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檐下星辰,无声传承</p><p class="ql-block"> 宋英</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沉淀的泱泱大国,无论星辰宇宙,沧海桑田,每一位拥有华夏血统的人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传承与发展的烙印。能支持我们 的文明屹立不倒的支柱正是我们的"家风'’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所形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他不仅反映了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发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风的传承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p><p class="ql-block"> 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比书本知识更为深刻和持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家长不仅在传授行为规范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下一代人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家风,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更加的亲密。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事例。</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小区就听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对小夫妻晚上吃过饭后把孩子交给婆婆双双去到商场里闲逛,媳妇想到了要给自己的娘家妈打一个电话问一下安。接通电话后母女俩亲切的相互问候。此刻母亲听到女儿那头嘈杂的声音就问到女儿在干嘛?告之在逛街,母亲听后语气就变了,指责女儿太不懂事。说婆婆已经看了一天的孩子,晚上该休息了,他们还把孩子交给婆婆自己出来玩,太不应该了,要女儿快紧回家照顾孩子。女儿也意识到了婆婆的不容易,立马跟丈夫回了家里。还给婆婆买了爱吃的点心,这样的家庭会不和谐吗?能不温暖吗?可是如果妈妈对女儿这样说:“对,他该看他家的孩子,他不看谁看`。可想而知这两种作风带来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啦!这就是家风的重要之处啊!</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说一下我的婆母,我婆婆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靠哥嫂及村里的族长和叔伯婶婶帮衬下长大。结婚后勤劳能吃苦,帮太婆婆照顾丈夫年幼的弟弟妹妹,早上最早起床做全家人的饭食,晚上要睡到很晚,做自己孩子的衣服,对她的婆婆也是照顾的很是体贴入微。我结婚后不止一次听到老婆婆向我赞许我婆婆的好,说去哪里也没有在我婆婆这里好。直到我公公后来中风。婆婆年纪也老了,照顾身材高大的公公很是吃力,我太婆婆才去了其他儿子家。</p><p class="ql-block"> 我婆婆对我也很好,我生病时她把她女儿给她买的营养品给我吃,用她独特的语言开导我。我们婆媳之间从没红过脸。还有一个很玄学的事,在我婆婆病危昏迷之际,因为当时厂里大修不许请假,我丈夫跟大姑姐他们守在她身边,我婆婆最后说的一句话“你咋爬的这么高啊?你不下来我可要走了",当时其他人都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听大姑姐说起这句话,我眼泪就流了下来,我当时工作场地是在厂里二十四米高的锅炉平台上,是有点高呀!</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也有儿媳妇,谢天谢地我的儿媳妇也通情达理,很是孝顺,我始终认为这是祖上的阴德所至。</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人有许多是祖祖辈辈德善之人,他们的后代也是懂感恩,有德行。做事稳重,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家门子’,就是’家风"。</p><p class="ql-block"> 同时,家风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在 坚守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社会中积极向上的新观念。