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乐村的入口处,那座石牌坊总在清晨的薄雾里若隐若现。金色琉璃瓦在微光中泛着温润的色泽,三个大字“中乐村”沉稳地立在中央,像一位老者静静守望着来路。我每次走过,都会放慢脚步,仿佛穿过的不只是村口,而是一段被时光打磨过的门槛。</p> <p class="ql-block">村口不远处就是党群服务中心,灰墙红字,门前两盏灯笼常年挂着,风吹日晒也不曾褪色。那句“团结奋进”的标语早已熟记于心,每次路过,总觉得它不只是写在墙上,更像是刻在这片土地的骨子里。这里常有人进进出出,提着水壶、拿着文件,日子就在这朴素的节奏里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奶奶庙仍保留着旧时模样,灰瓦飞檐,红门彩绘,门楣下挂着红灯笼,风一吹,彩布条轻轻摆动,像是在低语。庙两边的对联年年更新,字迹工整,透着对生活的郑重。这些屋舍不说话,却把岁月的痕迹都藏在了木纹与砖缝之间。</p> <p class="ql-block">七律·赞摄影家王秋元走遍井陉</p><p class="ql-block">孤身负镜陉山道,</p><p class="ql-block">踏遍霜晨与雪宵。</p><p class="ql-block">古寺檐铃收镜里,</p><p class="ql-block">石村炊烟入画描。</p><p class="ql-block">光凝岁月千般韵,</p><p class="ql-block">影刻乡愁一世谣。</p><p class="ql-block">莫道浮华迷望眼,</p><p class="ql-block">丹心只为故园骄。</p> <p class="ql-block">王秋元的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床,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满了相册。红的、蓝的、绿的封面错落有致,像一排排等待翻阅的记忆盒子。每本都贴着标签,写着地名与年份,有的还画着小花,看得出主人的用心。这些相册不是随意堆放,而是被珍视的岁月凭证。</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照片装在相框里,一排排挂着,大多是老建筑和山野风景。左侧两幅标着“105”“103”的竖框里,密密麻麻贴着小照,像是用镜头串起的一条时光长廊。窗台堆着旧书和文件,纸页泛黄,却整理得井井有条。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快门声在空气中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墙上,编号从125到127的照片整齐排列,全是古庙、古楼、古戏台。每一张都像是从时光深处打捞上来的碎片,拼凑出一个被遗忘的轮廓。照片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像是给记忆留出呼吸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有次去他家,正巧遇见两位老人站在照片柜前低声交谈。他们穿着红衣红帽,神情专注,手指轻轻划过某张照片的边缘,仿佛在触摸一段往事。柜子上贴满建筑影像,墙也挂满了,层层叠叠,像一座用镜头搭建的祠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们守护的不只是照片,更是这片土地的魂。</p> <p class="ql-block">王秋元站在屋中,红外套衬得他精神矍铄。他常这样站着,手势轻扬,向来访的人讲述某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哪座庙是清代建的,哪条巷子曾出过举人,哪棵树活了三百年。他说话不急不缓,眼神却亮得惊人,像镜头对焦时那一瞬的清晰。</p> <p class="ql-block">群主赵海文讲话!</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讲话</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摄影制作全景</p> <p class="ql-block">那些相册的封面写着“摄影王秋元”“小作镇南陉辛庄乡8”,像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背景的花纹布料透着家的温度,不华丽,却让人安心。每本相册都像一本日记,记录的不只是风景,还有他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过的风声。</p> <p class="ql-block">桌上摊开的相册里,有“秀林庄乡家南峪镇”“天长”“中乐村民居照片”的标题。一只手正轻轻翻动纸页,动作轻柔,怕惊扰了沉睡的影像。塑料袋和杂物散在角落,环境不算整洁,但那份对影像的敬重,却让杂乱也显得有情有义。</p> <p class="ql-block">他家的小展览室布置得简单却庄重。墙上挂满古建筑照片,横幅上写着“古阁古庙古戏楼万缕乡风入镜头”,字字铿锵。木框时钟滴答走着,红饰物在风中轻晃。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光影与记忆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一面大相框贴满了山川、老屋与古树,上方挂着中国结和福字,红得温暖。窗边也贴着几张小照,窗外树影婆娑。站在这里,仿佛时间慢了下来,旧日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泛黄的相纸上,轻轻唤醒沉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墙上照片排列整齐,编号“99”的牌子旁挂着红饰,照片下压着一块粉色布料,像是随手摘下的记忆碎片。这里没有华丽装潢,却有种朴素的力量,让人停下脚步,静静凝视。</p> <p class="ql-block">床铺上铺满小照片,整整齐齐,像一场无声的展览。紫色枕头安静地躺在一角,纸盒里装着未归档的影像。背景的展示板上写着说明文字,仿佛在提醒:每一张照片,都值得被讲述。</p> <p class="ql-block">老屋的墙上挂着照片,窗框斑驳,拉绳开关垂着,吊扇静止不动。窗台摆着小相框和杂物,阳光斜照进来,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动。这里的一切都旧了,却旧得踏实,旧得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次家庭摄影展在村中举办,横幅写着“秦皇古驿道井陉段家庭摄影展”。