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说起:第二十展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拉斐尔)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第20展厅相当精彩!它一共有5幅拉斐尔的作品,还有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的3幅作品。</p><p class="ql-block"> 艺术史一般将拉斐尔的生平分期为三期:早年,乌比诺时期(1483-1504),也就是21岁之前;中期:佛罗伦萨时期(15041508),即21岁到25岁之间;成熟期,罗马时期(1508-1520),即25岁到37岁。很可惜,他是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此展厅中的5幅画,其中3幅是在佛罗伦萨画的,2幅是在罗马画的。早年的,一幅也没有。拉斐尔最大的特点是集大成,他能把同期画家的优点拿来,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东西,不得不说,文艺复兴时期他的画最美,没有之一。我就按年份来逐个来看一下他的这五件杰作。</p><p class="ql-block"> 第一幅是《小考帕圣母子》,作于1505年(22岁),是刚到佛罗伦萨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比较,来与同期或之前的其他大师们相同主题的作品作一比较。米开朗基罗有《圣母子》的雕塑,但是没有画作。达芬奇倒是好几幅,然而,将圣子抱在怀里的圣母似乎只有一幅。</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画是达芬奇创作于约 1478–1480 年(26岁),被认为是达·芬奇在独立成为艺术家后最早创作的作品之一。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两幅画同样是好画,其区别还是蛮大的。一幅是在室内,另一幅在野外,明显拉斐尔的画看上去更明朗,也更舒服。注意它的背景,拉斐尔画的圣母左侧是很典型托斯卡纳的风景,右侧据说是佩鲁贾(Perugia)城外的的一座San.Bernardino 小圣堂,这座教堂还在,但是从网上看现在这座教堂的照片(下图)看,除了圆顶之外还有点像,可能画中圆穹顶是拉斐尔凭空加出来的,因为几何中的圆顶象征圣母的纯净与神性中心。</p> <p class="ql-block">  在这幅画中,圣母圣子都画得很美,在这方面是拉斐尔的天赋,但需注意的是尽管如此,圣母圣子祂们的眼神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深沉,圣子模样尽管很可爱,但是眼神并不天真。</p><p class="ql-block"> 反过头来达芬奇的画,尽管圣母子头上都有光环,但祂们两人的形象以及相互关系的人情味明显要超过拉斐尔的画,即使圣婴手中握着一朵十字花(象征十字架),脸上神情也较严肃,但是,圣母看着圣子,完全沉浸在一种母爱的喜乐之中。有意思的是,整个画面暗暗的,尽管从圣母的右上方看到一扇窗,但明显光是从左方射来,所以,整个画面还是多少带有达芬奇画中的那种“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  再来介绍第二幅画《圣乔治屠龙》</p> <p class="ql-block">  此画作于1506年,也就是23岁拉斐尔还没在佛罗伦萨的时候。此画的主题可能大家都知道,圣乔治在利比亚的塞利纳解救一位被龙威胁的公主,斩杀恶龙,拯救了城镇人民,成了中世纪骑士理想的化身:勇气、信仰与牺牲精神的象征。所以,在拉斐尔笔下显示了人文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圣乔治代表信仰战胜邪恶;龙象征罪恶、异教与混沌;公主象征纯洁的信仰与被拯救的人性。这是一幅很小的画,长宽都没超过30厘米。类似的小画,之前波提切利,达芬奇,以及他的老师佩鲁吉诺都画过,但是它是最小的一幅。不清楚它是不是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中最小的油画,但我肯定,它是这里所有意大利画里是最小的一幅油画。但是尽管很小,但是气势倒蛮大的。画呈对角线式构图,圣乔治与战马呈强烈的斜线动态。只见圣乔治俯身向前,手持长矛刺入龙口,披风在身后飞扬;白马昂首扬蹄,恶龙扭曲倒地;公主在右侧远景中虔诚祈祷,与前景激烈的搏斗形成宁静的平衡。应该说,这个主题是相当暴力的,但是拉斐尔摒弃了血腥与恐怖,而强调英雄的理性与内在信念。其中龙虽然张口咆哮,但其造型并不显得非常可怕。而英雄圣乔治表情镇定,体现"胜利源于信仰而非暴力";而背景中具有托斯卡纳风光的塔楼与宁静远景、这些都象征秩序重建与人文世界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幅画的内容与画法之外,它的历史背景也相当有意思。因为在此前一年,乌尔比诺公爵圭多巴尔多•达•蒙特
