p> <p class="ql-block">蔡公子壶是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作为蔡国相关的重要文物,它在器型、纹饰、铭文上均具特色,同时有着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饭苓赋》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的作品,既是篇赞美茯苓的辞赋,其书法真迹更是明代楷书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赋文内容:文章以作者的奇幻经历开篇,写其早年经首阳道时,见一处土壤隆起、光气奇特,仙人现身告知此处藏着由松脂凝结而成的茯苓。后来友人彭城子来访,讲述自己服食茯苓,既能祛病又能求长寿,还详述了采摘、烹食茯苓的多种方式与神奇功效。祝允明随后感叹这只是茯苓的表层功效,进而借茯苓引申出哲理,倡导借服食茯苓追求内心寂寥、守护明哲,超脱世俗繁华,暗含文人避世寻真的心境。</p><p class="ql-block">书法价值:该赋的书法真迹为祝允明中年时期的楷书代表作,纵143厘米,横58厘米。作品书于朱丝栏纸,用笔沉稳刚劲又不失灵动,融合了米芾的险劲与张即之的严谨,还融入行书笔意让静态楷书有了流动感;章法上疏密得当、行距匀称,既保留晋唐楷书的法度,又有个人风格创新。它既体现了“吴门书派”的典型风格,也是研究明代文人书法审美追求的重要实例,堪称明代楷书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窑变釉菊瓣扁壶是清雍正时期的典型瓷器,</p><p class="ql-block">高8.2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7厘米。壶身呈扁形,通体为菊瓣式造型,圈足设计,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p><p class="ql-block">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他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出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条丝和斑片,奇妙无比。</p><p class="ql-block">窑变釉的文化价值:它体现了雍正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是研究清代瓷器烧制技术、审美取向以及宫廷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明朝成化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高3.9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2.6厘米。杯体轻巧,胎薄如蝉翼,具有撇口、深腹、瘦底、圈足的特点。杯内光素无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p><p class="ql-block">纹饰与色彩: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卉纹,间以飞舞的蝴蝶,描绘的是秋天庭院或花园中的景色,故有“三秋杯”之称。青花采用“平等青”料,发色幽倩淡雅,用于勾勒纹饰轮廓。彩釉包括黄、绿、褐、红等色,施彩淡雅,其中蝴蝶翅膀上的紫彩为姹紫,色浓无光,是成化斗彩所独有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工艺特点:斗彩工艺是先以青花在瓷胎上勾勒纹饰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青花轮廓内填绘彩料,经低温二次烧成。三秋杯的青花轮廓线条细腻流畅,彩釉填绘均匀,没有溢出青花轮廓的现象,体现了成化时期工匠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价值:它是成化斗彩工艺成熟的标志,体现了成化时期宫廷艺术的女性化倾向和文人的生活美学,对后世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且存世量极为稀少,目前已知的真迹仅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少数机构,收藏价值难以估量。</p><p class="ql-block">收藏渊源 :三秋杯是中国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的捐赠品。1956年,孙瀛洲响应号召,将包括这对三秋杯在内的近3000件古董无偿捐给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尤侃款犀角雕芙蓉鸳鸯图杯” 是明末清初的犀角雕珍品,高8.3厘米,口径12 - 8厘米。杯体为敞口束足、平底的样式,杯柄雕刻成山石花枝形且花枝上扬延入杯口。材质选用温润的亚洲犀角,经数百年氧化形成琥珀色包浆,纵切面隐现“竹丝纹”,杯底阴刻“直生”“尤侃”篆体方、圆连珠印各一方。</p><p class="ql-block">纹饰特点:杯壁一侧雕有一对亲昵依偎的鸳鸯栖于水畔花茎下,另一侧雕山石与芙蓉花枝相映。鸳鸯羽翼的层叠感和神态都靠细如发丝的刀法刻画,芙蓉花枝繁茂却不失疏朗,还采用大面积留白,打破了传统犀角雕的繁复感,意境悠远。</p><p class="ql-block">工艺亮点:工匠尤侃巧用犀角天然弧度设计器型,让人工雕琢与犀角天然肌理完美融合。整体刀法细腻流畅,镂雕的杯柄与浮雕的纹饰搭配和谐,既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巧,又凸显出对细节的极致把控,是明末犀角雕刻工艺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价值:它属于“文玩六珍”中“一黑”犀角器的代表,尤侃作为明末清初无锡雕刻大家,这件作品是其存世作品中艺术水准极高的一件。作为历经清宫旧藏、幸免于特殊年代的珍品,它是明清犀角雕的罕见幸存者,对研究明末清初犀角雕刻工艺和文人审美极具价值。</p><p class="ql-block">收藏渊源:这件珍品曾是清宫旧藏,后被香港文物收藏家叶义收藏。1985年叶义逝世后,家属遵照其遗嘱将此杯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建院百年大展的重要展出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