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葡希漫行记—把脚印留在阳光与古迹里(七)从格拉纳达到巴伦西亚【1】宫殿之城阿尔罕布拉宫

空山新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拉纳达位于内华达山山麓,达若河和赫尼尔河汇合处,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内格拉纳达省的省会。</span>地理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是格拉纳达的主要特点,沿海地区气候温暖,赫尼尔河套平原辽阔而又肥沃;山区气候寒冷,依比利亚半岛上的最高峰—海拔3481米的穆拉森峰坐落其中。</p>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历史悠久,这里最初是凯尔特伊比利亚人的居住地,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在此建立殖民地。711年摩尔人占领此地,将其设为科多巴哈里发省的首府,1013年成为独立的苏丹王国。1492年,基督教双王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攻克格拉纳达,结束了伊斯兰教在伊比利亚半岛800年(也有说700年的)的统治,此后格拉纳达进入天主教统治时期。</p>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市也被称之为石榴之城,这个称呼既来自西班牙语Guada的本意,也是历史和文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生于格拉纳达省的诗人加西亚洛尔卡就曾用石榴比喻自己的故乡,他说:“每一粒子都是一颗星星,每一层隔膜都是朦胧的落日”,所以格拉纳达和石榴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格拉纳达的市徽、市旗上有石榴的图案,象征着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对摩尔人的胜利,西班牙的国徽上也有石榴的图案,他代表西班牙五个古老王国之一的格拉纳达王国,体现伊斯兰文化的底蕴。‌‌不仅如此,石榴在希腊神话圣经和中东文化中,分别代表着生命神圣和消除仇恨,这让他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个王国的首都,</span>是西欧地区伊斯兰国家的最后一个堡垒,因此古老的伊斯兰文明给格拉那达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神秘的传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尔人皇宫阿尔罕布拉宫就是其中的翘楚。这座融汇着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风格的著名历史古迹,使格拉纳达成为旅人来了西班牙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文化旅游目的地。</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6月2日晚上到的格拉纳达,3日早上吃过早餐,我们便出发前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的</span>阿尔罕布拉宫,这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雕花拱廊、几何图案装饰和水景系统著称的花园式建筑群</span>,1984年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阿尔罕布拉宫又叫红堡,一是因为其阿拉伯语名称“al-Hamrā”意为“红色的”,二是因为其外墙采用当地红色黏土或红色沙岩砌筑,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 赤红色调。</p> <p class="ql-block">大约9:30分我们抵达阿尔罕布拉宫主入口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位于阿尔罕布拉宫东侧、靠近赫内拉利费宫的区域的附近,是游客购票/取票的主要点位,</span>眼前朴实无华的景象让人感觉不到阿尔罕布拉宫有多么的惊艳。</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在一座地形险要,海拔730米的山丘之上。他</span>最初是889年在原古罗马堡垒遗址上建立的小型军事防御设施,1328年,穆斯林摩尔王朝统治者穆罕默德·艾略迈尔对其进行了重建,后经多位摩尔统治者扩建、完善,使其成为古格拉纳达王国的皇宫。1492年摩尔人被逐出西班牙,<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主教双王选择在阿尔罕布拉宫举行入城式,胜利者用失败者的宫殿见证自己的加冕;与此同时,伊莎贝拉女皇在阿尔罕布拉宫接见了航海家哥伦布,从此开启了西班牙称霸世界126年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结束后,阿尔罕布拉宫</span>开始荒废,直到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资助下,经建筑师何塞·孔特雷拉斯与其子、孙三代长期修缮和复建,才恢复原有风貌。