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神苏母祠:千年母爱浸润时光》</p><p class="ql-block">作者:唐小虎</p><p class="ql-block">清晨的露水压弯了唤鱼公园内的竹梢,我踩着沾着草屑的青石板,往岷江流域青神湖畔的唤鱼公园走去。唤鱼公园小广场上,卖花担子挑着半筐月季,花瓣上的露珠滚进竹筐缝里,洇湿了垫在下面的旧报纸——报纸上印着"苏母祠2023年6月开馆"的消息,墨色还带着些潮意。</p><p class="ql-block">在滨江大道旁边的入口处,被花台围砌着的一棵黄角树枝繁叶茂,旁边的花墙上"苏母祠"三个乳白色大字在花丛里泛着银光,笔锋浑厚,像极了程夫人当年教子握笔所书——我曾在苏轼的《亡母程氏墓志铭》里读到,母亲教他写大字时,总说"笔要握稳,像握着重物,才不会飘"。</p><p class="ql-block">(插图一)</p><p class="ql-block">这座坐落于唤鱼公园核心区域“鱼形造型”鱼眼之位的独特建筑,远看像天眼,近看似碧玉,倾立池中。远处,程夫人织布所用梭子直插水中,与青神湖构成鱼水相依之景,祠内水下长廊光影流转,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以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为主题。通过水下、水上两层主展厅,以苏母“为女、为妻、为媳、为母”四重身份为脉络,采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展现其成就“三苏”的伟大精神品格,融合了青神“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如今已成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p><p class="ql-block">步入苏母祠须经过水上拱桥进入水下展厅。</p><p class="ql-block">(插图二)</p><p class="ql-block">一层展厅陈列着青神沿革及人文历史。场景复原区,还原了程夫人教苏轼读《范滂传》的情景。她穿着浅青色的粗布裙,正侧身倾身指着书卷对幼年苏轼说:"汝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母吗?"塑像的右手指尖按在泛黄的书页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左侧眉峰微蹙,眼神如炬,既含着对儿子的期许,又透着"宁为玉碎"的刚烈——那目光穿越千年,仍能灼烫观者的心。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的动画解读,司马光的评语"勉夫教子,底于光大"随着旁白缓缓浮现。</p><p class="ql-block">展区墙面悬挂着程夫人出生地程家嘴的复原图:东临岷江,南接思蒙河,半岛上阡陌纵横的桑林与稻田交错。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复制的宋代织机,旁边的触摸屏可交互体验"程夫人纺织教读"场景——指尖划过屏幕,便能看见虚拟的程夫人在织机旁批改苏轼作业的身影,朱砂笔批注的痕迹如春天的柳叶般娟秀。</p><p class="ql-block">展柜旁的解说牌详细记载着程夫人"言传身教"的典故:她为教育子女"惜书敬字",特意在书房设"字纸篓",要求苏轼兄弟不得随意丢弃带字的纸张,甚至将散落的书页收集起来仔细焚化。有次苏辙不慎撕坏《论语》书页,程夫人并未斥责,而是取来针线与他一同修补,边缝边说:"圣贤之言如布帛粟米,不可暴殄,读书当如补书,用心方能弥合疏漏。"</p><p class="ql-block">走廊中央,在一片宽阔的院子里,墨色大理石围砌的水系中一棵乌桕树直刺苍穹。我坐在旁边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云,像棉絮一样飘着。忽然,一阵风刮过来,满树红叶簌簌飘落,仿佛千年前的程夫人正以秋色寄情,我接了片红叶,放在嘴里嚼了嚼,有点苦,却带着一丝甜——像母亲的爱,藏在严厉的责备里,藏在深夜的陪伴里,藏在每一句“好好吃饭”里。</p><p class="ql-block">(插图三)</p><p class="ql-block">一层"为母"展区的全息投影正重现"勉学戒惰"的场景:寒冬深夜,程夫人见苏轼读书困倦,便取来自己纺织的棉布为他缝制冬衣,边缝边说:"我织的布虽粗,但经纬分明;读书如织布,需日积月累方能成匹。"她特意在织布机旁放置沙漏,要求苏氏兄弟每日须读完规定书卷才可休息,苏轼在《上梅直讲书》中回忆:"母昼夜织作,使轼与辙读书,未尝少宽假。"</p><p class="ql-block">我站在塑像前,忽然想起苏轼写的《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他说,母亲当年不让家里人伤害鸟雀,所以家里的屋檐下有很多鸟巢,鸟雀们不怕人,经常飞到院子里觅食。有一次,苏轼抓了一只麻雀,母亲看见了,立刻让他放了,说:“鸟雀也是有性命的,你要是伤害了它们,它们的妈妈会难过的。”