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纪行(2)库车王府

Wang Y.Z.

<p class="ql-block">库车,古称龟兹(qiu ci),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和中原的历史发生了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东南部)设立西域都护府。658年,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并升级为安西大都护府。近千年间,龟兹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西域的据点,是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安西四镇”,其范围包括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如果将姑墨(今阿克苏)和尉头(今巴楚)绿洲包括在内,龟兹拥有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10月21日下午,参观库车王府,了解一个家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所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在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时,第一代回部亲王米尔扎·吾德(清史记为“鄂对”)因功被乾隆皇帝册封为“一品扎萨克达尔汗”,封“辅国公”,晋封贝子,赐贝勒品级。到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世袭亲王共十二代。最后一位库车王达吾提·买合苏提于1942年继位,旧中国时任新疆省政府参议员,新中国时任库车县政协副主席,是位爱国亲王。2014年病故。</p> <p class="ql-block">回部亲王,即维吾尔王,统领天山南部维吾尔族的大部。第一代回部亲王米尔扎·吾德统领库车、阿克苏、拜城三处重镇。</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库车乃至新疆历史上,吾德及其孙子伊萨克等家族成员,在统一新疆、平定和卓后裔之乱、维护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先后被清政府册封了贝勒、贝子、亲王等爵位,并获得“世袭罔替”的特殊待遇。</p> <p class="ql-block">王府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皇帝派遣内地汉族工匠建造而成。1937年被盛世才毁坏。2004年县政府出资1300万元,根据达吾提·买合苏提的回忆,在原址重建王府。</p> <p class="ql-block">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王爷官邸是汉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库车王近二百年的家族史中,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他们品德气节的主流。库车王府见证了一个少数民族家族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艰辛斗争,体现了一部活的民族团结史,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官邸里的陈列物。</p> <p class="ql-block">王妃仍然健在。门口告示牌上说得明白:拍照每人30元。</p> <p class="ql-block">库车县龟兹博物馆也在王府里,设六个展厅:龟兹春秋、龟兹佛韵、民族民俗馆、生产生活馆、民间传统工艺馆和龟兹古钱币馆等,展出王府旧藏、库车各大千佛洞里的泥塑佛像、彩绘残片、临摹画、出土文物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龟兹王室与汉朝的紧密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绛宾,西汉中期的龟兹王。绛宾在位时,正是西汉抗击匈奴统一西域的年代。绛宾派遣使者求娶汉朝解忧公主和乌孙王所生女儿弟史为妻。</p><p class="ql-block">元康元年(前65年),绛宾和夫人弟史一同前往长安朝贺,并留居长安近一年。汉宣帝不仅赐予龟兹王夫妇印绶,还特别授予弟史“公主”的称号,并给予丰厚的赏赐。</p><p class="ql-block">绛宾十分仰慕汉朝礼仪,“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还在龟兹兴建汉式宫殿,后又数次携夫人到长安朝贺。在西汉王朝统一西域的过程中,龟兹王绛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绛宾晚年多病,汉朝还特意派医生为他治病,这显示了汉朝对他的重视和关怀。绛宾去世后,他的儿子丞德即位龟兹王,继续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自称汉外孙。</p> <p class="ql-block">东汉定远侯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人。73年,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后任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活动30年,其“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640年,唐朝设立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设立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57年,唐朝完全统一西域。