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的资料显示,整个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14.2公顷,但也有其他资料显示其面积约为35公顷。图片是三个介绍阿尔罕布拉宫的沙盘模型,位于景区入口附近。</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宫殿建筑群包含:纳塞瑞斯皇宫、赫内拉利费宫、卡洛斯(查理)五世宫、阿尔卡萨巴城堡以及苏丹花园等,其复杂的几何图案装饰、精美的瓷砖和庭院设计展现了摩尔艺术的巅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阿尔罕布拉宫需要提前预约,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预约到参观宫殿建筑群最精华部分的纳塞瑞斯皇宫,只预约到游览其余四个景点的门票。</span>小曲去办理入园手续,我们则在门口静静等待。</p> <p class="ql-block">进入阿尔罕布拉宫,我们首先来到的地方是阿尔罕布拉宫的花园,这是一座典型的摩尔式园艺风格的花园。沿着由达罗河的白色鹅卵石和赫尼尔河的黑色鹅卵石铺成的步道缓步而上,高大的、修剪整齐的树木分列路两旁,浓浓的绿荫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依山势而建,花园层层叠叠,园艺师用不同的植物筑成高低错落的绿篱,人们穿行其间,仿佛走进迷宫。这一排绿篱开满白色的小花,是络石,也叫风车茉莉,属于夹竹桃科络石属,花朵小巧洁白,香气浓郁;绿篱下方颜色丰富的花叫古代稀,别名送春花,属于柳叶菜科古代稀属,花色丰富,花型优美,是阿尔罕布拉宫花园中常见的观赏花卉。</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还种植着玫瑰、茉莉、柑橘等植物,花香四溢,更有喷泉与水池点缀其间,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带来丝丝凉意。当年的花园是苏丹王后及妃嫔休憩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依花园围墙远眺,可以看到格拉纳达市阿尔拜辛区的白色民居。阿尔拜辛区是西班牙格拉纳达最古老的街区之一,1984年与阿尔罕布拉宫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左侧土黄色方型建筑就是阿尔罕布拉宫最早期的防御城堡。</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建筑就是纳塞瑞斯皇宫,是阿尔罕布拉宫的核心与精华,包含梅苏亚尔宫、科玛莱斯皇宫、狮子皇宫以及桃金娘中庭等,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此行跨越千山万水,却无缘一览<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塞瑞斯皇宫</span>芳容,说不遗憾是假的。</p> <p class="ql-block">穿过花园我们来到赫内拉利费宫,在西班牙语中:“赫內拉利费”意为“建筑师的花园”或“看尽一切的乐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赫内拉利费宫是西班牙格拉纳达纳斯里德王朝苏丹的夏宫,修建于格拉纳达苏丹穆罕默德三世统治时期(1302至1309年),是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摩尔花园之一。图片中覆满鲜花的是赫内拉利费宫一层的外墙。</span></p> <p class="ql-block">赫内拉利费宫入口,大门右侧墙上有一块牌子,用西班牙语写着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进人大门是两个相通的不大院落,这是一进院落。一进院落与二进院落之间的拱门两侧墙面,被开满白色小花的绿色植物覆盖。这些植物叫桃金娘,也叫香桃木,是一种常绿灌木,夏季开白色小花,香气馥郁。在阿尔罕布拉宫的纳塞瑞斯皇宫中有一个庭院种植着大量的桃金娘,这个庭院被命名为“桃金娘中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是赫内拉利费宫二进</span>院落,院中四周树木茂密,<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面铺有碎石,院子中间是石质的喷泉设施;院落中有一座塔楼,整栋</span>建筑呈现出摩尔式建筑风格,墙面为浅黄色,搭配红砖装饰和古朴的木质小窗,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异域风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营造出宁静雅致的庭院氛围。进入塔楼门洞拾级而上,便到达</span>赫内拉利费宫的二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赫内拉利费宫的二层由南北两座小型塔楼组成一个长方形小巧别致的庭院</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庭院南北轴线,有一条水渠,渠宽不到2米,水渠</span>两侧分布着花坛、喷泉、柱廊和凉亭框架,<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就是赫内拉利费宫的“水渠庭院,是赫内拉利费宫的核心地带。庭院南侧的塔楼叫“南亭”,连接主入口,通过下方庭院进入二层,我们就是从这里进入的;北侧塔楼叫“北亭”,北亭连接三层花园观景台。