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茅与盾(杂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人说,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夸矛能破天下之盾,又夸盾能挡天下之矛。旁人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楚人无言。</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本来只是讥笑那些自相矛盾的言论。可几千年过去,我们发现,这不是古人的专利,而是现代人的拿手好戏。</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茅与盾”,不再是兵器摊上的道具,而是新闻发布会的台词、广告文案的逻辑、社交平台的立场。</p><p class="ql-block"> 你看——</p><p class="ql-block">某公司一边喊“环保是我们的使命”,一边偷偷往河里排污;</p><p class="ql-block">某专家上午说“熬夜有害健康”,下午又接了个咖啡品牌的代言,说“灵感常在深夜诞生”;</p><p class="ql-block">某网红昨天哭诉“抵制抄袭”,今天就被扒出自己整段照搬别人的视频。</p><p class="ql-block"> 矛与盾,就这样在同一口气里挥舞,像舞台上的变脸,快得让观众来不及反应。</p><p class="ql-block"> 更妙的是,有些人根本不怕被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他们早就练就了一门神功——“选择性失明”。只要能卖货、能博眼球、能保乌纱帽,矛可以当盾用,盾也能当矛使。</p><p class="ql-block">可问题是,矛和盾再怎么互换,逻辑的窟窿是堵不上的。一旦观众醒过神来,发现自己被当成了那个“买矛又买盾”的冤大头,热闹就散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的笑话,成了今人的生存手册。我们或许该问问自己——</p><p class="ql-block">当矛与盾天天同台,究竟是智慧的化身,还是诚信的墓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