不去纠结过去的恩怨得失,与自己和解,这也有一个现实的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年轻时以丈夫日子过的很是艰苦,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她丈夫在单位上做了领导,而这时就有想不劳而获的年轻女子靠了上来,她丈夫开始不愿意待在家里,不愿以妻子沟通交流,甚至会在同妻子散步时接到对方电话会毫不顾及妻子的感受,抛下妻子一人独自站在道边,而去约见这位年轻女子,站下凄厉寒风中的妻子当时心里很难过。眼泪不受控制的流淌,也想过离婚,是他的孩子劝解他走出去,她报了老年大学,拾起爱好结交朋友,逐渐逐渐从阴霾中走了出来。她的丈夫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了,没有了权力身边的追随者也越来越少,丈夫的重心也逐渐放在了家里,开始体贴妻子,帮妻子做家务,给妻子做饭,此时,妻子面临着两种心情,是怀着仇恨继续下去,还是珍惜现在的生活。最后,他决定放下,跟过去和解,跟自己和解。现在她们的生活很安逸,俩人时常出去旅游,家里也充满了温暖,日子变得岁月静好。孩子们回家来也能体会到家的和谐与温暖。因此家风也是要对每位家庭成员的尊重理解与包容。</p><p class="ql-block"> 总之,家风的传承,是一项长久而重要的事业,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未来和成员的成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不仅将良好的家风发扬光大,能让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我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俯下身来,用心聆听那来自家族源头的深沉回响,让我们抬起头来,以真诚的生命实践去回应,去丰富,去传承那檐下的星辰之光,守护好自己那份独特而温暖的家风,微光汇聚便是以照亮一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的华夏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永续发展。让每一个家庭都在良好的家风中沐浴阳光。享受温暖。</p> <p class="ql-block"> 泉声柏影里,古村写秋声</p><p class="ql-block">——东张村游学手记</p><p class="ql-block"> 刘芳</p><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深秋已至,风携着不燥不寒的凉意漫过枝头,天公作美,暖阳如纱,温柔地覆盖着大地。我们老年大学写作班的学员们,暂别案头的笔墨纸砚,怀着对自然意趣与人文底蕴的热切向往,踏上了前往文祖东张村的游学之旅。这一程,是让脚步追随着秋光,让心灵触摸着古村,让笔墨与岁月同赴一场深情的秋日之约。</p><p class="ql-block"> 清晨八点半,大巴车沐浴着第一缕通透的阳光启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的美好,早已刻在文人的诗句里,也藏在我们眼底的风光中。沿途林木葱茏,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枝叶,在路面投下斑驳跳跃的光影,恍若流动的诗行;远山如黛,层林尽染,红的热烈、黄的明艳、绿的沉静,三色交织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美不胜收。在这一路目不暇接的秋景相伴下,我们不知不觉便抵达了东张村。</p><p class="ql-block"> 刚下车,一口喷涌的清泉便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泉水自泉眼跃出,足有三尺之高,晶莹剔透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晕,如梦似幻。学友们难掩欣喜,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泉边立着一块略显斑驳的石碑,仔细辨认,才知这是“古柳泉”。据闻,它原是村东的一口深井,因井水自然喷涌,最初被唤作“东喷泉”,又因泉畔曾有一棵苍劲的古柳,久而久之,便有了“古柳泉”这个更富诗意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在村工作人员的热情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东张泉”。泉水从青石雕琢的圆盘中央汩汩涌出,形似一朵盛放的莲花,如今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网红景观。工作人员介绍,这口泉是水文地质专家勘测点穴后开凿的自喷井,早在清朝大旱之年,曾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周边村落,是村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生命源泉”。泉边的《东张泉水保护碑记》,字字句句都镌刻着往昔的岁月沧桑,诉说着村民与泉水相依共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路西行,“八仙泉”的身影映入眼帘。