照片装在木框里,编号排列,井然有序。人们驻足观看,有人指着某张说“这是我老家”,笑声在展厅里轻轻回荡。那一刻,镜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p> <p class="ql-block">饮水机旁摆着家庭相框,墙上挂着古建筑照,编号清晰,装饰朴素。生活与记忆在这里交融,一杯水的工夫,就能从现实走进一段百年旧事。</p> <p class="ql-block">那天,“井陉县摄影家协会”的牌匾挂在了砖墙上,他站在一旁,红衣醒目。镜头定格了挂牌仪式,也定格了一份荣誉。那块牌匾不只是名字,更是对他半生坚守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展览空间明亮整洁,瓷砖地面映着光影,四周挂满风景与建筑展板。沙发旁的山水画上挂着红灯笼,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他常在这里接待访客,一杯茶,一本相册,便是一下午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两块展示板贴满乡村建筑照,左侧小照密集,右侧大图醒目,每张都有文字说明。绿植在陶盆中舒展枝叶,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给照片镀上一层柔光。这里不只是陈列,更像是一场静默的讲述。</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与古桥的照片并列装框,编号“199”下方是详尽的文字叙述,讲的是某座桥上的传说。他常说,拍建筑,其实是在拍人。石头不会说话,但故事一直在流传。</p> <p class="ql-block">“摄影之家”的金色牌匾挂在白墙上,字迹庄重,落款是“二〇二三年十二月”。它不张扬,却沉甸甸的,像是一枚勋章,纪念他用镜头守护乡土的漫长岁月。</p> <p class="ql-block">他手持相机站在老屋前,红衣映着灰墙,照片被装在深框里,周围点缀着其他影像。那一刻,他既是记录者,也是被记录的人。镜头内外,都是他一生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井陉县摄影家协会”的牌匾下,微笑温和,身后是石狮子与古建照片。瓷砖地面干净明亮,阳光洒在肩头。他不说话,却让人感到一种无声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两位穿红马甲的老人坐在屋内,手中小物件来回传递,像是在整理照片或修缮相册。墙上挂满影像与装饰,生活气息浓厚。他们不紧不慢,仿佛时间从不曾催促。</p> <p class="ql-block">陈列柜里分格贴满古建筑照,塔楼、庙宇、民居,每张都有编号与说明。中间格子放着书与小物,杂而不乱。这柜子像一座微缩的博物馆,收藏着被遗忘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床上的相册按地点排列,封面有花有字,标签清晰写着“南庄镇咸州镇”“辛庄乡镇”。花纹床单衬着深红、蓝绿封面,像一幅静物画。这些相册,是他用脚步丈量出的记忆地图。</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专为古树而设,每张照片下都有说明:树名、年龄、位置。谁曾想到,一棵老槐也能成为被铭记的主角?他拍它们,如同记录一位位沉默的长者。</p> <p class="ql-block">两人围坐翻看画册,专注地讨论某座古建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美丽乡村,不再是墙上的标语。它是新刷的白墙,是檐下挂着的玉米,是孩童追逐嬉戏的笑涡,是老人晒太阳时安详的目光。你把这一切装进取景框,让网络那端的眼睛,也看见了这片“冀晋咽喉”之地,在和平年代里最温柔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你不是过客,你是归人。</p><p class="ql-block">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帧画面,都是写给这片土地的情书,字里行间,藏着古道、关隘、烽燧与传说。</p><p class="ql-block">网友的赞誉,如山涧清泉,叮咚作响。而你,只是微微一笑,跨上单车,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你的身影,融入了井陉的山水之间。车轮下的路,是千年驿道的诗行;镜头里的光,是古今交融的韵脚。你与这片土地,早已成为彼此最动人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太行深处的溯源者</p><p class="ql-block">——记井陉乡土摄影师王秋元</p><p class="ql-block">文/腾飞(赵彦廷)</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2日,一个寻常的初冬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井陉县北正乡中乐村的屋檐上。我们“畅游井陉抖音团”的一行人,带着几分好奇与敬意,走进了王秋元的家。</p><p class="ql-block">“天天在各村拍摄文物照片,落得个好身体!”眼前的王秋元,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若非亲口所说,谁也无法相信他已是82岁高龄。这份硬朗,正是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用双脚和镜头丈量乡土的最好证明。</p><p class="ql-block">他的家,与其说是住所,不如说是一座井陉文物记忆的私人博物馆。院里院外、屋里屋外,墙壁上挂着的,书桌上摆放着的,甚至门框、茶几上都贴满了照片。古道、古阁、古戏楼、古民宅……多数照片按照乡镇行政区域分门别类,镶嵌在近百个相框中,每张下面都工整地标注着村名和文物名称。客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两块牌匾,“热爱井陉 走遍井陉”八个黄底红字,力透纸背,道出了这位老人的全部初衷。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事情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王秋元用单车和镜头,为故乡筑起的一座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铁轮为笔,大地为卷</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去征服,我是去‘回家’。”