658年,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并升级为安西大都护府。702年,设立北庭都护府,后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分管天山南北地区。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计20个都督府;北庭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天山以北、楚河以西、里海以南的广大地区,计23个都督府。</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十六咏并图》系列组画,由郎世宁等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起稿,次年完成画作并送法国制铜版,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全部制成,作品以中西融合技法描绘清军平定准噶尔部与回部战役场景。龟兹博物馆里有三幅复制品。因画面拍照不清晰,所以仅剪辑了乾隆御笔部分,并找到了译文。</p> <p class="ql-block">《乌什酋长献城降图》属系列组画之一,记录了清军平定准部与回部战役期间,乌什伯克霍集斯归顺清朝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执渠早是被恩荣,畏逼迁随尚近情。</p><p class="ql-block">识顺料伊将倒戟,剪凶匪我愿佳兵。</p><p class="ql-block">申明眛雉霜严令,叠见牵羊肉袒迎。</p><p class="ql-block">天祐人归逮底绩,越因兢业凛亏盈。</p> <p class="ql-block">《黑水围解》属系列组画之一,记录了黑水营之战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喀喇乌苏者,唐言黑水同。</p><p class="ql-block">去年我军薄𤞑穴,强弩之末难称雄。</p><p class="ql-block">筑垒黑水待围解,讵人力也天帡幪。</p><p class="ql-block">明瑞驰驿踰月到,面询其故悚予衷。</p><p class="ql-block">蜂蚁张甄数无万,三千馀人守从容。</p><p class="ql-block">窖米济军军气壮,奚肯麦曲山鞠藭。</p><p class="ql-block">引水灌我我预备,反资众饮用益丰。</p><p class="ql-block">铳不中(去声)人中营树,何至析骸薪材充。</p><p class="ql-block">著木铳铁获万亿,翻以击贼贼计穷。</p><p class="ql-block">先是营内所穿井,围将解乃眢其中。</p><p class="ql-block">闻言为之怅,诸臣实鞠躬。</p><p class="ql-block">既复为之感,天眷信深崇。</p><p class="ql-block">敬读皇祖实录语,所载曾闻我太宗。</p><p class="ql-block">时明四总兵来战,正值大雾弥雺雺[注]。</p><p class="ql-block">敌施火炮树皆燬,都统艾塔往视攻。</p><p class="ql-block">回奏敌炮止伤树,我兵曾无伤矢弓。</p><p class="ql-block">匪今伊昔蒙帝佑,觐扬前烈励予冲。</p><p class="ql-block">讵人力也天帡幪,大清寰海钦皇风。</p><p class="ql-block">[注]雺:读wù,同“雾”;读méng‌,同“蒙”。这里显然应读méng‌。</p><p class="ql-block">黑水营之战</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定边将军兆惠率三千余清军南下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行至叶尔羌时遭霍集占万余兵力围困于黑水河畔。清军补给断绝,掘壕筑垒坚守,多次击退叛军进攻。次年正月,富德、阿里衮率援军突破包围,与兆惠部内外夹击,最终突围撤回阿克苏。</p> <p class="ql-block">《京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属系列组画之一,描绘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皇帝在良乡筑坛慰劳平定新疆准部与回部叛乱凯旋将士的场景。</p><p class="ql-block">京县郊南亲劳军,圜坛陈纛谢成勋。</p><p class="ql-block">出师本意聊尝试,奏凯今朝备礼文。</p><p class="ql-block">释甲弢戈罢征伐,论功行赏策忠勤。</p><p class="ql-block">膝前抱见询经历,一瞬五年戚以欣。</p><p class="ql-block">同心万里那暌违,毕竟欢言赋采薇。</p><p class="ql-block">勇将归来兼福将,黻衣著得解戎衣。</p><p class="ql-block">漫称偃武修文日,恐即嬉文恬武机。</p><p class="ql-block">饮至宁誇畅和乐,持盈益励慎几微。</p> <p class="ql-block">部分王府旧藏。</p> <p class="ql-block">龟兹,是新疆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之一。3世纪,龟兹佛教已相当兴盛,成为西域佛教中心之一。龟兹乐舞得到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龟兹是佛经荟萃、翻译家辈出的地方,最早以弘法为业的龟兹高僧是佛图澄(232~348)。258年,白延在洛阳白马寺译出了《无量平等觉经》、《除灾患经》。