泉水从栩栩如生的石刻龙头中喷薄而出,蜿蜒向西流淌,汇聚成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中,锦鲤自在游弋,鱼儿的身影在水底清晰可见,“鱼翔浅底”的灵动画面,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关于这口泉,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此地遭遇大旱,庄稼枯死,村民们无奈之下准备弃庄迁徙。恰逢八仙赴蓬莱岛途经此处,韩湘子取出笛子探向地下,八仙合力施展法力,打通了地下水源,泉水喷涌而出,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为感念八仙之恩,村民便将此泉命名为“八仙泉”。</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东张村的另一奇景——“千年鸳鸯柏”便出现在眼前。两棵古柏枝干缠绕、相依相偎,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树皮上深深浅浅的纹路,如同岁月刻下的年轮,默默诉说着古村的悠长往事。村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述了这段浪漫又凄美的传说:王母娘娘座下的金童玉女,在天界互生情愫,于七月十五这天悄然携手私奔至人间。王母得知后震怒,派遣观音菩萨前往寻回。观音见到二人在凡间赏花垦田、自在逍遥,心生感慨;而金童玉女见观音到来,知难逃天界责罚,便相拥跳入村头水潭自尽。观音怜悯二人深情,遂点化他们化为两棵柏树,永远相守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了这段阴阳相隔却情意绵长的古村传奇。</p><p class="ql-block">这两棵需三四人合抱才能围住的古柏,相距不过三米。西侧那棵直径2.8米,树干挺拔笔直,树姿刚劲,树冠枝丫苍劲有力,尽显阳刚之气,被称为“雄柏”;东侧那棵直径3.4米,树干婀娜多姿,整体呈螺旋状向上攀升,宛如仙女束起彩衣、长袖善舞,衣袂飘飘,故而被唤作“雌柏”。两棵树的枝丫纵横交错、紧紧相拥,恰似一对深情相偎的恋人。学友们围着古柏,轻声赞叹。“千年柏下话沧桑,枝叶相依情意长”,字句间满是对这份自然奇观与深情传说的动容。</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东张村的青石板路上,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村里保存着不少古老的石屋,斑驳的石墙承载着千年光阴的重量,墙上悬挂的老农具、窗棂上精致的木刻花纹,每一件都藏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处都透着生活的温度。我们与热情的村民攀谈,听他们讲述村里的变迁:从过去的土路泥房、闭塞落后,到如今的整洁庭院、蜿蜒的旅游步道、热闹的文化广场,东张村的每一点变化,都化作了学员们笔下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经过学校组织的几次研学游学,我们渐渐明白,游学从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让脚步带着眼睛去发现,让眼睛带着心灵去感受,再让心灵带着感悟落在纸上。而今天的东张村,有清泉流淌的景致,有村民淳朴的情意,有千年流传的故事,这便是最生动、最鲜活的写作课堂。</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愈发温暖,我们带着满心的收获与感悟踏上归途。车窗外的秋景渐渐向后退去,但东张村的青石板路、叮咚的清泉声、千年鸳鸯柏的苍劲身影,还有学友们脸上洋溢的笑意,却深深镌刻在记忆里,成为这个秋日里最温暖的印记。原来,写作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当我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贴近生活,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美好与感动,便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在笔尖,凝结成最动人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书香伴暮年 岁月启新章</p><p class="ql-block"> 孙丰标</p><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硕果盈枝,正是读书好时节。10月25日,我应章丘大学书社与省济东戒毒所跬步读书会之邀,回原工作单位参加了一场以“以书会友、悦读悦美”为主题的《长安的荔枝》读书分享活动。与所内各位警官及书友们齐聚一堂,以书为桥,跨越千年时光,共赴这场关于坚守与希望的“荔枝之约”。并和书友们共同观看济东所文化专题片《杨帆》,参观《崇文书房》《老木书屋》和禁毒宣传教育展馆,书友们为济东所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文润济东、向光而行”的场所文化建设纷纷点赞。