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玉常</h3></br><h3>目前,国际上认可的中国的文字,止于3600年前的甲骨文。</h3></br><h3>西方文明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城市,文字,青铜器。这样一来,就把华夏文明定格在了3600年。</h3></br><h3>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h3></br><h3>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时至今日,传承至今的只有中国!</h3></br><h3>西方文明三要素是谁提出来的?1958年霉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研讨会,由学者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首茨系统归纳,后经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Glyn Daniel)在《嘬初的文明》一书中推广。</h3></br><h3>霉国建国多长时间?不到250年!</h3></br><h3>英国呢,满打满算2000年,到公元前55年罗马远征不列颠的时候,那时的英国还正处于部落社会晚期。这个时候对应于中国的什么时间?大汉王朝!</h3></br><h3>现在,让建国不到250年的霉国、历史不到2000年的英国,制定标准,告诉你什么叫文明?让他们告诉你,你们的文明只有3600年,在此之前的都不算!你们的文字只有3600年,之前的不叫文字!</h3></br><h3>英语的历史有多长时间?满打满算不超过1600年!</h3></br><h3>一个文字历史不到1600年的国家,来告诉你什么叫文字?!由它来制定标准,规定你的文字历史只有3600年,之前的不叫文字!</h3></br><h3>这就好比,你让只活三季的蚂蚱定规则,告诉你一年是三季,你多出来的那个冬季不算数!</h3></br><h3>不扯吗?!</h3></br><h3>当然了,如果只是西方那帮人这么说,可以不鸟他们。</h3></br><h3>问题是,国内很多吃瓜群众也跟着起哄,说甲骨文之前的只能叫符,不能叫文字,咋,就这么不自信吗?!</h3></br><h3>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抱西方的臭脚,非得认定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青铜器”,也不认可商之前的文字。</h3></br><h3>商之前有没有文字?</h3></br><h3>来,上证据!</h3></br> 这是殷商时期发现的甲骨,这件甲骨的特殊之处在于,上面的字并非是刻上去的,而是毛笔写上去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商朝时就已经有了毛笔! 用毛笔书写在玉戈上的文字。<h3>插图选自李宗焜《当甲骨遇上考古——导览YH127坑》。</h3></br> <h3>山西襄汾陶寺朱书扁壶,毛笔书写,距今4000年。</h3></br><h3>并且,冯时先生已经释读出来,上面二字为“文邑”。</h3></br><h3>那些认为商之前没有文字,或者说没有成熟文字的一个理由是,商之前没有发现象甲骨文那样多的字。</h3></br><h3>但是,没有发现,就证明没有吗?</h3></br><h3>甲骨文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因为商人嗜占,且有占后把内容和结果刻于甲骨上的习惯,而恰好甲骨便于保存,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甲骨文。</h3></br><h3>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所有的甲骨文,记录的都是与占相关的内容。没有历史和其他内容。</h3></br><h3>难道商朝人就不用文字进行记事和交流吗?难道商朝人发明文字就仅仅是为了占?</h3></br><h3>显然肯定不是。</h3></br><h3>大概率而言,是商朝时已经有书册,并且,还是用毛笔书写。只不过,更可能是书写于竹木毛皮之上,但这些竹木毛皮无法保存下来。</h3></br><h3>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来,上证据!</h3></br><h3>海昏侯墓考古队长杨军说:“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当时差点被当作淤泥清掉,那岂不就清掉了海昏侯墓里最重要的信息?后来有考古队员跟我说:“杨老师,如果当时清掉了,真是后悔莫及。’这话我们现在想起来都后怕。”(《了不起的文明现场》P195)</h3></br> <h3>如上图所示,海昏侯竹简发现时,就是一堆烂泥。</h3></br><h3>海昏侯墓距今2100年。</h3></br><h3>注意,仅仅2100年!其墓中的竹简就成了烂泥。那么,想象一下,3600年,乃至5000年前,那些写有文字的竹简,毛皮,木头,还能保存到现在吗?!</h3></br><h3>所以,不是商之前没有文字,而是没有留存下来!</h3></br><h3>再来个证据。