两晋时期帛延、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等龟兹沙门都到中原参加了译经。</p> <p class="ql-block">630年前后,玄奘西行取经途经龟兹,因大雪封路,未能成行,在此讲经说法两月有余。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对当时的龟兹做了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阿艾石窟主室右壁《卢舍那佛》</p><p class="ql-block">卢舍那佛(Vairocana),汉译有毗卢舍那,毗卢遮那,吠略者那、遍照、光明遍照、净满等译名,是佛的法身像或报身像。卢舍那佛是大乘系统最后一位佛,也是最高佛。卢舍那佛信仰于6世纪中叶在我国北方已有影响,唐代以后日益兴盛。</p><p class="ql-block">龟兹石窟中的卢舍那佛像见于克孜尔·库木吐拉和阿女石窟。其中这幅阿艾石窟右壁上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是目前龟兹石窟壁画中现存较完整且惟一保存有汉文榜题的一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阿艾石窟主室右壁《药师琉璃光佛》</p><p class="ql-block">药师佛,全名为药师琉璃光王如来。按佛经所说,他是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来源,是以能拔除生死之病而名为药师,能照度三有之黑暗故名琉璃光,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心身安乐。</p><p class="ql-block">阿艾石窟右壁现存药师佛像,左手执药钵,右手持锡杖,是龟兹石窟中现存较好的药师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89-190窟《护法金刚》</p><p class="ql-block">佛教中的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指大力的男子,二指大力的种族,他们住在拘尸那揭罗城佛教中有许多力士,最有名的力士是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手持金刚杵。本窟中的力士为一般力士形象。</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石窟第45窟《因缘故事》</p><p class="ql-block">龟兹风格佛教叙事画代表,以连环形式描绘佛陀讲法因缘,宣扬因果业报思想。人物丰腴,线条流畅,色采赭绿,兼具犍陀罗与本地风。部分残,仍显像清晰,是研究丝路佛教东传及本土化的珍贵图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23窟《天相图》</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宇宙是由无量数的世界构成,每一世界都有自己的天部。佛土即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有天部,它包括日天、月天、风天、雨天等。绘在石窟壁画中的天部统称为天相图。</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205窟《龟兹王托提卡及王后》</p><p class="ql-block">龟兹国王托提卡及王后供养像,创建于6世纪末的205窟,为龟兹王捐资修建。画面的右前方是两个导引僧,皆身披袒右袈裟。这些装束形象地展示了龟兹王族服饰的风采,在人物造型上,画面上的四人皆具典型的龟兹人物造型特点。</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1窟《善爱乾闼婆王及其眷属》</p><p class="ql-block">善爱乾闼婆王及其眷属在佛涅槃时做伎乐供养的情景。善爱乾闼婆为佛教护法神八众之一的乐神,因骄慢恣肆、不敬佛法,佛乃化身作乐神,手持弓形箜篌,与善爱乾闼婆王试比技艺。几番弹奏,善爱自愧弗如,遂虔心皈佛,习奏伎乐。善爱乾闼婆王为佛在涅槃前最后度化的外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窟《菱格本生画》</p><p class="ql-block">本生故事宣扬释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事迹,是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产物。佛经中说,佛在前生曾作过鹿、熊、免、龙、金翅鸟等,种种有善有恶的修行称为行菩萨道。</p><p class="ql-block">我国本生故事遗存较多的是克孜尔石窟,可辨识的约七十多种,大多绘在中心柱式洞窟内,主要在主室券顶菱形格构图中。</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60窟《含绶鸟连珠纹图案》</p><p class="ql-block">在龟兹甚至很多后石窟群中能见到很多所谓的联珠纹装饰图案,在圆形中间安置如动物、人物、花朵的主题纹样,周围用圆环围绕,形似一串联珠,故称联珠纹。</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79窟《回鹘供养人》</p><p class="ql-block">供养人是信仰佛教出资出力、开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供养人包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以及各阶级信仰佛教的人,也叫做功德主。</p><p class="ql-block">840年回鹘西迁龟兹后,改信佛教,吸收中原和龟兹佛教艺术,开凿并改建洞窟,妆銮佛像,彩绘壁画,很快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尕哈14窟《龟兹供养人》</p><p class="ql-block">供养人又称施主,指供养佛、亡灵及僧侣的人。