画面中的前景是水渠庭院的南亭,背景是北亭。</span></p> <p class="ql-block">水景在阿尔罕布拉宫的花园中是灵魂元素,通过水渠、喷泉、水池等形式,不仅<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了独特的声景与视觉景观,还</span>起到降温、灌溉的作用,更<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摩尔人对“水”这一生命元素的尊崇。画面中的前景是水渠庭院的北亭,背景是南亭。</span></p> <p class="ql-block">水渠庭院西侧是连接主入口的柱廊。廊柱的建筑风格是伊斯兰摩尔风格与西班牙穆德哈尔元素的融合,属于格拉纳达纳斯瑞德王朝时期的经典宫廷建筑风格。廊柱大多是大理石材质,柱头装饰着几何纹、植物卷草纹,雕刻部分还加入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教或装饰性文字</span>阿拉伯铭文,线条细腻且富有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在苏丹们的黄金时代,格拉纳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智慧之城。纳斯里的王朝将数学之美刻进建筑肌理,阿尔罕布拉宫的几何纹样中藏着古兰经的永恒密码,犹太学者、阿拉伯诗人与基督教工匠,共享着科学艺术的盛宴,托勒密天文学与阿拉伯数字,在清真寺的穹顶下碰撞出文明火花。</p> <p class="ql-block">廊柱支撑的马蹄形拱券是摩尔建筑标志性元素,“连续多拱”的形式排列既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感,也让立面呈现出重复的韵律美。廊柱组成的拱廊围合出庭院空间,而拱廊本身也是“框景”的媒介——透过拱券能看到庭院的水景、植物以及远处的建筑,把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体现了伊斯兰园林“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沿着柱廊我们从南亭走到北亭,漫步于露台与亭阁间,指尖抚过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栏,仿佛能触到昔日国王与大臣在此议事、休憩的痕迹。那些繁复的几何纹饰、雕花拱门,既藏着工匠的巧思,更盛着一个王朝对宁静的眷恋与渴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了北亭沿坡道上行,来到赫内拉利费宫三层花园,人们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气浓郁,</span>形态优美的植物之间穿行,这些植物及花卉即符合伊斯兰文化对自然的审美,又能营造出宜人的嗅觉与视觉环境。这些花园都是摩尔人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将建筑、自然、宗教符号完美融合,展现了伊斯兰文明对“天堂”意象的营造,对后世欧洲园林,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也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摩尔人来自干旱的撒哈拉,水是他们文化中非常重要和被非常珍视的一个冥想之源,是生命的象征。我们在阿尔罕布拉宫游览所到的花园中水无处不在,他们有非常多的喷泉、水池和自上而下的水流通道,正是这些设计让整个宫殿充满了灵气,让人们在游览过程当中细细品味水与植物交织的“天堂意境”。</p> <p class="ql-block">穿过三层花园,我们从赫内拉利费宫的北部来到南部,站在三层观景台上,俯瞰二层的柱廊,与身处其中时的感受完全不同。刚刚是我站在柱廊上看风景,现在我把看风景的人酿成了最温柔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塔楼就是南亭,刚刚我还在仰望着他,现在我已走在他的身旁。</p> <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赫內拉利费宫最高处的观景台远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处的纳塞瑞斯皇宫和近处的黄色建筑群仿佛都沉浸在橄榄色的柔光中。</span>山河依旧,只是当年站在这里凭栏望景的人早已远去,唯有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掠过柏树顶,</span>穿过庭院吹过来,向每一个驻足的游客低声诉说着摩尔文明曾经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这是赫内拉利费宫的出口,接下来的行程是游览卡洛斯五世宫和阿尔卡萨巴城堡。回头看去,宫殿隐在绿荫与光影里,流水声依旧在耳边回响,花香也依然在鼻间萦绕……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历史叙事,却以一种温柔的力量,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能感受到:真正的永恒,从来都藏在人与自然相融的诗意里。</p> <p class="ql-block">前往卡洛斯五世宫和阿尔卡萨巴城堡的路途中,可以居高观赏阿尔罕布拉宫花园入口,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游览的。