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li><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由父母责任严重缺失导致的乱伦创伤</b></li></ul><p class="ql-block"><b>核心要点:</b></p><ol><li><b>创伤本质与家庭角色错乱</b>:乱伦不仅是身体侵害,更反映了家庭系统的彻底崩溃。典型特征是母亲无意识地让孩子在性方面取代自己的角色,未能提供庇护;而父亲则以“关心”为名,直接侵害孩子身体发展的健全性。</li><li><b>创伤的长期性与积累性</b>:创伤的严重程度主要不取决于单次事件的强度,而在于其长期积累性以及父母允许这种行为发生的责任缺失。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系统本身就会放大事件的危害。</li><li><b>深远的心理后果:</b></li></ol><p class="ql-block"> · <b>发展与关系障碍</b>:受害者成年后难以消除身体防护壁垒,无法在身心上接受适度的性行为。</p><p class="ql-block"> · <b>严重的人格与心理障碍</b>:此类经历与边缘性人格障碍高度相关。</p><p class="ql-block"> · <b>心理防御机制的极端化</b>:由于侵害过于严重,无法用普通压抑处理,迫使心理采用极端分裂机制——将“威胁性坏客体”从“好客体表象”中分离,导致自体错乱和自我分裂。</p><p class="ql-block"> · <b>现实与幻想的混乱</b>:对受害者而言,乱伦幻想成为现实,这严重阻碍了正常心理功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 根本原因:这一切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拒绝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与作用,在满足孩子需求、自我功能发挥和界线划定方面出现严重失误。</span></p><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第九章 父母作父母的功能:性身份认同的问题</b></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母亲向婴儿传递的不是身份认同感,而是身份认同:孩子就是实现母亲无意识需求的工具与器官。母亲身上所散发出的特定刺激释放出婴儿本身的无限可能性中的一种,而且是仅有的一种,也就是这个工具与器官的具体存在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海因斯•里奇腾斯坦,《身份认同与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ol><li>父母功能的核心作用: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子女性身份认同的形成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失败的父母功能(如将孩子视为满足自身无意识需求的工具)会直接影响孩子身份认同的健康建立。</li><li>身份认同的传递:母亲向婴儿传递的并非一种“认同感”,而是一种具体的“身份认同”,这会限制孩子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将其固化为实现母亲需求的特定存在。</li><li>性身份认同障碍的谱系:性身份认同问题是一个谱系,从明显的性倒错到神经症性性障碍(如同性恋倾向、异装癖、施虐受虐幻想等),其潜在倾向都与内在的客体关系冲突和认同有关。</li><li>同性恋的成因与分类:</li></ol><ul><li> 成因复杂性:同性恋认同通常涉及母亲和父亲双方的影响,以及生命头两三年和前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阶段的经历。</li><li> 家庭互动模式:有研究指出,一个“疏远敌对的父亲”与一个“过分亲密、具有诱惑性和支配性”的母亲组成的家庭模式,是男性严重同性恋行为的常见背景。父母双方有问题的互动共同促成了这一结果。</li><li> 关键障碍点:孩子无法从对母亲的早期认同中解脱出来,转而与父亲形成充分认同,是核心问题。这通常源于父母的需求凌驾于孩子寻求自主的需求之上。</li></ul><p class="ql-block">5.根本影响:父母具有侵害性的体验及其责任的缺失,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同性恋可以表现为四种内化的客体关系及其对应的自我结构:</b></p><ul><li>俄狄浦斯型:患者使用同性恋来反映婴儿期自体对处于支配地位的父母一方的顺从。</li><li>前俄狄浦斯型,高层次:同性恋客体部分是自体的象征,部分是前俄狄浦斯时期母亲的代表。</li><li>前俄狄浦斯型,低层次:同性恋客体纯粹就是夸大自体的代表。关系短暂,对客体几乎根本不关注或者很少关注。</li><li>精神分裂同性恋型:由于自体与客体没有得到分离,出现了同性恋与精神分裂共存的状况。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了其内在客体的代表。因此,他试图通过短暂的非个人化关系来弥补此空缺。</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