</p><p class="ql-block">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这次活动最真实的写照。在交流中,我们同读经典,畅谈感悟,分享心得。我由衷赞叹书友们展现出的文学素养与精神底蕴,仿佛置身于一座无形的知识宝库,汲取着滋养心灵的养分。这不仅拓展了我的文学视野,更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看着那些专注而热情的面庞,我不禁心生敬佩——阅读启迪智慧,学习永无止境,老有所学,何其美哉!</p><p class="ql-block"> 书友们的分享如涓涓清泉,滋润着我渴望知识的心田。那些深刻而真诚的话语久久回荡在耳边:“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他希望即使最终失败了,也不是因为怠惰之故。”这些来自书中主人公李善德的信念,引发了在场每个人的深思。这个唐朝小吏在重重困境中挣扎求存,却始终心向光明,最终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出了自己的价值。这让我不禁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这些退休之人,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勇气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时光的流速仿佛陡然加快。曾经忙碌的身影渐渐安静,就像一艘航船缓缓驶入宁静的港湾。没有了早出晚归的奔波,摆脱了繁杂事务的缠身,缺少了为旗誓夺的激情,更减弱了读书学习的动能。正如“车到码头船到站”,如今每日睡到自然醒,含饴弄孙、料理家务,休闲娱乐,悠然自得,日子安稳舒适。然而,这份安逸之中,似乎也少了几分劈波斩浪的激情。回首往昔,书香济东,以文化人,争做读书愉悦者,争当阅读推广人,读书活动精彩纷呈,那些火热的场景,让人流连忘返。此时此刻,重回这“崇德尚法、致善育新”的文化沃土,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启迪,李善德这个“古代小人物”,恰如其分地叩问着我这个“现代老年人”:当人生的主赛道已经跑完,是否还能开辟新的天地?是否还能像他守护那瓮荔枝一样,守护自己热爱的事物,守护对生活的热忱?</p><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其实,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阅读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前路,让我们在暮年依然能找到方向。《长安的荔枝》于老年人而言,已不只是一部古装职场生存记,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李善德用性命博弈,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我们,或许可以用积累的智慧与从容,完成一次精神的跨越,开启属于暮年的新篇章。这新章,可以是学习新技艺,可以是深耕爱好,也可以像今天这样,在交流碰撞中保持思想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言得之。我们这些老年人读书,读的已不单是文字本身,而是在借他人的故事,炖煮自己的人生。年轻时读书,多是为了求知谋生,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带着几分急切。而今,我们更像在品一壶陈年普洱,不急不躁,任那些情节与哲思在心头慢慢回甘。我们从中辨认自己走过的路,释怀曾经的遗憾,回味曾经的收获,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赋予这个年龄的从容与豁达。</p><p class="ql-block"> 分享会结束。我轻轻合上书页,封面上“荔枝”二字仿佛还带着岭南的湿热与一路风尘。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风拂面,神清气爽。我忽然领悟:我们虽已步入生命的秋季,但精神世界的“荔枝”依然可以保持鲜灵。只要阅读不止,思考不歇,交流常新,每一段岁月都能被赋予崭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香,温柔地陪伴着我的暮年;而每一次阅读带来的启迪,都在为这静谧的岁月,悄然开启新的篇章。这次读书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坚信:只要心怀热爱,暮年亦可绽放别样光华;只要手不释卷,岁月终将谱写动人新篇。</p> <p class="ql-block"> 撋地瓜</p><p class="ql-block"> ——儿时趣事之一</p><p class="ql-block"> 李光民</p><p class="ql-block"> 周日去莱芜大王庄镇爬山,看到村民正在山地里刨地瓜,不由地想起小时候“撋(luan)地瓜”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小学都放麦假和秋假。