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观砚亭 •粤(362)

@.........

<p class="ql-block">鼎湖山观砚亭是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的历史人文景点,以纪念北宋清官包拯的清廉品格为核心,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鼎湖山观砚亭位于鼎湖山天溪景区东环线半道东侧拐弯处,是天溪十景之一的“远眺砚洲”景点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俯瞰砚洲岛</p> <p class="ql-block">在2025年11月的立冬节之后,又自驾到肇庆市国家5A级星湖风景名胜区的鼎湖山旅游,此次是在4天3晚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环境优美的鼎湖山旅游景区里面逸氧居民宿入住,每天徒步旅行登山观光。</p> <p class="ql-block">  观砚亭在鼎湖山旅游景区位置图</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观砚亭始建于北宋万庆年间(约10世纪),为纪念包拯任端州郡事时清廉拒礼、离任时百姓感念而建。亭名“观砚”源于端砚文化,砚台象征文人正直,登亭可远眺砚洲岛,传说包拯掷砚入江化为砚洲。 ‌</p> <p class="ql-block"> 俯瞰坑口镇</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位于鼎湖山景区上山路坑口镇段,靠近西江,登亭可东望砚洲沙洲全景,村镇旁有G321国道、广佛肇高速公路及广肇城际、南广高铁线,西江如玉带蜿蜒。周边松林环绕,云雾缭绕,松涛声韵独特。 ‌</p> <p class="ql-block"> 观砚亭</p><p class="ql-block">相传包拯出任端州郡事,任满离城时谢绝士民馈赠,投砚入江化为砚洲。该传说承载着当地对包公清廉品格的世代传颂,成为砚洲岛得名的文化渊源。</p> <p class="ql-block"> 观砚亭</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亭左前立石刻“观砚亭”三字,与砚洲传说相关,相传包拯任端州郡事时掷砚入江化为砚洲。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远眺砚洲</span></p><p class="ql-block">观砚亭建于1991年,为了缅怀包公清廉正直的遗风而建。包拯,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任端州知州。传说在其任满离开端州,舟行羚羊峡时,天气突变,风浪大作。包拯认为必有蹊跷,原来是包兴替他收下了百姓所送一方端砚。于是将砚投入江中,还给端州人民,风浪立停,成就了"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传说。从观砚亭向东眺望,可看到江中浮着一大一小两个江心岛,形似端砚的绿洲称"砚州岛",不远的一片黄色沙滩,称"黄布沙"。</p> <p class="ql-block"> 观砚亭</p><p class="ql-block">"观砚亭"内有一尊包拯的塑像。包拯因为两袖清风,铁面无私,被人称为"包青天"。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开始他在肇庆端州担任"知郡事"。清官廉吏,何其璀璨。千百年来,包拯的形象彪炳史册,深入人心。包公廉洁思想包含了"清心"、"直道"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以国为重"、"以廉为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廉洁文化的精髓,是清官廉吏的典范,是新时期广大群众修身指引和党员干部为官镜鉴,是构建廉洁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亭高二层,十二柱十檐角(6+4)重檐攒山顶,混凝土结构,顶盖琉璃瓦当。门前左右置双狮,内立包公像。 ‌</p> <p class="ql-block">亭内设施对联:由谢远谋撰联,瑞欢书写(戊戌年2018年夏),内容为“铁面多情染,青天众望孚”。 ‌</p> <p class="ql-block">雕像展现包公“日辨人间奸诈,夜辨阴间狡黠”的威严形象,与砚洲景观相映成趣 。</p> <p class="ql-block">景观特色</p><p class="ql-block">登亭东望可远眺西江如玉带蜿蜒东流,江心砚洲沙洲全景尽收眼底,松林云雾缭绕,松涛声韵律变幻。 ‌</p> <p class="ql-block"> 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导视图</p> <p class="ql-block">观砚亭的简介</p><p class="ql-block">在鼎湖山景区环山公路上,有一个景点叫做观砚亭,在观砚亭举目四望、鼎湖区的新貌可尽收眼底,其中最显眼的就是西江,好像一条炫目的丝带环绕在青山秀水中。西江是珠江的干流,发源于云南曲靖境内的马雄山,流经广西梧州后进入广东的河段就称为西江了,它是连接两广水路交通的大动脉。