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我几次乘公交去南通口腔医院种牙,车上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我退休也已经七个年头了,步入了老年人行列,一年前,我根据南通市政府文件的规定,在手机上申领了电子长寿卡,用起来挺方便的。上车刷卡时“嘀”的一声,大多是爱心卡、长寿卡。偶尔也有年轻人匆匆投币,清脆的硬币落箱声像是旧时光的回响。坐得多了,思绪也不由得飘远,恍惚间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19日,我坐公交,从石港去南通县中参加水利员考试。那天中午吃完饭就出门,步行半小时到车站,等车、转车、颠簸一路,到县城已是傍晚。三个多小时的行程,车子轰鸣着在砂石路上蹦跳,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站都没地方站。车窗关不严,冷风直往脖子里钻,马达声吵得人脑仁疼。可即便如此,能坐上车已是幸运——晚到几分钟,就只能买站票,甚至被拦在车外。</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有辆自行车都是体面人家。我第二天考后回老家的晚上,是坐一同考试朋友的顺便自行车走小路回家的。土路坑洼,一路颠得屁股发麻,到家已是八点半。如今想来,那段路不过二十多公里,却像隔了千山万水。</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公交车宽敞明亮,红色座椅整齐排列,阳光斜照进来,暖洋洋的。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靠着窗打盹,孩子们叽叽喳喳,老人慢悠悠地刷卡。车厢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轻响。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飞逝,忽然觉得,这哪是坐车?分明是坐着的城市慢行诗。</p> <p class="ql-block">高架桥下,红绿灯准时切换,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得清清楚楚。绿化带里草木葱茏,水泥桥墩稳稳托起城市的脉络。谁还记得,三十年前我们修路靠人力挑抬。那时我在乡镇工作,参加了城南开发区、宁通一级公路、金通公路、新通掘公路等备土施工。一担土上百斤,来回几十趟。黑色公路建设施工中,碎土全靠筛子筛。乡村公路砂石路面颠得人骨头散架,可那时的我们,却把那当成“现代化”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车子驶入隧道,光线由明转暗,又渐渐明亮。隧道两侧的灯光连成一条光带,像通向未来的时光隧道。我望着前方川流不息的车流,想起2007年第一次坐飞机送女儿去深圳。那时南通机场还像个小镇车站,如今航站楼巍然矗立,玻璃幕墙映着云影,飞机起落如常。我们不再为“出远门”发愁,高铁、飞机、自驾,选择多得让人眼花。</p> <p class="ql-block">去年自驾车走深中通道,车子在伶仃洋上飞驰,桥塔高耸入云,“深中大桥”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桥面宽阔平坦,车流有序,海风从两侧掠过,视野开阔得让人心潮澎湃。我忍不住让女婿放慢车速,就为多看几眼这横跨海天的奇迹。谁能想到,几十年前我们还在为一条砂石路发愁,如今却能在海上架桥,穿江越海如履平地。</p> <p class="ql-block">南通机场的航站楼在远处静静矗立,“南通”两个大字清晰可见。我曾在这里送走女儿,也一次次从这里归来。飞机停在跑道上,像一只蓄势待发的鸟。机场宽阔,人流有序,再没有当年那种“出远门”的忐忑与不安。交通的变迁,不只是路变宽了、车变快了,更是人心变开阔了。</p> <p class="ql-block">坐在机舱里,空姐轻步走过,微笑服务。我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想起第一次坐飞机时的紧张。那时觉得飞上天是件了不得的事,如今却已习以为常。扫码升级会员卡的提示贴在椅背上,科技的气息无声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从石港到深圳,从土路到云端,不过四十载光阴。</p><p class="ql-block">从公交到高铁,从砂石路到跨海大桥,从自行车到飞机,我这一生,恰好走过了中国交通最迅猛发展的时代。曾经的颠簸与等待,如今都化作了平稳与便捷。坐在公交车上,我不再只是去种牙,更像是在穿越时光——一边是记忆里的尘土飞扬,一边是眼前的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这哪是交通的变迁?分明是一个时代的呼吸,一声从泥泞中走来的叹息,最终化作飞驰向前的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