画面中修长挺拔的树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丝柏(属于柏科),</span>是欧洲各国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园林常见的树种,在阿尔罕布拉宫区域内,特别是花园和路两旁,常被用于营造垂直的视觉层次,与周围的阔叶树、绿篱搭配,形成富有韵律的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个剧场在花园入口的正对面</p> <p class="ql-block">赫内拉利费宫前往卡洛斯五世宫步道风光</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红砖砌的门叫铁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历史上曾用铁栅栏加固而得名。铁门</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世纪军事与装饰艺术结合的建筑,阿尔罕布拉宫的古老城门之一,更是</span>赫内拉利费宫与阿尔罕布拉宫核心区域主建筑群之间的关键通道和标志性入口。与铁门相连的石桥叫铁门石桥,石桥跨越下方峡谷,曾是往来赫内拉利费宫与阿尔罕布拉宫核心区域的必经之路,如今是步行通道。</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建筑是古代蓄水池/水塔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残存结构。</span>铁门石桥下方的峡谷区域曾有阿尔罕布拉宫皇家水渠的设施,照片中圆形结构正是水渠系统中的蓄水池/水塔遗迹——历史上它是为宫殿供水的水利设施,后来部分损毁,如今保留了圆形的石砌结构。</p> <p class="ql-block">这个遗存是阿尔罕布拉宫“皇家水渠”的配套建筑——水塔楼与水渠桥遗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阿尔罕布拉宫供水系统的核心设施之一,</span>属于摩尔人水利工程的一部分,位于铁门核心区域一侧。历史上,这座塔楼是储水塔,负责调节从赫内拉利费宫方向引来的水流,再通过下方的水渠桥将水输送到阿尔罕布拉宫的宫殿和花园中。摩尔人依赖复杂的水利系统维持宫殿运转,这个遗存就是当年“引山泉水入宫殿”工程的实物见证,后来部分损毁,如今保留了塔楼主体与水渠桥的拱形结构。</p> <p class="ql-block">这个遗存是纳斯里德王朝(摩尔人政权)时期的贵族宅邸或小型宫殿建筑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于摩尔人统治时期的建筑遗迹。</span>1492年基督教收复格拉纳达后逐渐荒废,仅留存石砌地基与墙体结构,是阿尔罕布拉宫从“摩尔人宫殿”到“基督教时期建筑”过渡区域的历史见证。<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往卡洛斯五世宫殿步道旁有不少这样的遗迹,这个是考古遗存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是阿尔罕布拉宫内的“圣玛丽亚小礼拜堂,也常被称为“卡洛斯五世宫殿附属礼拜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上是卡洛斯五世宫殿区域的配套宗教建筑,如今是阿尔罕布拉宫遗址群中“基督教时期增建建筑”的代表之一。教堂</span>位于前往卡洛斯五世宫殿的步道旁,是16世纪摩尔人被驱逐后,基督教统治者在阿尔罕布拉宫区域增建的天主教建筑之一。教堂的风格结合了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与部分摩尔式建筑元素(比如墙面的砖饰),顶部的小神龛是典型的天主教礼拜堂标识。</p> <p class="ql-block">这是柏科的圆柏,或称为铅笔柏、意大利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植物因耐修剪、树形挺拔的特性,成为伊斯兰园林中塑造几何景观的重要素材。在前往卡洛斯五世宫的路上,有很长一段路,路两旁栽种的圆柏</span>被修剪成拱形的造型,是摩尔式园林艺术中“植物雕塑”的典型体现,既展现了园艺师的精湛技艺,又为花园增添了层次丰富的空间趣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阿尔罕布拉宫这样的植物雕塑随处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这座红砖砌的建筑看着并不博人眼球,用翻译软件扫了一下大门旁边的牌子我们才知道,这是“清真寺浴室”,是安赫尔·巴里奥斯家族的遗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3年至1934年,巴里奥斯家族定居于此,这个</span>家族在阿尔罕布拉宫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而安赫尔·巴里奥斯(1882-1964)本人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影响力的人物,1975年,他的女儿 向阿尔罕布拉宫和赫内拉利费委员会捐赠了一批遗产。</p> <p class="ql-block">浴室入口。“清真寺浴室”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本结构借鉴了罗马浴场,但却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伊斯兰风格</span>的浴室。 