西江流过羚羊峡后,由于地势的影响,正好在鼎湖区广利形成了一个大转弯,西江河道最宽阔的地方就是这里了,河水携带的泥沙受到地形的影响,在河道转弯处形成了一个江心岛﹣-砚洲岛。砚洲岛四面环江,就像一块浮在江中的端砚、观砚亭刚好可以俯瞰砚洲岛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从扬州天长县知县升任端州知郡事,他在端州主政三年,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保护来石砚工,减轻百姓负担:筑城池、修水利、挖水井、治瘴疠、建书院、兴教育……包拯在端州留下于古德政,史书有记载,星岩有石刻、城内有遗迹、民间有传奇。正因为在端州期间政绩突出,升迁国都开封,官拜"龙图阁直学士"。篇州的特产是一种名贵的砚台一一端砚,从唐代开始,端砚就被列为皇家的贡品。宋代规定,砚工们每年都要制作定额有限的砚台贡给朝廷,但历届知州都在定额之外几倍、十几倍向砚工索取,用它来贿赂权贵。</p> <p class="ql-block">包公到任后,令砚工们只按定额开采贡砚,额外不妄取一方,受到砚工们的称赞。在包公即将届满离任的时候,端州百姓夹道送别,包公谢绝了所有的礼品,登上回京的小船。当船行至羚羊峡一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小船在江中剧烈颠簸:十分危险。包公认为天气骤变,必有蹊跷,便下令将所有行李逐一检查,但并没有发现任何礼物。这时候仆人包兴从他的行囊中取出用黄布包着的一方精美的端砚,如实禀报说"老爷不收礼物,百姓便苦苦央求我代为收下,当你担任新的职务后再交给你。"包公虽深感端州百姓厚待之德,但是拒绝接收端砚,便掷砚于江中。说也奇怪,砚台投入江后,马上风和日丽,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的地方,渐渐隆起一块江心绿洲,就是今天的砚洲岛。裹砚黄布漂下沉没处,也升起一岛,即现在的"黄布纱"。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砚渚清风"。为了纪念包拯"两袖清风离开端州"这段故事,后人在西江羚羊峡岸边,建立了一个"观砚台",供人们瞻仰。上面讲的包公掷砚,虽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包公不持一砚归,历史上确有其事,在河南开封的包公纪念馆里就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包公投砚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包公投砚的传说故事源于北宋时期,讲述了包公在端州任职期间拒绝收受端砚并将其掷入江中,以示清廉的事迹。 ‌</p><p class="ql-block">故事背景</p><p class="ql-block">包公于公元1042年任端州知州三年期满,离任时发现属下代为收受端砚(一种名贵文房用品),便严厉斥责并掷砚入江,以杜绝贪腐行为。 ‌</p><p class="ql-block">事件经过</p><p class="ql-block">‌首次掷砚‌:包公离任时,属下代为收下百姓赠送的端砚,包公察觉后将其掷入江中。 ‌</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掷砚‌:包公启程进京时,家人包兴代为收下徐乐天赠送的端砚,包公得知后再次掷砚入涧河。 ‌</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掷砚‌:包兴因自购端砚打算带入京中,包公劝阻后掷砚入河。 ‌</p><p class="ql-block">传说影响</p><p class="ql-block">包公掷砚形成“砚洲”(如黄布沙),后人建“掷砚亭”纪念其清廉精神。故事强调清廉自守的道德教育意义,成为包公廉洁为官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包公文化廊:位于观砚亭南侧,为长廊式建筑,建于1991年,廊匾由孔令深题写。 ‌</p> <p class="ql-block"> 包公文化廊</p> <p class="ql-block">选拔人才-﹣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公直廉明之人。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必须通过考试制度。</p> <p class="ql-block">十年奉亲-﹣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要旨,当奉亲与事君之间发生冲突时,一般人选择移孝作忠。包拯进士甲科及第后,被授予官职。但因任职与奉养双亲相冲突,包拯毅然辞不就任,在家奉亲十年,诠释了中华民族力尽孝道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清正廉明-﹣包拯初仕便以、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作为自己从政和为人的道德准则,以清心寡欲、廉洁奉公、正身立朝、刚直不阿为其居官指导思想,并且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赢得千载传诵的"包青天"美名。"青天”之美誉始于端</p><p class="ql-block">州任上。</p> <p class="ql-block">排沥恳荒﹣﹣据传,包拯莅端后,带领军民排沥恳荒,改良农具,农业连获丰收;又修建粮仓,储粮备荒。