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庙碑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亭碑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碑文红框处为敕建实胜寺碑亭碑时后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段时间听群友跟我唠叨,在今西山森林公园东墙外即香山南路红旗村团城演武厅对面西南向山坡上立有一座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敕建实胜寺碑记碑,该碑曾一度被圈禁在了因旅游开发而建起的苗寨里,故不易见到,最近听说苗寨被拆了,这才让敕建实胜寺碑记碑露出了真容,不再神秘,若您有兴趣,不妨我们可以一同前往,近前细观。听群友说后我立即回复他道:在今团城演武厅南侧果园里不是已经落有了一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怎么从您口中又冒出了一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难不成当年乾隆帝为纪念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的胜利而建起了两座实胜寺碑记碑。群友听后告知,没错!当年乾隆帝是建起了两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在今果园里的那座碑身四面刻有满汉蒙藏四种文体的硕大方碑,因立于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亭中,故又被人们习惯地简称为亭碑,为了区别起见,亭碑又被称为大实胜寺碑,原实胜寺里这座体量相对较小的立碑则被称为庙碑,又被称为小实胜寺碑,亭碑与庙碑刻写下的汉字碑文均为乾隆帝御笔亲书且内容基本一致,碑文记述了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过程及建筑碉楼起因,建造实胜寺的原因和组建健锐营前后经过。因身陷于果园里的碑亭四周均被一圈高高的铁围栏所隔,其形成的密闭空间导致无法近前细观。既然看不到亭碑,那我们就看看庙碑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了。群友的回复让我再也坐不住了,一时躁动的身躯恨不能即刻前往。当我和群友们一起来到碑前,看到这座身高三米的庙碑碑身及碑座上布有多道裂痕并呈现出微损状后,感叹当年未能对它施以更为周全的保护而终至肠子悔青实为不该。都说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既然已成事实,也只能平静面对。由于长时间裸露于外,风吹雨浸,致使该碑碑身刻字模糊难辨,无法完整识读,由此使得该碑的历史价值被大打了折扣。用手机拍下碑阳一面刻字,放大后看,乾隆二字尽现眼前。好在有知悉此碑的群友闻讯后为我们提供了碑文拓印件,得以让我们不再为此而颇费周章,四处找寻。另在团城演武厅展室内所见刻在巨幅玻璃板上的敕建实胜寺碑记碑文,由于反光作用,导致手机拍后出现多处斑点,致其无法全清再现,于是实胜寺碑记碑拓印件便成了留用后识读此碑文的重要依据之一。另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御制实胜寺碑记》刻于乾隆十四年五月,碑分为两块,一块立于碑亭,另一块立于实胜寺内,寺已无存,留碑一座。回眸历史记载中事,不难发现,乾隆帝取名实胜寺并非他首创,早在清军入关前的皇太极时期便在今沈阳修建了一座实胜寺,用以表彰自己的功绩,乾隆只是因袭了皇太极的做法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场所见敕建实胜寺碑记碑阴面刻满藏文,我虽不识藏文,但依据藏文均为横排书写而得以确认。此碑三面均刻有文字,却只见汉文、藏文而不见满文和蒙文,推测这与实胜寺乃为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有关。历史上在这红旗村一带的山坡上曾建有多座藏传佛教寺庙,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了以宝谛寺为中心连带出宝相寺、长龄寺、方圆庙、梵香寺和实胜寺的一组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这些寺庙距团城演武厅较近,本是乾隆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后被八国联军所毁,当年的寺庙建筑多有不剩,只幸留下了宝相寺无梁大殿旭华之阁和毁后的原宝谛寺殿前大牌楼残留石构件(另见美篇)。第一次金川叛乱始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终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纪念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之役得胜而归,乾隆帝于乾隆十四年对在这里原有的一座旧庙进行了改建并取名实胜寺,意即大获全胜。不仅如此,乾隆还把自金川得胜归来的满族士兵编为健锐营和云梯营,在实胜寺旁修建营房和模仿金川式样的战碉,供士兵进行操练。乾隆帝此举事后证明具前瞻意识。由于吸取了在第一次平定金川叛乱时曾多次失利,损兵折将的教训,乾隆帝不仅没有因第一次平定金川之役的胜利而放松戒备,反而更强调了加强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为之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举行的第二次平定金川叛乱时,平时训练有素的士兵被派上了用场,第二次平定金川叛乱耗时五年终凯旋而归。乾隆帝将旧庙改建成实胜寺是为驻扎在此的健锐营士兵供奉佛像及护法嘛哈噶喇,故碑刻藏文也便顺理成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场所见敕建实胜寺碑记碑(庙碑)碑身一侧面上刻有乾隆帝御笔行书,由于字迹不够清晰,连读困难,后因群友提供出了侧面碑文拓印件,这才得以让我们看清了碑文。