一般用香花、灯明、饮食、衣服、钱财、田地、奴仆、经书等来供养。</p><p class="ql-block">在佛教艺术中,供养人也常绘在壁画里。在龟兹石窟中,供养人身着世俗衣饰,多绘在主室门两侧下方或甬道的内外壁面上,克孜尔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石窟的洞窟中均出现了龟兹王及王后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窟《弥勒兜率天官说法图》</p><p class="ql-block">兜率天,意为知足、妙足,六欲天之一。佛经说,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天之一部分,内院是弥勒寄居于欲界的净土。</p><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窟,在主室前壁门道上方绘弥勒兜率天说法图,图的上缘绘有圆柱型建筑,即为兜率天宫的象征。《弥勒上生经》载,若皈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者,死后往生此天。</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81窟《须大拿太子乐善好施》</p><p class="ql-block">叶波国湿波王之子须大拿,自幼喜好布施,慷慨大度,湿波王有一白象为镇国之宝。敌国派人来乞白象,须大拿便施予,湿波王将须大拿及其妻子子女逐出国,须大拿将随身所带之物施舍净尽,又将儿女和妻子施予婆罗门作奴。后湿波王将须大拿一家接回官内。敌国国王被须大拿的无私之举感化,两国修好。画面除个别采用连环画形式外,多着重表现须大拿施予为奴的情节:二儿反缚双手,由一老婆罗门举赶而去。</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5窟《牛耕图》</p><p class="ql-block">开创于两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第175窟立佛周围的两组风俗画,反映了当时龟兹地区及天山南部绿洲的铁农具制作和耕作方法。壁画中一组锄式工具与今新疆各地使用的坎土镘几乎一样。另一组画,画的是两头牛共拽一宽大的犁铧耕地,后跟一人,右手举一棒作打状。牛耕图中舌形的宽大铁铧,与敦煌所出的西汉铜铧形制几乎一样。</p> <p class="ql-block">收复新疆(摘自龟兹博物馆布展文字)</p><p class="ql-block">湘江夜话</p><p class="ql-block">1849年冬,湖南长沙的湘江边,发生了一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会面,</span>会面双方是晚清时期的两位重要人物。这一年,林则徐65岁,左宗棠37岁。</p> <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 class="ql-block">——林则徐</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p><p class="ql-block">林则徐被贬新疆三年,整理大量资料,绘制了地图。他晚年回归家乡,途径长沙特意去见了一人,把宝贵的资料都交给他,并寄予厚望: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p><p class="ql-block">在这次湘江夜话中,两人就国家的军事、政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0年后,左宗正是带着林则徐给他的资料和地图收复了新疆,还奏请朝廷在新疆建省,屯田垦荒,凿修水利,努力将林则徐生前意愿一一付之实行。可以看出“湘江夜话”对左宗棠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年少成名。然而此后六次科考却连连不中。沉寂之中,左宗棠继续读书、讲学、成家。不久,受聘于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将腹中浩卷转化为经国济世之才。</p><p class="ql-block">光绪元年(1875),清廷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授予筹兵、筹饷和指挥军队的全权,督办平疆事宜。左宗棠以不畏死、善统军的高超领导才能,保证了中国的疆土完整,为新疆赢得了数十年的安稳,是中国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抬棺出征</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新疆面临被阿古柏侵略军占领和沙俄图谋伊犁的危机。作为晚清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并向朝廷力陈新疆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将自己带出来的湘军编成25营,1.7万多人;扑灭捻军时建的河南嵩武军16营,1万多人;陕甘绿营兵4营,4万多人;蜀军7营,5千多人;总兵力近8万人。出征时,左宗棠抬棺随行,展示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抗外敌、准备为国捐躯的坚定意志</span>。这极大地激励了士兵的士气。清军先后收复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并最终在1878年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请继续关注下一集。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