因我年龄小,还无法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放秋假后,娘安排给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拾谷子、拾稻子、拾豆子、撋棉花、撋棒子、撋地瓜。其中,撋地瓜耗时最长,收获也最大。</p><p class="ql-block"> “撋地瓜”是老家章丘的土语,文雅点说叫 “复收” 地瓜,即在生产队刨完地瓜后的地里,用镢头再刨一遍,把落在地里的地瓜重新刨出来。</p><p class="ql-block"> 我和小伙伴们每天都扛着父母为我们特制的稍小点的镢头,带着装地瓜用的布袋或摘筐(用棉槐条编的、有三根系的筐),到生产队收完地瓜的地里去撋地瓜。撋地瓜是个力气活,因为落下的地瓜埋在地里,具体位置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用力刨地。但它也是个技术活,得动脑筋琢磨。通过观察摸索,我总结出一套撋地瓜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选地块,选对地块就能事半功倍。选地块时,一看瓜地类别。“春茬地瓜”(春天栽种的地瓜)扎根深,结瓜多且个头大,不易刨净,容易撋到;“麦茬地瓜”(麦收后栽种的地瓜)扎根浅,结瓜少且个头小,撋地瓜收获相对少。二看地性。肥沃土地,地瓜又大又多,刨时易落下;山岭薄地,地瓜小且少,刨时不易落下。三看土质。沙性土透水透气好,地瓜跑秧子(飞根)少,刨时省时省力,落下的少;粘性土透水、透气性差,遇涝发粘、遇旱干硬,地瓜跑秧子多,刨时费时费力,还易落下。四看收获时间,刚收获不久的地块土块新鲜,“迹象”多,同等条件下比收获久的地块更容易撋到地瓜。</p><p class="ql-block"> .其次,到了地块,先去地头、堰边,尤其是荆棘杂草丛生的地头、堰边寻找,那里往往落下的地瓜多,甚至有成墩没有刨出的。再仔细观察地瓜沟底部,有裂纹的地方,大概率藏着跑秧子长的大地瓜。</p><p class="ql-block"> 最后,选择浮土少或浮土分布不均的地瓜脊子刨。这一般是刨地瓜不负责、偷懒的社员留下的,落下的地瓜较多。有了这些诀窍和经验,每次不管多少小伙伴和我一起去撋地瓜,他们撋的数量都超不过我。</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少家长晚上来我家,还有的找我娘走后门,非要让孩子跟着我去撋地瓜。理由一是我勤快不偷懒,能影响他们孩子;二是我会选地块,知道哪里落下的地瓜多。因此,我的队伍不断壮大,其中还有不少比我年龄大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 娘依旧对我采取鼓励措施,一是经常表扬我聪明能干;二是把我每天撋回家的地瓜过秤记账。记得有一年秋天,一个秋假我就撋了 560 多斤地瓜。(2025年11月10日)</p> <p class="ql-block"> 三地牵挂 一样温暖</p><p class="ql-block"> 张方敏 </p><p class="ql-block"> 读著名作家梁晓声所著的《人世间》里关于孩子的字句,我不禁想起自家的三个娃。回溯70年代的时光,双手攥着岁月的粗粝—一白天追着生产队的节奏掙工分,汗水湿透衣衫;夜晚就着煤油灯,一针一线,给孩子们缝冬棉夏单,细密的针脚里,藏满了日子的劳累,也缝进了对孩子们的期盼。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日子终于熬出了甜。三个孩子像撒在不同土壤里的种子,各自扎根,生长,都撑起了属于自家的温馨小家。女儿嫁了军人,随军二十几载,早已在浙江嘉兴安了家。说远,隔着三个省份的距离;说近,如今微信视频一点就能见着面,高铁四个多小时也能准时踏进家门。她人在外地,心却总惦记着我们,电话里句句是叮嘱,还经常把南方的特产打包寄来,让我们尝遍了远方的滋味。 </p><p class="ql-block"> 两个儿子守在身边,成了我们日常最踏实的“定心丸”。大儿子一家离得近,几乎天天能见面,家里的重活,琐碎之事我从不着急,只需等着他下班回家打理。小儿子住得稍远点,可有事“随叫随到,”从不是空话,每两周会准时来家探望,帮我们解决那些力不从心的琐事。就算偶尔工作忙的抽不开身,他总会打个电话问问近况,反复叮嘱我们好好照顾好自己。 </p><p class="ql-block"> 再回首过往,日子里总不缺少热闹与暖意。三个孩子小的时候,满屋子都是他们追跑打闹的笑声,吃饭时围着一桌叽叽喳喳讲着趣事,再苦再累的日子,也被这股鲜活的热闹烘得暖暖的;如今他们长大了,遇事总有兄弟姐妹商量,从不是某个孩子独自硬撑,而是彼此帮衬,互相扶持,也成了我们老两口身边饶不开的牵挂与依靠。不管他们离得远或近,孩子们的心总往一处聚,这份热热闹闹的团圆,是日子里最踏实的温馨,更是我们的福气与天伦之乐。 </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管孩子远还是近,父母心里都牵着一根看不见的线。“展翅高飞〞也好,“承欢膝下”也罢,这两种幸福从无高低之分,孩子们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父母的孝顺。于我们而言,无论远近,只要孩子们平安喜乐,便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