包拯治理举措为端州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期励精图治的形象也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不持一砚归﹣"端州石砚人间重"。端砚,素以实用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高而名誉天下。文人雅士视其为至宝,常以拥有端砚为荣。作为地方文官,包拯却"岁满不持一砚归",言行一致,实现自己"清心"、"直道"的志向。</p><p class="ql-block">传说包拯在端州3年期满离任时,有人暗中送端砚1件。船到羚羊峡,波涛汹涌,几乎沉没,后经包拯查出,掷砚于西江,风浪霎时平息,掷砚处后来升起一岛,即今之广利镇砚洲。附近的黄布沙,则为包裹端砚的黄布所化云。</p> <p class="ql-block"> 包拯生平</p><p class="ql-block">一代名臣﹣﹣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因奉亲尽孝,辞官十载,至39岁出仕。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起主政端州三年,以清心直道自勉,德政突出,任满被召入朝,曾任监察御史、三司使及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后任枢密副使。1062年卒于任上,享年64岁,追赠礼部尚书。其"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故谥号"孝肃"。包拯毕生勤政爱民、廉洁公正、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包青天",为后世清官典范。</p> <p class="ql-block"> 黑脸包拯 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直言敢谏﹣﹣包拯离端入朝后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御史作为朝堂喉舌,起着监督君臣、沟通輿情的重要作用。包拯在担任御史和后来知谏院期间,检肃同僚、纠偏补正、不避权贵,体现了其刚烈正直、尽职尽责的为官风格,为改善吏治、选拔贤能和与民休息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弹劾权贵-﹣包公任知谏院时所上的奏议,多是论及权贵大臣的,这些奏折的特点,正如他概括的那样,是"披沥肝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如两弹宋庠、三弹张尧佐、七弹王逵就是最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孝闻乡里﹣﹣包拯在考中进士,朝廷赐官后,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孝敬父母,十年亡宦,当时就获得了孝敬父母的好名声。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p> <p class="ql-block">严于律己﹣﹣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p> <p class="ql-block">经济改革﹣﹣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p> <p class="ql-block"> 黑脸包拯 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高洁清韵﹣﹣包拯治端期间,不仅对州衙进行改造扩建,在州衙内营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并独具匠心地在州署内兴建园林景观。清心堂、枕书堂、敬简堂、秋霜堂、菊园、洗砚池、烂柯洞天等,无论从命名还是建筑景观本身,无一不彰显出包拯的高洁志向和清雅情趣。</p> <p class="ql-block">包公井﹣﹣端州濒临西江,水患频繁,洪涝过后,山林瘴气聚集,容易导致"瘴疫"。包拯任职端州期间,便带领端州人民开凿了七口水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端州人民感激包拯,把这七口井成为"包公井"。"包公井"记录着包拯治政为民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游览与打卡</p><p class="ql-block">· 如何到达:观砚亭通常是在从鼎湖山入口乘坐观光车前往宝鼎园的途中经过的一个景点。你可以购买鼎湖山观光车票,乘坐电瓶车到达。</p> <p class="ql-block">· 游览建议:</p><p class="ql-block">· 观砚亭是鼎湖山"森林探险游"或"休闲体验游"线路中的一个点,可以将其与宝鼎园(了解鼎文化,看九龙宝鼎)、蝴蝶谷(森林探险,观察蝴蝶和标本)、飞水潭(负离子含量高,有"孙中山游泳处")等景点一并游览。</p> <p class="ql-block">· 如果想拍摄清晰的远眺照片,建议选择天气晴朗、能见度好的日子前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