</h3></br> <h3>如上图所示,甲骨文中就是“册”字,册字是象形描摹,即用绳子串起来的竹简。说明商朝时就有竹简!</h3></br><h3>没有发现,不是没有,是保存不到现在。</h3></br><h3>持怀疑论者的另一个理由是,商之前发现的符号很少,不成词句文章,所以不是文字。</h3></br><h3>这是什么逻辑?!</h3></br> <h3>一片丁公陶片,上面就有11个文字,这还不成词成句吗?</h3></br><h3>丁公陶文距今4200年!</h3></br> <h3>龙虬庄陶文,距今4100年。</h3></br><h3>另外,有点常识好不好?商之前发现的器物主要是什么?是陶器、玉器。不要说是史前,咱就说从商朝至今,哪有将大量文字刻于陶器、玉器上的?既便在上面刻字,一般刻什么?刻的是戳记,或类似福禄寿之类的吉祥字。</h3></br> <h3>如上图所示,明朝的瓷器,上面只一个“福”字。这是不是文字?如果说这是文字,那么,如下图所示,9000年前的贾湖上的这个刻符为什么就不是文字?</h3></br> <h3>难道古人就不可以和后人一样,只刻一个字于器物上?</h3></br> <h3>如上图所示,更何况,9000年前的贾湖“刻符”与甲骨文的“目”字一模一样!</h3></br><h3>再一个常识要知道,文是文,字是字。《易纬·坤灵图》:“伏羲方牙精作易,无书,以画字,此画字之始。”什么是画字?就是图案,符号。实际就是文,文者纹也,文就是图案、符号。什么是字?图案、符号再进行抽象化,就是字。字是从文发展来的。</h3></br><h3>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图就是文,文就是图。</h3></br><h3>西方的字母,只是字,不是文。西方没有文!!!</h3></br><h3>所以,让只有字没有文且历史不到1600年的西方,来评论我们的文,这不就是让蚂蚱来评论冬天吗?</h3></br><h3>文明为什么就非得是“城市、文字、青铜器”?就不能是玉吗?</h3></br><h3>不能,因为全世界除了中国,其他地方没有玉文化。就象蚂蚱没见过冬天,他们没有玉文化,玉就自然不会出现在他们对文明的定义中!</h3></br><h3>继续上证据。</h3></br><h3>《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传说仓颉造字,仓颉是什么时候的人?黄帝时期。黄帝大概什么时期?5000年前后。说明什么?说明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这只是传说吗?错,商朝甲骨文的“册”字,4000年前的朱书陶文,4200年前的丁公陶文,都可以实证,至迟4200年前就有成熟的文字。</h3></br><h3>仓颉为黄帝史官,说明黄帝时期就有史,有史就有册。</h3></br><h3>宋代的罗泌曾在《路史·辨史皇氏》一书中写道:“上古始制文字者,仓颉也。而无怀氏已刻徽号,伏羲已立书契,俱在炎、黄之前,岂得至黄帝而始制文字耶?”瞧瞧,人家宋代的人,还没见过甲骨文,就相信黄帝时期已经有文字,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都已经见到甲骨文,已经见到那么多的史前文字,还不相信。</h3></br><h3>《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伏羲之时就已经造书契了,伏羲距今多少年?至少9000年!</h3></br><h3>那么,9000年前的贾湖龟甲上的刻符为什么不是文字呢?</h3></br> <h3>良渚时期,就有刻满文字的玉册。</h3></br><h3>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h3></br><h3>这正可印证3600年前的甲骨文中的“册”字的可靠。</h3></br><h3>上图出自徐梦梅先生的《古玉今论——兼良渚玉石文考》一书。</h3></br><h3>此良渚玉册为民间藏品。</h3></br><h3>又会有人站出来说,民间藏品不可信。</h3></br><h3>这就真的奇了怪了,民间藏品为什么不可信?仅仅是因为官方目前还未发掘到带有文字的良渚玉器?但不要忽视了,红山玉龙、二里头青铜钺可都是来自于民间征集!更不要忽视了,在所有发现的15万片甲骨中,官方发掘的仅3.5万!难道散落民间与海外的那十几万片甲骨都不可信吗?</h3></br><h3>没关系,暂且不论良渚的这个玉册。</h3></br><h3>来继续上证据。</h3></br> <h3>上图为良渚双鼻壶陶文。</h3></br> <h3>良渚石钺上面的文字。</h3></br><h3>铁证如山!</h3></br><h3>华夏至少5000年前即有文字!这是非常保守的讲,实则华夏文字历史超过9000年!</h3></br><h3>并非只是这些证据,只是限于篇幅,随便找几个器物以说明问题。再次提醒,象丁公陶文,良渚陶文,龙虬庄陶文,可并非是上面文字只有那么多,那仅仅是一个陶片的文字,能想象完整的器物上面会有多少文字吗?再一个,目前中国的考古,才刚刚起步,还有太多太多未发掘的古迹,同时,现有的考古还有太多太多未整理公布。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在文字方面,相信会不断有惊喜的发现。无论如何,就以上的信息已经足以证明,华夏文字超过5000年的历史不该有任何争议!</h3></br><h3>-END-</h3></br><h3>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