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教学评一致”,让人物教学焕发深度活力 ——基于八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的研修感悟

娜娜子

<h3>近期参与“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说教学实践探究”专题培训,深感这一理念为当前中学小说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也让我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更系统的认知。</h3> <h3>培训中对“教学评一致性”内涵的阐释,让我厘清了其在小说教学中的核心逻辑:它并非简单的“教学与评价同步”,而是以“学习目标”为锚点的三位一体——目标需源于课标且可观测,教学活动需服务于目标达成,评价则是检测目标是否落地的工具。以小说教学为例,若目标是“能从《孔乙己》的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的悲剧性”,则教学活动应设计“圈画细节—分类梳理(语言/动作/外貌)—关联社会背景”的任务链,评价环节则通过“细节分析卡”(标注细节、对应性格、关联主题)来检测目标达成度,三者始终围绕“细节描写的解读方法”这一素养点展开。<br> 关于如何开展实践,培训也给出了可操作的路径。首先是“目标的精准转化”: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要求,拆解为单篇小说的具体目标——比如教《智取生辰纲》时,将“品味作品的语言表达”转化为“能从环境描写中分析其对情节推进的作用,写出200字的分析片段”。其次是“活动与目标的匹配”:避免脱离目标的“泛读讨论”,转而设计“环境描写句标注—小组分析‘炎热’与‘买酒’的关联—仿写段落”等任务。最后是“评价的嵌入式设计”:用“分析片段的要点完整度”“仿写段落的情境契合度”作为评价标准,既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h3> <h3>目标锚定环节,分层细化的设计让“教学评一致”有了清晰落点:基础目标通过“制作人物卡”达成,核心目标依托“撰写讲解词”落实,情感目标则融入“分享身边重要人物”等环节。教学联动中,以“布置名人主题馆”“策划班级微展览”等真实情境为载体,阶梯式活动让学生从“搜集资料”到“迁移运用”层层递进。以《藤野先生》教学为例,“制作人物卡”“撰写讲解词”等活动,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人物刻画方法,避免了“活动热闹却目标偏离”的无效教学。<br><br>评价设计同样亮点纷呈,形成了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涵盖教师批改、小组互评、自我反思;评价方式结合成果性与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既关注知识技能,也重视核心素养。如“人物卡”评价制定了基础、进阶、优秀三个层级标准,“讲解词”则从四个维度进行小组互评,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h3> <h3>此次研修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评一致性”不是机械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将积极借鉴这份课件的设计思路,把“目标—教学—评价”的闭环逻辑融入日常教学,让语文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培养能力、滋养心灵,真正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扎实、评得精准”的教学理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