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19乘“皇家盛世”号游轮游三峡、重庆(六)

李振朝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江风裹着山间的雾气扑面而来,站在游轮甲板上远眺,那座横亘于峡谷之间的巨坝如一条沉睡的龙脊,静卧在奔腾的江水之上。水流从层层叠叠的闸门中奔涌而出,翻卷着雪白的浪花,仿佛大地在低吼。我们正缓缓驶近三峡大坝的核心地带,眼前这“逐级翻越大坝”的奇观,不只是工程的胜利,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见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壮丽,不只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底涌起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小山披着浓绿,一条宽阔的石阶蜿蜒而上,像一条通往记忆深处的路。台阶两侧,鲜艳的国旗在风中轻轻摆动,红得庄重,红得温暖。几位游客在入口处驻足拍照,笑声轻飘在空气里。我们没有登顶,只是静静地走过这片宁静的入口区域。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山影与绿意交织出的肃穆,仿佛在提醒我们:有些地方,值得放慢脚步,用心灵去丈量。</p> <p class="ql-block">一条笔直的道路沿着灌木丛延伸,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引我们走向远方。路旁插着一排排红色旗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过往的旅人致意。远处,一座巨大的桥梁横跨江面,桥上车流如织,桥下江水悠悠。背景里隐约可见工业建筑的轮廓和停泊的船只,现代与自然在此刻奇妙地融合。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风景的拼接,而是时代在山水间写下的诗行——有力量,也有温柔。</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一处高高的观景台,脚下是整齐的石砖,栏杆上雕刻着简洁的纹路。几位游客倚栏而立,目光投向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宽阔的江流。远处的桥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风从山谷间吹来,带着湿润的气息,也带来了片刻的宁静。站在这里,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我掏出手机,却迟迟没有按下快门——有些美,适合留在眼里,而不是屏幕里。</p> <p class="ql-block">一座造型独特的圆顶建筑静静矗立在广场中央,像一本合上的书,又像一颗沉静的心。前方的水池映着灰蒙蒙的天空,一座锥形雕塑在水中投下倒影,仿佛在与天地对话。木质花坛围着红色隔离带,为这庄重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秩序感。人们三三两两地走过,脚步轻缓,似乎都不愿打破这份宁静。我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现代建筑也可以有温度,只要它懂得与自然和人心对话。</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的电子屏亮着,画面里是晴空下的三峡大坝,碧水蓝天,山峦如黛。水坝横跨江流,气势恢宏,仿佛一道钢铁的彩虹。几个游客站在屏幕前凝望,他们的身影映在屏幕上,与那壮丽的山水叠在一起,像是一场现实与理想的重逢。我站在他们身后,看着这被精心呈现的“完美景象”,却更怀念刚才在江风中看到的那片真实——哪怕天色阴沉,哪怕江水浑黄,那才是属于三峡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整个水利设施如同一座精密的机械心脏,混凝土的脉络在绿意中延伸,水道如血管般有序分布。远处的山脉静静环抱,城市轮廓在天际若隐若现。这不仅是工程,更像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共舞——人类用智慧雕琢江河,而山水以沉默回应。游轮缓缓前行,我望着这片被驯服又依然野性的江域,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敬畏、赞叹,还有一丝淡淡的忧思。</p> <p class="ql-block">李文珠老师站在广场上,目光落在远处的圆顶建筑上,神情安静。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尊凝固的剪影。广场上人来人往,有人拍照,有人闲坐,而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我忽然想到,这一代人,曾见证过多少山河巨变?他们走过荒芜,迎来繁华,如今站在这里,看江水依旧东流,桥影横跨天堑——或许,他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文珠夫妇站在水池边,男人举着相机,女人撑着伞,两人依偎在一块巨大的岩石雕塑旁。水在他们脚边轻轻流淌,映出模糊的倒影。天空依旧阴沉,但他们的笑容却像一道光,照亮了这微凉的清晨。那块岩石上似乎刻着某种标记,像是一个数字,又像是一段记忆的坐标。他们没有多言,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在与过去对话。我悄悄走过,不愿打扰这份属于岁月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一座由巨石组成的雕塑静静立在草地中央,形态奇特,仿佛从地底自然生长而出。李女士站在前面,抬手指向它,像是在讲解,又像是在惊叹。她的动作自然,神情专注,身后是湿润的草地和几株刚被雨水洗过的树。远处还有一位穿红衣的人影,为这阴沉的天气添了一抹亮色。我停下脚步,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但那份对自然与艺术的敬意,却清晰地传递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手栽植的大树,根深叶茂,被围栏圈起来,游人争先恐后与它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片树林绿得发亮,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木栅栏围出一方小天地,栏下几丛红粉色的花热烈地开着,像是在向过往的旅人招手。草地开阔,远处树木连成一片,宁静得让人想躺下来,看云卷云舒。我们走累了,便在栅栏边歇脚。有人拿出水瓶,有人轻声交谈,没有人急着赶路。这一刻,风景不再是背景,而是生活本身。</p> <p class="ql-block">应女士也站在花园里,穿着绿色外套,紫色围巾在风中轻轻飘动。她笑着,眼睛弯成月牙,像是被眼前的花树点亮了心情。背景里,大树浓荫如盖,花朵争艳,色彩浓烈得像一幅油画。她没有摆拍,只是自然地站着,仿佛这片花园本就属于她。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原来,快乐也可以如此简单,只需一缕阳光,一树花开。</p> <p class="ql-block">看着大家拍照,李女士站在一块大石头前,石头上面写着“中华母亲河 生机活力”几个红字,笔力遒劲,像江水奔流。她胸前别着一枚红徽章,在绿树与鲜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那行字,眼神里有种难以言喻的庄重。我站在几步之外,忽然明白,这条江,不只是地理的符号,更是无数人情感的归处。它流淌的,不只是水,还有记忆、希望与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匆忙按下快门,留下这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大坝近在眼前,红色的起重机静静矗立,闸门紧闭,水面平静如镜。云雾在山间游走,给这钢铁巨构添了几分神秘。绿色植被沿着堤岸蔓延,石栏坚固,旗帜低垂。我们站在观景台上,听导游讲述着每一次泄洪的惊心动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江水的呼吸,也听见了无数建设者沉默的誓言——在这片土地上,每一道水纹,都写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那块刻着“185”的巨石静静地立在雨中,红色的数字在灰暗天色下格外醒目。人们撑着伞,围着它拍照、低语。185——这是三峡大坝的海拔高度,也是无数人记忆的刻度。雨水顺着伞沿滴落,打湿了地面,也打湿了时间。我站在人群中,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一座纪念碑,标记着一段改写山河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185”观景台,彩色的雨伞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有人举着相机,有人静静凝望,背景里现代化的桥梁在雨中若隐若现。雨水模糊了视线,却让记忆更加清晰。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看一座大坝,更是为了触摸一段历史——它由混凝土浇筑,却因无数人的汗水而有了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