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穆罕默德三世苏丹统治时期(1302-1309年),1492年基督教征服阿尔罕布拉宫后,浴室被彻底改建成带花园的庭院住宅。</p> <p class="ql-block">浴室在功能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模仿罗马浴场,</span>分为三个温区,既冷水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温水室、热水室。</span>热水室是蒸汽沐浴区,靠近锅炉房;<span style="font-size:18px;">冷水室用于沐浴前/后降温;温水室空间最大,是核心社交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浴室采用砖砌细柱加马蹄形拱券分割空间,这些都是伊斯兰建筑标志性元素,也有部分立柱采用罗马时期的旧构件;浴室的供水系统依赖的是附近溪流,通过水车和水渠将水输送到锅炉房,加热后再输送到各区域。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通风和采光,摩尔人在浴室的拱顶和穹顶上开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星形天窗,这些天窗不仅兼具了通风、采光的功能,更起到了装饰效果,光线透过时形成独特光影,给浴室增添了如梦如幻的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浴室出口。在伊斯兰文化中,浴室不仅是卫生设施,也是宗教净化(人们沐浴后方可进入清真寺)的社交场所,因此设计了休息、聊天的区域,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中“身体洁净与精神纯净关联”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走出浴室,在路的尽头,远远地看见了卡洛斯五世宫。</p> <p class="ql-block">赫内拉利费宫到卡洛斯五世宫沿途的历史遗存和遗迹</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玛丽亚教堂”,</span>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洛斯五世宫的南侧,与卡洛斯五世宫一路之隔,</span>是阿尔罕布拉宫区域内的标志性基督教建一。教堂是16世纪(1581-1618年)在阿尔罕布拉宫原摩尔人清真寺的遗址上改建而成的,融合了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与穆德哈尔元素(比如墙面的石砖装饰),外观是典型的基督教教堂形制,顶部还有天主教标识的装饰,是阿尔罕布拉宫从“摩尔伊斯兰建筑群”向“基督教时期建筑”过渡的代表性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卡洛斯五世宫,他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是阿尔罕布拉宫遗址群中“基督教时期建筑”的核心代表之一,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遗址群中建筑风格最特殊的建筑。卡洛斯五世宫选址直接与原伊斯兰风格建筑相邻,但其建筑风格却</span>与阿尔罕布拉宫中诸多摩尔风格宫殿形成鲜明对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建筑风格上的冲突,既</span>体现了权力的更迭,更体现了西班牙“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融”的历史特质。</p> <p class="ql-block">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洛斯五世(查理五世)下令在阿尔罕布拉宫区域建造一座“符合帝王身份”的宫殿,目的是彰显基督教王权对格拉纳达的统治,同时作为他在西班牙的居所之一。王宫由建筑师佩德罗·马丘卡设计,核心是圆形中庭加方形外观的对称布局,是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建筑”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洛斯五世宫外墙立面以土黄色砖材为主,搭配浅米色石块,延续了阿尔罕布拉区域的暖色调,与周边摩尔建筑的色彩风格相协调。但不同于摩尔风格宫殿繁复的伊斯兰纹饰,卡洛斯五世宫外立面装饰极简—没有雕塑、壁画等装饰,仅通过砖石拼接体现层次,突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本身即艺术”的理念,</span>与阿尔罕布拉宫其他区域的繁复伊斯兰装饰形成强烈视觉反差。<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人赞赏卡洛斯五世宫的这种装饰风格:说是“克制的华丽”。</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洛斯五世宫的“主入口立面”,</span>属于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立面采用严谨的对称布局,融入了古典柱式、浮雕装饰等元素,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理想建筑”的推崇。