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5日,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主办的“中国珠算的历史价值与保护路径”学术理论研讨会在贵州贵阳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珠算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中华珠算文化传承发展之道。宝鸡市陈仓区老科协会员、陕西九九明珠算盘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仓海受邀参会,以主旨报告形式登上全国学术“峰会”讲坛,凭借创新研究成果引发全场关注。</p> <p class="ql-block">本次会议是我国珠算文化研究领域的年度盛会,旨在立足中华文明探源视角,深挖珠算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王仓海与研究院院长赵占明共同撰写的《从考古出土实物和文献再探中国珠算筹算计算工具演变历史》报告,成为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的亮点之一。报告跳出传统研究框架,通过系统梳理黄河、长江、淮河流域的考古实证——从山东滕州北辛遗址的石珠陶珠、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刻划计数符号,到西安半坡遗址的红泥陶珠算板、秦陵象牙算筹等珍贵实物,结合文献记载展开跨学科分析,提出一系列突破性观点。</p> <p class="ql-block"> 研究报告提出明确结论:我国计算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拥有近万年连续演变史;用珠为计算工具的历史早于用筹,黄河流域计算文明或先于长江流域兴起;陕西、山东等地是珠算与筹算的重要发源地,战国晚期已出现正负数计算算筹,有框有档有梁的串珠算盘则诞生于宋代早期。这些结论为珠算起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实物支撑与学术视角,呼应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文明连续性的核心强调,赢得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与热烈讨论。</p> <p class="ql-block">作为陈仓区老科协的骨干会员,王仓海长期深耕珠算文化考古与研究领域,此次荣登全国学术峰会发声,不仅展现了基层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钻研精神,更让宝鸡本土文化研究成果走向全国舞台,为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了银发力量。陈仓区老科协将持续搭建平台,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等领域发光发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供稿 翟新民</p><p class="ql-block">图片 王仓海</p><p class="ql-block">编辑 翟新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