现在,院子里的乌桕树上,真的有几只麻雀在跳,它们啄食着树上的露珠,偶尔抬头看一眼下面路过的人流,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原来,程夫人的慈悲,真的穿过了千年的时光,留在了这院子里。</p><p class="ql-block">(插图四)</p><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到二层展厅,"为妻"篇章的展柜里陈列着青石雕砚台,上面刻着"发奋读书"四个字——这是程夫人变卖首饰为苏洵购置的文房四宝之一。旁边的多媒体装置正播放着《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的动画,再现了程夫人"劝夫以进"的典故:她将织机搬到书房,以昼夜纺织支持丈夫求学,终使苏洵位列唐宋八大家。</p><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不残鸟雀"互动展区前,屏幕上正演示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的故事:程夫人教育子女"鸟雀亦有母子之情"的动画场景,与窗外真实的麻雀形成奇妙呼应——它们在檐下跳跃啄食,全无惧人之意。这种跨越千年的生命教育,正是苏母家风最生动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厢房的窗户开着,风从外面吹进来,掀开了桌上的书页。书页上印着一张照片,是一位母亲在陪孩子写作业,灯光下,她的头发里藏着几根白发,像程夫人当年的银簪。我忽然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当年也是这样,在我高考前的晚上,陪我复习到深夜,给我煮了一碗糖水鸡蛋,说:“孩子,别着急,慢慢来。”她的手放在我的背上,像程夫人的手,温暖而坚定。</p><p class="ql-block">(插图五)</p><p class="ql-block">远处传来了脚步声,是几个游客,他们拿着相机,对着程夫人的塑像拍照。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塑像问:“妈妈,这个奶奶是谁呀?”她的妈妈笑着说:“她是苏轼的妈妈,是个很伟大的母亲。”小女孩歪着脑袋,说:“那她是不是像你一样,会给我买冰淇淋?”她的妈妈摸摸她的头,说:“是的,她像我一样,爱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我看着这对母女,忽然想起苏轼写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说:“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虽然是写妻子的,但我想,他梦见母亲的时候,应该也是这样的场景:母亲坐在小轩窗下,梳着头发,看见他回来,笑着说:“轼儿,你回来了,饭已经做好了,在锅里温着。”</p><p class="ql-block">太阳渐渐升高了,乌桕树上的露珠渐渐蒸发,变成了淡淡的雾气。我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往门口走。回头看了一眼正殿,程夫人的塑像仍静立在晨光里:嘴角噙着三分笑意,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慈悯,银簪在发间微微发亮。她的右手拢在袖中,左手自然垂落,仿佛正欲拾起地上飘落的红叶——那姿态,像极了无数个黄昏里等待孩子归家的母亲。</p><p class="ql-block">风里飘着书香,像程夫人的声音,像母亲的声音,像每一个爱孩子的人的声音。我走出苏母祠,往巷口走,卖花担子还在那里,月季花开得更艳了,花瓣上的露珠已经干了,像撒了一层碎金。</p><p class="ql-block">我摸了摸口袋,掏出钱,买了一束月季。老板问:“送给谁呀?”我笑着说:“送给我妈妈。”</p><p class="ql-block">风里,书香和月季香混在一起,像时光的味道,像爱的味道,像所有母亲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1日于青神</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小虎,笔名:梦里,酷爱文学。喜爱散文、歌词创作。《三苏文学》常务社长,微信号/wxid_s3otpbxws4pn21,青神县作家协会会员。与音乐走廊合作之歌曲《锦绣青神》、《相知相守风雨同舟》、《南方的雪》等广为传唱。被百度音乐、MVBOX、酷狗等音乐平台收录其中。多篇散文作品在省、市级多家自媒体平台发表;主要作品:《青神之夜》、《峨眉情缘》、《老家的味道》、《天下太平 人皆向往》、《汉阳时光:一捧江水 半轮诗月》、《桂花香溢 岁月沉香》、《“东方明珠”之印象.白果》、《开放包容之浪漫丽江》、《腾冲之约》、《梦幻泸沽湖,摩梭走婚俗》、《洱海的风令人醉》、《邛海结缘》等。</p> <p class="ql-block">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p> <p class="ql-block">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