墙面的圆形浮雕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装饰手法,中间的纹章是卡洛斯五世的皇室标识,彰显其帝王身份;上下层的石材拼接既保留了质感层次,也呼应了阿尔罕布拉区域的建筑色彩基调。</p> <p class="ql-block">卡洛斯五世宫北立面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卡洛斯五世宫的主入口前厅,是进入宫殿后的首个过渡空间。前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巨型木门</span>带有金属铆钉,复刻了文艺复兴时期宫殿的门禁风格,顶部是石砌拱顶,整体氛围庄重;穿过这个前厅,就能直达王宫的核心——圆形中庭,是从外部进入王宫内部的必经通道。</p> <p class="ql-block">穿过卡洛斯五世宫前厅进入宫殿核心区域——圆形中庭,他是这座宫殿最具标志性的空间。圆形中庭直径约23米,采用“上下两层柱廊环绕”的布局,下层是多立克柱式,上层是爱奥尼柱式,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宫殿中庭”的典范设计。</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形中庭拱廊通往二层的步梯。</p> <p class="ql-block">整栋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内部,装饰都相对朴素,特别是</span>“方包圆”的建筑设计(<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形整体呈方形,内部是圆形中庭),更</span>体现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几何秩序和古典美学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欣赏建筑对称之美</p> <p class="ql-block">卡洛斯五世本想在西班牙给自己建造一个安乐窝,但卡洛斯五世宫好像并不如他的意。据说他只在宫殿竣工时来过一次,当他看到眼前的建筑时说:“这里不像是宫殿,更像是一个斗兽场”,此后他再没有踏入宫殿一步。现在,宫殿一层是阿尔罕布拉博物馆所在地,馆内收藏了大量与阿尔罕布拉宫历史相关的文物,包括伊斯兰陶器、纺织品等,还有关于建筑修缮历史的展览;二层是美术馆,陈列西班牙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及各类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扇门是二美术馆入口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一层我们基本没有转,录了一段小视频直接就上了二层。在二层绕场一周,刚刚走进美术馆大门就接到小曲集合的信息……照片中的绘画正对入口,都没来得及看说明,根据画面猜测,应该是阿尔罕布拉宫花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叫酒之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是宫殿区域(卡洛斯五世宫)与军事要塞区域(</span>阿尔卡萨巴城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分界门,也是阿尔罕布拉宫“世俗区域”与“防御区域”的过渡通道。从卡洛斯五世宫出来几分钟便走到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酒之门的建造时间可追溯到穆罕默德二世时期,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外墙的红砖色调</span>,早期被称为“红门”。后来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说中世纪时,进入格拉纳达的葡萄酒会在此免税存放,逐渐被称为“酒之门”</span>。穿过这个门,就进入阿尔卡萨巴城堡防御工事区域。</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巴城堡(也叫:阿卡萨巴堡垒)<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古老的军事防御区域,也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留下的重要堡垒之一</span>,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价值和历史意义。照片中的区域是阿尔罕布拉宫宫殿区域与防御工事区域的过度地带,画面中高耸的塔楼和厚重的城墙就是阿尔卡萨巴城堡。</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巴城堡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的防御工事,现存建筑是13世纪由纳斯里德王朝的穆罕默德一世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古老的部分,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为纳斯里德王朝抵御外敌提供了坚固的军事屏障,见证了格拉纳达地区的战争与权力更迭。