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故事汇 六 纯铀女豪王承书作者杨振

科技老人

<p class="ql-block">  1.惊喜宣布好消息</p><p class="ql-block"> 1964年初,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国防各工业部部长会议上高兴地宣布:“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大家听了特别兴奋。国务院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赵尔陆说:“太好啦!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这句话生动风趣地表达了这一成果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2.铀浓缩引发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核材料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原子弹是用铀235原子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没有铀235,等同人没有粮食吃,原子弹是无法制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他们找到了铀矿石,还需要加工提炼成“纯铀”才能成为原子弹所需装料。铀235研制过程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铀235在天然铀矿中含量仅0.72%,经过计算,制造一枚原子弹,至少需要3000吨高品质的铀矿石。从探矿、选矿、开采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要经过许多个厂家,由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地筛选,一步一步地提取。采用“土法炼铀”等生产的铀都属于同位素铀。当吴自良他们研制出“真空阀门”之后,能够将铀235和铀238完全分开,还要将铀235浓缩至90%以上才能制造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3.班里唯一的“金凤凰”</p><p class="ql-block"> 让谁来负责提炼出原子弹所需的“纯铀”?钱三强认知的能人很多,他想起了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女豪杰——王承书。</p><p class="ql-block"> 女豪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自小聪明好学,学业优异。18岁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班里13个新生,她是唯一的女性,被称为“金凤凰”。两年后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成了燕大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丈夫张文裕陪着她一起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她成为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的学生,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来时,王承书夫妇就迫不及待回国效力。可美国不允许他们回国。1955年,钱学森写的秘密信件发威,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她终于等来了回国的机会。第二年,冲破重重阻力,夫妻一起回到了祖国。她说:“我是冲着共产党的新中国回来的。”没多久,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将毕生精力全都奉献给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4.第一次考验</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她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考验。1958年,我国筹建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原子能专家钱三强来找她,希望她能从事热核聚变技术。这一技术,当时不但在国内一片空白,更是她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年龄44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考验。因为要改行换专业,钱三强忐忑地试问:“有没有问题?”她骨子里的执着要强,毫不畏缩,说:“没问题!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p><p class="ql-block"> 接受了这个任务后,她很快就带领一些同志到苏联去学习。回来时乘坐的火车,要七天七夜才到北京。像钱三强一样,她也同样有主动工作的精神。在火车上,她抓紧时间,集中精力翻译资料。乘坐七天火车,她将全部资料翻译成了中文,回国后很快就出版了,为我国热核聚变提供了理论支持。之后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她已然成为中国热核领域的顶尖专家,还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相关科研骨干。</p><p class="ql-block"> 5.再次接受新考验</p><p class="ql-block"> 正当王承书准备在国际热核领域大显身手之时,一个突发的情况,不但再次令她从零开始,还让她从国际物理学领域彻底“消失”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高科技领域的所有专家。虽然一些机器设备是我国掏钱买下的,不能运走,可关键的部件,他们拆走了。连操作规程,使用说明都没有留下,使我国投入巨资,全部用苏联机器装备起来的浓缩铀生产工厂陷入无法运行的困境。机器装备缺这个少那个,关键的部件被拆走,没有人会修理使用,如同一堆废铜烂铁,太让人着急了。苏联专家临走前讥笑:“靠你们自己,这个工厂是搞不起来了!”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高浓铀就是弹壳里流动的血液,必须让铀浓缩设备及早运行起来才行。 </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样的形势,1961年3月,钱三强将年近五十的王承书请到自己的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准备交给你一项新的秘密任务——分离铀同位素。”而后说:“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没问题!祖国需要我研制原子弹。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有了吴自良他们研制成功的“甲种分离膜”,这些铀浓缩的机器可以运转了,只是还</p><p class="ql-block">有许多具体的实验工作,并且是更尖端的技术,需要女将王承书承担起来。从此,王承书的名字彻底从物理学界悄然无声“消失”了。她告别丈夫和孩子,悄悄来到了中国大西北生产浓缩铀的504厂。</p><p class="ql-block"> 王承书不愧为豪杰,她带领技术工人,经过反反复复摸索攻关,1963年底,高浓铀设备全部复活,数千台机器分5批启动,一环扣一环,铀235一步一步过滤浓缩。这些产品合格吗?等待的过程既煎熬又令人期待。试车开始后, 前3批样品都没问题,大家都很高兴,但是王承书还是紧皱眉头。她说:“我要到最后一批产品出来才高兴。”夜以继日攻坚克难,1964年1月14日,504厂终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6.天各一方奉献人生</p><p class="ql-block"> 17年间,王承书全家人天各一方,不光厂里那么多人中只有她一个女性,实际上那个年代研究核弹的,整个中国只有她和钱三强夫人何泽慧两个女性。何泽慧当时攻关的是原子弹点火中子源工程。</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科研工作者中,王承书拥有着不输任何男儿的坚毅顽强!在504厂,她以拼命的劲头忘我工作,抢时间、抢任务、抢进度,她和众多科学家们,先后解决了数百个理论问题、技术问题、材料问题、工艺问题……</p><p class="ql-block"> 她运算的资料数据堆满了三个大抽屉,所有数据她都要亲自过目,没日没夜地计算、推导。还不过50岁的她,一头黑发也计算出了一头白雪。他信心满足在“国家”的字典里,除了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对国家的承诺全能兑现。</p><p class="ql-block"> 一次,邓小平来厂里视察,看到王承书后说:“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现在,你隐姓埋名到了这里,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啰!”王承书笑着点点头。为了祖国的事业,她们全家人天各一方。</p><p class="ql-block"> 1978年,王承书荣获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委特别奖。她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兼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夫妇二人长年不倦地工作,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意多花国家的钱。</p><p class="ql-block"> 王承书晚年患了白内障,医生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当她听说每支药600元人民币,便幽默地说:“你看,我这对眼睛还值6000元吗?”她对自己“抠门”得厉害,可她对国家和社会却无比慷慨。1992年11月5日,积劳成疾的张文裕去世后,王承书先将丈夫一生的积蓄10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还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县,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学”。同年底,同样积劳成疾的王承书,收到了病危通知后,留下了一纸遗嘱,将自己毕生积蓄的数万元,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这笔钱,是当时“希望工程”收到的国内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p> <p class="ql-block">中国女豪杰王承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