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山嘴渔村,上海最后一个渔村,你很难想象,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其实最早是由一个小渔村演变而来的。街囗的逐浪亭临岸而立,一面是黛瓦连绵的老街,一面是波光粼粼的海湾,远处金山三岛矗立在海中,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p><p class="ql-block"> 这己是我第六次到渔村,每一次走进渔村,游客很少,你都会有些沮丧感。这里没有了乾隆年间的渔村祖宅古屋,有的只是一排排新建的房子,也少了渔家门前屋后的劳作渔具,但见滿眸商味浓郁的行商坐贾小店,摆滿了不知从何处批发来的鱼干货。纵观渔村南北向的渔村老街,倒是静谧悠然,整洁靓颜。与嘈杂、鼎沸的江南古镇相比,却是少了人气,多了冷清。</p> <p class="ql-block"> 作为当年的渔港盛市,金山嘴渔村区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乾隆十六年,它一度成为渔港而名闻江浙一带,清末民初,当时渔村有商行,作坊几十家,每逢汛期,渔村内海鲜饕客,商贾小贩蜂拥,人头攒动,就像过节似的。</p> <p class="ql-block"> 而今,纵观整个金山嘴渔村,实已名存实亡,风光不再。当年“鱼虾滿仓凯旋,夕照渔舟唱晚”的胜景不复显现。上世纪九十年代,鱼资源的逐年减少,迫使“渔民上了岸,渔船搁沙滩”。但渔村内少数怀系大海情结的渔民仍秉持近海捕捞作业,且同时经营养殖和鱼品加工等业务,有的还在海边的沪杭公路北侧开起了海鲜酒楼,做起了美食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 顺着老街走,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600米长的街巷里,明清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斑驳的木门上挂着褪色的渔网,墙头上爬着翠绿的藤蔓,偶尔可见墙上绘着色彩鲜艳的金山农民画,将织网、捕鱼的场景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上海最后一个渔村,金山嘴渔村历经千年的潮涨潮落,散发出别样的味道,这里不仅有最淳朴的古韵民风,也有最前卫的时尚元素,有最闲适的小资情调,还有最本身的艺术情怀。</p><p class="ql-block"> 沿一湾青石老街漫步渔村,看一看青砖白瓦,小桥流水的渔村风貌,听一听岁月浮沉,涛声内外的渔家故事,抑或临水闲坐,品一品心境深浅,渔味弥漫的柔软时光。我们走进了一家很有风味的咖啡馆,坐在里面,一边品味咖啡,一边看周边的景色,心情舒畅。</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渔村的渔民大部分住在这一汪四塘的四周,沿着祥云湖的栈道漫步,湖水清澈,岸边绿树成荫,与古朴的老街形成鲜明对比。偶尔可见音乐喷泉的水花随节奏起舞,增添了几分灵动。正好看见几个老汉坐在亭子里聊天,我上去和他们聊天,他们是这样形容渔村的。</p><p class="ql-block"> 黄树皮,绿衣裳,岁月年轮,诉衷肠。</p><p class="ql-block"> 一古屋,五瓣花,浮世三千,卸繁华。</p><p class="ql-block"> 遇婆婆,云水间,孤帆远景乡,照清浅。</p><p class="ql-block"> 正可谓,金山如画,诗意渔村。</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走进了一家面馆,这里的黄鱼面上过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奶白色的鱼汤由黄鱼骨慢熬而成,浓郁醇香,鱼肉鲜嫩无刺,面条吸饱了汤汁,爽滑劲道,配上爽囗的雪莱,一囗下去滿是海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上海最后的渔村,独特的海渔文化是金山区的一张名片,渔村人用漫画、诗歌诠释着海渔文化,看着这些渔民画,使我感受到潮起潮落,渔食小筑,古井老街,玲珑村舍…“启航、扬帆、渔归、唱晚”,渔村人和着大海的涛声吟唱,让人感受到渔村本身的人情风貌,创意渔业,民宿休闲等,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朵美丽的海浪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