费尔特罗(Guidobaldo da Montefeltro)被当时的英国国王封为"嘉德勋章骑士"。嘉德勋章是英王授予外国君主或贵族的最高荣誉之一。于是,公爵委托拉斐尔画了这幅画(象征骑士理想与信仰),作为外交礼物给英王送去,算是送给当时英王亨利七世的王子(后来的亨利八世)。下图的这位胖子就是亨利八世。</p> <p class="ql-block"> 这位国王八卦故事特别多,娶了6个老婆,休了两个,杀了两个,病死了一个,最后一个老婆,幸亏亨利八世先去世了,否则弄不好又要被砍头了(因为后来两者关系也很坏)。但是,在英国历史上,他是一个重要人物,在他手下,与罗马天主教分裂,今天的英国圣公会(英国国教)就从那时开始。而且,他的女儿就是以后的伊丽莎白一世,一代英主,英国从此走上了世界舞台。所以,拉斐尔的这幅画贝能与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能挂钩起来,艺术与历史在这里碰面了。</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再看这幅画,拉斐尔如何巧妙地把圣乔治战龙的故事与"嘉德骑士精神"合而为一。</p><p class="ql-block"> 首先,圣乔治恰好是英格兰守护圣人,这个主题本身合符义理,而且嘉德勋章的专属颜色:深蓝。其骑士制服传统上包括:一条 深蓝色天鹅绒披风(mantle);金色镶边;胸佩圣乔治十字章(red cross of St. George);腿上缠蓝带(即嘉德带,garter)。</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的画中圣乔治的斗蓬呈深蓝色,在阳光下泛青紫光,内衬金线或金边,披在右肩上,随风飘扬。最巧妙的是,圣乔珀莱雅治左腿的小腿处,盔甲护胫外侧有一圈窄窄的深蓝带,而马匹上的金色滚边并有“HONI”字母(非常小,需用心看,否则很容易漏掉),“Honi”这是嘉德勋章的座右铭(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 古法语,意思是”“心怀不轨者当蒙羞。”)的开头4个字母。这正是这条嘉德带。【下图红圈内有拉斐尔的签名,绿圈就是嘉德带。】</p> <p class="ql-block">  故事继续讲下去,那位得到嘉德勋章,并且托拉斐尔画这幅图的公爵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p> <p class="ql-block">《乌比诺公爵蒙特费尔特罗父子》</p> <p class="ql-block">  委托拉斐尔画图的就是画中的那个小男孩。这幅画,我很熟悉,在克拉克先生的《文明》第五章中就有这幅插图,并写了一大段关于他的父亲(费德里科·达·蒙特费尔特罗 1422年6月7日-1482年9月10日),他就足坐着读书的那位。书中赞扬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贡献。拉斐尔的父亲就是在他宫庭里当画师,拉斐尔从小跟着他父亲出入的宫廷,拉斐尔与图中的小孩年龄差不多,所以两人交情不错,以后拉斐尔的成长与他的提携与保护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图昰以后拉斐尔给这位年轻的乌尔比诺公爵圭多巴尔多·达·蒙特费尔特罗<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图的小男孩)画的肖像画。</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这位公爵的夫人伊丽莎白塔·贡扎加。这幅画也是拉斐尔画的。她是贡扎加家族出来的。贡扎加家族的宫廷就在曼托瓦。她本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富教育与才智,是</span>整个乌尔比诺宫廷的灵魂。历史学家评论:她以“理性、节制、优雅”的人格塑造了乌比诺宫廷的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 这位乌尔比诺公爵圭多巴尔多·达·蒙特费尔特罗从小身体很弱,多病,但是,文化艺术修养也极好,所以在他宫廷里也汇集了一大批有才之士,是欧洲最典雅的宫廷文化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中就有乌比诺宫廷里的学者与诗人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内 ,其代表作《侍臣》。这是一本有历史意义的书。克拉克《文明》一书中讲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IV)在他的床边只有三本书:圣经,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 )的《王子》和卡斯蒂利奥内的《侍臣》。