王秋元指着墙上一张他单骑在盘山道上的照片,语气平静而坚定。</p><p class="ql-block">这份“回家”的旅程,始于2000年他从井陉煤矿第一矿井退休的那一刻。从此,太行深处多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行者。为了更深入地触摸这片土地,他选择了最质朴的交通工具。二十多年来,他骑坏了2辆自行车、1辆电动车、3辆摩托车,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他曾6次走遍井陉全境,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从春花烂漫到冬雪皑皑,车轮碾过的是崎岖山路,更是岁月在太行岩壁上刻下的深深印记。</p><p class="ql-block">“骑行,能让我慢下来。”他说,“只有慢下来,你才能听见风的声音,看见石头上的苔藓,闻到人家屋顶飘来的饭菜香。汽车太快,会把风景都甩在身后。”</p><p class="ql-block">对他而言,风是向导,云是旅伴,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山野的芬芳。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骑行,而是一场以大地为卷、以铁轮为笔的深情书写。</p><p class="ql-block">镜头为眼,凝视乡魂</p><p class="ql-block">王秋元的镜头,有着一种独特的“倾听”能力。为了留住那些正在消逝的乡魂,他用坏了3部相机,拍下了3万余张珍贵的村落照片。</p><p class="ql-block">在他的作品集里,石碾和戏楼是两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他拍摄的石碾,从不只是一个冰冷的农具。在一幅特写中,石碾表面被岁月磨出的光滑纹理,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王秋元告诉我们:“我每次看到它,都觉得它像一位不会说话的老人。它碾过小米,碾过玉米,碾过一代代人的汗水和希望。我拍</p><p class="ql-block">它,就是在和它对话,听它讲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而他镜头下的戏楼,则充满了灵动的“魂”。他走遍了井陉,拍下了390个新旧戏楼。无论是飞檐翘角的剪影,还是斑驳戏台上的空寂,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锣鼓铿锵与水袖翻飞。“你站在这里,静下心,好像还能听到当年的唱腔。”他指着一张于家村的戏楼照片说,“那些唱念做打的魂魄,其实没走远,就藏在这些木头和砖瓦里,等着一个懂它的人来唤醒。”</p><p class="ql-block">他的镜头,是一双历史的眼睛。他镜头下的220个牌楼、150个古阁、350个古井古碾、360棵古树、318个村委会、700个古庙……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乡土符号,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凝视与挽留。</p><p class="ql-block">网络为桥,传递乡愁</p><p class="ql-block">如果说骑行和拍摄是王秋元的个人修行,那么通过网络分享,则是他将这份修行化为大众福祉的桥梁。</p><p class="ql-block">他将自己拍摄的海量照片,悉数发布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张张震撼人心的图片和朴素的文字。然而,正是这份真实与质朴,打动了无数人。</p><p class="ql-block">“我的后台里,有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井陉人留言。”王秋元翻着手机评论,眼角有些湿润,“他们说,‘看到您拍的石碾,我想起了奶奶’;‘这张戏楼的照片,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看戏的日子’……能让游子们慰藉乡愁,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值了。”</p><p class="ql-block">为了让这些影像发挥更大的价值,他甚至自费办了6次影展。他的网络账号和影展,共同构成了一个流动的“井陉乡土博物馆”。它不仅让漂泊在外的游子瞬间望见故乡的炊烟,也让更多从未踏足此地的人,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深情。他传递的,早已不是一张张照片,而是一份对桑梓的感恩,一种对根的眷恋。</p><p class="ql-block">霜鬓为证,山河为酬</p><p class="ql-block">岁月不饶人。常年的风吹日晒,让王秋元的鬓角染上了秋霜。有人劝他,年纪不小了,该歇歇了。他总是笑着摇摇头。</p><p class="ql-block">“心里有团火,脚下就有路。”他指着自己的胸口说,“这团火,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爱。只要我还能骑得动,还能按得动快门,我就会一直拍下去。”</p><p class="ql-block">这份执着,为他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最美的回报。这回报,不是金钱,不是名誉,而是整个太行川谷的山河。</p><p class="ql-block">当他骑行在山间,清风拂过他的白发,那是自然对他的抚慰;当他驻足拍摄,月光洒在他的镜头上,那是夜空对他的致敬。他骑行过的路,已开满了记忆之花;他记录下的美,已汇成了一条滋养乡愁的不竭之河。</p><p class="ql-block">离开王秋元家时,夕阳正浓。回望那个坐落在村庄里的普通院落,它在我眼中已不再普通。那里,安放着一个追光者的灵魂,也珍藏着一片土地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王秋元,一个平凡的井陉人,却用一辆单车、一部相机,做了一件极不凡的事。他让我们相信,在这个飞速旋转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回头,用脚步去丈量乡土,用镜头去温暖人心。</p><p class="ql-block">他,就是那条记忆之河上,最执着的溯源之人。而他的故事,本身就是太行深处,最动人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