</p> <p class="ql-block">城堡是典型的摩尔式军事建筑,以土黄色砖石为主,墙体厚重,能看到岁月侵蚀的痕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军事堡垒,它有多重城墙、塔楼,还有军械广场、蓄水池等防御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1492年摩尔人被逐出西班牙后,城堡逐渐失去军事功能,部分建筑损毁,后经过修缮,成为阿尔罕布拉宫历史景观的一部分。 我们从这个地方进入城堡。</p> <p class="ql-block">进入城堡,一片石砌结构出现在眼前,他们是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留下来的部分古代军事区的地基,有</span>古代军械库、兵营、水井等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  1492年天主教双王征服格拉纳达后,这里被改建为军事要塞,后来还曾用作监狱。照片中就是曾经的监狱。</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巴城堡核心地带保留着3座塔楼,都是13世纪纳斯里德王朝扩建时的主要建筑:他们分别是守望塔、断裂塔和主塔。其中守望塔是最著名的塔楼,曾用于悬挂旗帜、瞭望预警。现在守望塔是阿尔罕布拉宫观景的绝佳地点之一,登上此塔,能俯瞰格拉纳达城市景观与内华达山脉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登塔通道是狭窄(基本只能一个人通过,如遇对面来人,两人都须侧身而行)、陡峭的拱形石阶,类似看到过的中世纪堡垒旋梯;墙体的砌砖原本是土黄色的,现在被刷成了白色,台阶磨损明显,满满岁月的痕迹;通道顶部是拱形结构,窗户很小,主要用于通风,通道照明借助壁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给通道拍照片?好在给为数不多的几扇窗户留了个影,通过窗口可以看到城墙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登顶的出、入口是同一个小门洞,走出小门洞就是守望塔瞭望平台。</p> <p class="ql-block">绕守望塔瞭望平台围墙一周,可以看到城墙内外的防御结构。</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上还可以看到格拉纳达市的阿尔拜辛区。这个区是格拉纳达的老城区,保留着浓厚的摩尔人传统风貌,狭窄蜿蜒的街道、白墙红瓦的传统房屋以及众多观景点,是体验地道安达卢西亚风情的好去处。如果说阿尔罕布拉宫是权力的象征,那阿尔拜辛区就是平民生活的千年记忆。</p> <p class="ql-block">拉近镜头,我们看到了位于市中心新广场的格拉纳达大教堂。教堂建于16世纪,是西班牙基督教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结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的风格,内部装饰精美,里面安葬着费迪南德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正义之钟是阿尔卡萨巴城堡守望塔上最重要的历史遗物。他曾用于召集民众、宣告重要事件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白色的阿尔拜新街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层层叠叠</span>座落在阿宫对面的山坡上,住在这里的人,几百年来就这么坐在圣尼古拉斯观景台上看夕阳一点点把雪山染红,夜幕一点点把宫殿笼罩。管你是摩尔的王,还是天主教的皇,在他们眼里都不过是风景罢了。格拉纳达是西班牙最安静的城市之一,没有喧嚣,也没有什么现代化,但却藏着这片土地最复杂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像格拉达这样的小角色数不胜数,但如果时间定格在1492年,他却恰好站在了历史的交汇点上,一个王朝谢幕,另一个帝国登场,一座宫殿落锁,一块新大陆被发现,信仰更替民族迁徙,世界地图开始重画。1492年的格拉达,站在了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从守望塔上下来,阿尔罕布拉宫的行程已经接近尾声,原路返回来到酒之门,发现面朝阿尔卡萨巴城堡这一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巨大拱门上方有</span>一把钥匙的浮雕,那是伊斯兰符号艺术在建筑中的典型体现,是摩尔人权力和权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城门一侧斑驳的墙壁上看到一块铭牌,用翻译软件看了一下,上面写着:纪念伤残军人下士,何塞·加西亚。他冒着生命危险,在1812年的洪水中,挽救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城堡与塔楼。伤残军人团体敬立。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总有一些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古今中外没有例外。</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是圣玛丽亚·德拉阿尔罕布拉教堂,它紧邻酒之门,是阿尔罕布拉宫内的标志性宗教建筑之一。