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它一直是人们心目中良好风度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 当年佛罗伦萨的朱利亚诺·德·梅迪奇(Giuliano de’ Medici, 1479–1516)【洛伦佐·美第奇之弟】也曾在蒙特费尔特罗宫廷避难多年,并且带来佛罗伦萨的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这个宫廷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文的气氛,除了佛罗伦萨外,它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另一个发源地。但是,他不像他父亲(军人)那样强悍,所以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那时凭拳头行事的时代就很吃亏,所以他的后半生多灾多难,最后36岁就生病去世了。而且没有后代,乌比诺公国就此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幅画《尼科利尼-考珀圣母》是拉斐尔在1508年(25岁)那年画的,其中“尼科利尼与考珀”是捐曾经收藏这幅画的不同家族。</p> <p class="ql-block"> 拉斐尔自1504来到佛罗伦萨,4年之后,就是在完成这幅的那年年去了罗马。要知道,米开朗基罗在1504年在佛罗伦萨.雕成《大卫》,而达芬奇在1506年左右完成了《蒙娜丽莎》。所以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所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都荟集在佛罗伦萨,可以想像当时那里的艺术氛围是多么浓郁多彩,多么充满了活力。拉斐尔本身就善于学习,所以在那里如鱼得水,从其他大师们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我来将这幅画与前天相同主题的那幅《小考珀圣母》比较一下。毫无疑问,它们都是好画,但是我还是问自己,如果两者比较,更喜欢哪幅?我更喜欢后面的这一幅。在上一幅中,无论是圣母,还是圣子都有点因袭着之前的传统,在祂们的眼神里都带有一丝忧郁,小基督的面容尽管画得很美,但是祂的神情依然是有种“小大人”的感觉。而这幅画中的小基督的面容,眼神似乎更像“儿童”,当然,细看还是会觉得与一般的小天使不一样,毕竟是一幅圣画。而且小基督的动作也同样,显得更加天真活泼。即便圣母的表情也比之前的柔和的多。所以说,这幅画中的“人情味”更浓,更体现了从“人性”中看到“神性”,用母与子的“爱”来创造一种世界的平静与永恒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好奇,想从网上看看,之后的拉斐尔的“圣母子”像是否都是如此,一看倒也不是,即便是最有名的《西斯廷圣母》(1512-1514),尽管非常美,而且高贵。但是,圣母子俩的表情还是带着一种忧郁。</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下面一幅是在公元1508年他画的《圣母圣子图》,它最有人情味。</p> <p class="ql-block">  1508年是拉斐尔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的那一年,这是他绘画生涯中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当时他年仅25岁,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能心情特别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幅《阿尔巴圣母》是拉斐尔于1511年(28岁)在罗马创作的,也就在完成梵底冈的几幅巨作(包括《雅典学院》)的同一年,比著名的《西斯廷圣母》略早一些。这是他绘画生涯中最辉煌时段所创作的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 而这幅画最初可能是为卡拉法(Carafa)家族委托画的,但17世纪由阿尔巴公爵收藏,所以其命名就来自于此。这个幅西优美而大气,十分舒展,不仅能感受到画中表现出一种神性,又展示艺术中人物与风景中“美”的魅力,毫无疑问,这是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中最好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具体让我们看一下。