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纪念白求恩》课堂风采,悟精神传承与教学智慧——记初中语文公开课活动纪实

lliu

<p class="ql-block"> 在冬日的课堂里,一场关于“精神传承”与“语文教学”的盛宴正徐徐展开。2025年11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我们走进了语文课堂,聆听公雪燕老师执教的《纪念白求恩》,在文字与思想的碰撞中,感受经典课文的教学魅力。</p> 一、教学流程:环环相扣,聚焦重难点 <p class="ql-block"> 公老师的课堂设计逻辑清晰,以“落实教学重难点”为核心,步步推进。</p><p class="ql-block">【基础铺垫】:复习读读写写</p><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通过“读读写写”的复习环节,夯实字词基础,为文本解读筑牢根基,体现了语文教学“字斟句酌”的扎实风格。</p><p class="ql-block">【任务驱动】:深度剖析文本,感悟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任务一:深情诵读,分析纪念之由</p><p class="ql-block"> 公老师以“有感情朗读课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是如何展现白求恩精神的?”。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在思考中抓取文章关键句,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进而梳理课文段落间的“总分总结构”与“叙、议、颂”的写作思路。老师通过板书和课件呈现,将抽象的结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直观把握文本脉络。</p><p class="ql-block">‍任务二:研读语录,传承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一任务设计极具思辨性:从“文章开头为何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入手”设问,引导学生挖掘理论依据,理解“事实支撑论点”的论述逻辑;</p><p class="ql-block"> 聚焦文章2、3段,设计“对比手法表达效果”的表格(对比白求恩与“不少的人”在“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填表、展示朗读,再由老师归纳对比手法的作用——以“不少的人”的不足反衬白求恩的高尚,突出精神的可贵。这一环节让“对比论证”的知识点在实践中落地;</p><p class="ql-block"> 默读第4段,分析“一个……的人……”的排比句表达效果,体会排比手法对“升华精神、强化号召”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追问“作者为何把白求恩精神放在第1段,而把专业业务、技术钻研放在2、3段?”,引导学生思考“精神内核与具体行为”的逻辑层次,深化对文本立意的理解。</p> 二、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尽显教学智慧 <p class="ql-block">  板书围绕“文本结构、论证手法、精神内涵”展开,清晰呈现“总分总结构”“叙议颂写法”“对比论证”“排比修辞”等关键知识点,既是课堂思路的凝练,也是学生思维的“导航图”,让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可视、可感。</p> 三、总评:亮点与思考并存的优质课堂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的优势与可探讨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听完课后全组老师进行了听评课活动,首先是公雪燕老师自评:</p><p class="ql-block">‍1.本节课环节完整,思路清晰。</p><p class="ql-block">‍2.但课堂呈现容量稍有些过多,课堂中最后的精神领悟没有呈现出来,略显遗憾。</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全组老师对公老师的授课指出优点与不足,以期教学设计更上一层楼。公老师授课整体思路清晰,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从基础到深度,从文本到手法,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难点落实到位,对比论证、排比修辞等知识点的讲解,通过“任务驱动+活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但思考延伸因时间关系,课堂后半部分的拓展延伸略有不足,若能增设“任务三”,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谈白求恩精神的传承(如“新时代的白求恩精神如何体现?”),则能让经典精神与现实接轨,进一步提升课堂的育人价值。</p> 四、听课随想:在语文课堂中传承精神与方法 <p class="ql-block">  《纪念白求恩》的课堂,不仅是一次文本解读的教学,更是一场“精神传承”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双重实践。公老师通过“抓结构、析手法、悟精神”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读懂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同时,掌握了议论文“叙议结合、对比论证”的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课堂,让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精神的浸润。在经典课文的教学中,若能始终以“文本为基、学生为主体、素养为导向”,便能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这节《纪念白求恩》的公开课,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语文教学的扎实与创新,也让我们对“如何在课堂中传承精神、培养能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辑:刘广婷</p><p class="ql-block">‍ 审核:李润润</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