家住红旗村且深谙这一带历史的这位群友在提供此碑碑文拓印件的同时又顺带给出了几点提示,为我们加深认知和了解由此碑而延展出的一些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作了前期铺垫。其一、此碑碑侧一面乾隆帝行书字迹乃为后添刻上去的,这种情况发生在乾隆帝身上太正常不过,他不仅在此立碑上作了添刻,在其它一些立碑上也同样留下了他添刻下的字迹,甚至出现对已刻好的碑文中某个字再行添刻补正的情况。据群友推测出现在敕建实胜寺碑记碑上的这种添刻情况,不排除乾隆于偶然间又来到实胜寺,见实胜寺碑记碑后倏忽间便又想起了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之役的胜利后给他带来的喜悦,遂提笔赋诗一首或御笔亲书感言再行添刻于碑上,于是便有了这一添刻碑文的结果,看来是否在原碑上添刻,取决于乾隆帝的心情。其二、实胜寺旧址最初为明建表忠寺又俗称鲍家寺,多为明代太监所建寺庙,当朝太监所建寺庙多为皇上敕赐,其规格等级要比动用帑银敕建起的皇家寺庙低许多。当年太监所建寺庙里多留有记述其生平的寺碑,这为后来乾隆年再接续利用,旧改翻新,提供了可节省资金的便利,而今见的这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便是座旧改碑,从此碑纹饰上看,与明代碑所刻纹饰十分近似,而利用明碑旧改这一做法,应是得到了乾隆帝的允许,否则谁也不敢胆大妄为擅作主张,你可以据实禀告皇上,利用旧碑打磨后再利用,但绝不可将利用的旧碑说成是采用的新石料上报,一旦皇上知道后,定会以欺君之罪,严惩不贷,这样的事情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其三、今见敕建实胜寺碑记碑落地并不是实胜寺原址,实胜寺原址在今红旗村团城演武厅大门正对西的一处半山坡上,从群友给出的旧图照中可见其原址所处位置。原实胜寺之地后为部队驻地大院儿,此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有关部门从部队大院儿移出后置于现存地中。群友的告知颠覆了我的认知,初以为现碑落地就曾是实胜寺所在地,看来并不准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历沧桑,当年所立起的两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一曰庙碑,一曰亭碑,在走过了二百多年后,期间因发生的许多事件为今见之敕建实胜寺碑记碑注入了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前人无法预料,因此出现一些与今人所愿相背离的结果实所难免。值得庆幸的是两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幸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让今天的人们得以见到并从碑文中知悉了那段朝廷为稳固西南边陲而进行的平叛战争历史,正可谓边陲一日不定,朝廷一日不安。乾隆在位六十年,一生十次平叛均告成功,这也成了他自诩十全老人的资本,而在他的一生中前后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所获胜利,足可让他引以为傲,表明朝廷或说皇上为使大清边陲不再生乱,为使疆土一寸不丢,不惜耗费大量帑银,不惜牺牲众多将士的生命,哪怕是惨胜而归,在乾隆帝看来也是值得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两年前来看果园碑亭碑无功而返后,仍不死心的我今天又再次来到果园高墙外,结果却如前番依旧碰了一鼻子灰。据曾近身于它的一位群友告知,位于果园里的亭碑与原位于实胜寺里的庙碑虽同为敕建实胜寺碑记碑,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区别在于其一亭碑落于黄琉璃瓦覆顶的亭中而非风餐露宿;其二亭碑使用的材料为新开采出的大青石料而非旧改碑;其三亭碑碑刻字迹为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其四从形制上看,亭碑为方形碑且更为高大魁梧,其五从雕刻纹饰上看更为精美。凡此种种决定了亭碑在乾隆帝心目中的地位要远高于庙碑。当年乾隆帝为何要建起两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有群友据此推测,因为在乾隆帝看来,仅有一座敕建实胜寺碑记碑已不足以彰显和传导出朝廷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后所取得的功绩,尽管这一说法仅限于推测,但在我看来靠谱,只是缺少史料依据作支撑,真实原因尚待进一步核实。至于这两座碑是否为同时所建,还是分有前后,尚没有定论,不过就此问题,群友给出的看法则更倾向于亭碑建起的时间要比庙碑晚些,给出的理由是,庙碑在前,从整体气势上看,未能最大限度体现乾隆意志与功绩,而亭碑则更能凸显皇家气派和更能充分表达和传递出乾隆帝意愿以及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后所取得的功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山脚下红旗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座敕建碑同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彰显乾隆帝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叛奏响凯旋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友提供出的实胜寺原位置区域图,由图中标出的红圈点处即为敕建实胜寺碑记碑(庙碑)所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团城演武厅里见《敕建实胜寺碑记》碑刻原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团城演武厅见乾隆诗作并及释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