画中有圣母玛利亚、婴孩耶稣和施洗约翰。小施洗约翰手中拿着一根芦苇制成的细长十字架,并将它递给耶稣。这根十字架是画面中所有人物目光聚集的焦点,也是最核心的象征物,直接预示了耶稣未来的受难和救赎的象征。圣母的姿态和沉思的表情暗示她可能正在思考两个孩子未来的命运,尤其是耶稣将面临的牺牲。拉斐尔通过目光和手势,暗示了人物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内心羁绊。拉斐尔巧妙地在一个圆形空间内,将三个人物组织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形或螺旋形结构,这种和谐与平衡感是拉斐尔艺术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背景画得相当出色,典型的意大利乡村风光,这为神圣的主题增添了人文主义的,清新,宁静和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  蓝衣下露出一条红衣的,这一细节蛮有意思,这是一种色彩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上色彩既丰富而又很融洽,而且使我惊讶的是500年前的作品看上去像新的一样。其象征意义:圣母身着的红色象征着以后基督的受难。蓝色象征着真理、纯洁和神性。小耶稣的赤裸象征着纯洁和无罪的状态,强调了基督的无瑕疵。施洗约翰则裹着他标志性的动物皮毛(褐色/棕色),暗示他在旷野苦修和禁欲主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如果细着的话,左面底下的淡黄色的蒲公英象征着基督的受难,也就是他在去世前所经历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右面圣母脚下的花朵:那些小小的蓝色紫罗兰象征着圣母玛利亚的谦卑。</p> <p class="ql-block">  尽管这幅画很明亮,还是赋予人物一种雕塑般的体积感,而是具有一种理想化的光泽。这种光线效果突出了人物形体的完美与优雅,正在是文艺复兴盛期“理想美”的最好体现。</p> <p class="ql-block">  第5幅是《宾多·阿尔托维蒂像》(Bindo Altoviti)。</p> <p class="ql-block"> 此画约在1515年(他去世5年之前所画)完成。艺术馆网上有介绍,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这位肖像中的人物是一位佛罗伦萨银行家兼艺术赞助人,居住在罗马。画中人物那种精致而优雅的描绘,在拉斐尔现存的肖像作品中独树一帜。画面中弥漫着一种含蓄的感性魅力,这在拉斐尔男性肖像中极为罕见。人物的姿态所流露出的诱人气息,以及他神态间的高雅风度,都因那非凡的光线处理而更显突出,光线赋予肌肤以温润的光泽,并以柔和的阴影轻抚其面容。整幅肖像反映了画家对威尼斯绘画的兴趣与吸收。”</p> <p class="ql-block">  我感兴趣的是最后一句话,该如何理解?在此馆中其他4幅画中都能见到,拉斐尔深受他的老师佩鲁古诺与其他佛罗伦萨传统的画家影响,无论是圣母,还是圣乔治,都是强调线条的清晰、体积的结构感与理性的构图,而且人物通常被明晰地界定在空间中,而背景常常是具体的,也是明亮的。然而,在这幅画中,拉斐尔不再以线条为主,而是以光与色的渐渐融合来塑造人物,皮肤泛着温润光泽,衣料与背景之间过渡自然,面部的阴影相当柔和。这种光色的感性化的渲染不是佛罗伦萨的风格,而是威尼斯画派的核心特征。表现这种威尼斯画格的主要人物是乔尔乔内。乔尔乔内与拉斐尔几乎是同时代。乔尔乔内(1477–1510) 比拉斐尔1483–1520) 大6岁。</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乔尔乔内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乔尓乔内:《年轻男子肖像》1505辛</p> <p class="ql-block">乔尔乔内:《睡着的维纳斯》1510年</p> <p class="ql-block">  尽管当时交通不十分方便,但威尼斯与罗马之间的距离毕竟还不是太远,双方会有接触,可能还很频繁。再加上拉斐尔是一位极其善于学习,有集众人之力的才能,所以,不奇怪从这幅画中看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乔尔乔内是一位十分抒情的画家,拉斐尔这幅画中,抒情的成份非常“乔尔乔内”,在当时罗马,或者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作品中並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本文到此结束。外行看画,妄加评论,难免有胡说八道之处,敬请诸位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