教堂建于16世纪(1581-1618年),坐落在阿尔罕布拉原大清真寺的遗址上,融合了文艺复兴风格与穆德哈尔(伊斯兰-基督教融合)的建筑元素,外立面的砖石纹理带有明显的伊斯兰建筑印记,是格拉纳达从摩尔人伊斯兰文化转向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再次走进酒之门,远远看到道路西侧低矮的围墙附近摆放着的几门古炮。小曲介绍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古炮是15世纪后天主教君主统治时期添置的军事设施,如今作为历史展品保留在围墙边,供游客常驻足观赏。而这个位置也是正义之门的最佳参观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从低矮的围墙探出身去,我们看到了围墙陡峭的城墙和城墙下方红砖砌的建筑,他就是阿尔罕布拉宫的正义之门。这个门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348年,由纳斯里德王朝尤素夫一世下令修建,当年是阿尔罕布拉宫的主入口之一。正义之门紧邻酒之门,位于卡洛斯五世宫与纳塞瑞斯宫殿之间的过渡区域,是阿宫的入口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正义之门是双层拱券结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于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门的</span>外层是红砖砌成的大拱,内层是大理石精致雕琢的小拱,体现了摩尔建筑的工艺水准。有资料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尔风格的拱门上用阿拉伯铭文写着“除了真主,别无胜者”,但这些</span>细节必须凑近才能看到,只是我们没有这份幸运。现在正义之门已不是主入口,只对已购买纳塞瑞斯宫殿门票的游客开放,没有纳宫门票的游客只能从阿尔罕布拉宫东侧、靠近赫内拉利费宫区域附近的主入口进入。</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站的位置,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细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拱门拱心石位置</span>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span>的白色浮雕,这只手被称之为“法蒂玛之手”,核心含义是“守护、辟邪、带来好运”;<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我们目不能及的门内侧拱顶,还有两个“钥匙”浮雕,象征“天国之门的钥匙”和“城市统治权”。这两个浮雕是权力、权威与信仰的符号,是伊斯兰建筑“以装饰承载信仰与权力”的体现,共同构成了正义之门的精神标识,至今仍是阿尔罕布拉宫“宗教-政治融合”建筑理念的代表,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拱门是阿尔罕布拉宫的“葡萄酒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阿尔罕布拉宫南部区域,靠近卡洛斯五世宫和阿达尔维斯花园,名字“葡萄酒门”其实是误传,原阿拉伯语意为“装饰之门”,是纳斯里王朝时期(14世纪)保留下来的古老城门之一。历史上这个门是阿尔罕布拉宫的内部门户,现在是游客从阿尔罕布拉宫前往格拉纳达城区的常用出口之一</span>。离开正义之门,我们从这里离开了阿尔罕布拉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阿达尔维斯花园,位于阿尔罕布拉宫南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葡萄酒门离开阿尔罕布拉宫时的必经区域之一。与我们看到的</span>赫内拉利费宫花园纯摩尔式“天堂园林”装饰风格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达尔维斯花园的装饰风格是摩尔式园林与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在赫内拉利费宫花园,我们看到的是层级水景、喷泉、柑橘树、阿拉伯纹样,清凉湿润、灵动而梦幻的景致;而阿达尔维斯花园则在保留纳斯里王朝时期的对称绿篱、水景元素(虽如今水景较少),以及栽种适应干旱气候的耐旱植物的同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加入了规整的几何花坛、修剪整齐的灌木造型的点缀,而这些点缀正是15世纪后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园林风格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阿达尔维斯花园结合阿尔罕布拉宫的城墙地形,景观步道沿墙而建,路边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剪整齐的绿篱、高大的柏树</span>作为装饰,站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道上还可以俯瞰格拉纳达城区,</span>是“实用加美学”的结合。很多游客会在这里短暂停留拍照留念,而我们却是步履匆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入阿尔罕布拉宫,仿佛走进了千年的梦境,每一眼中都藏着惊喜,</span>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摩尔工匠的凿击声透过雕刻纹路可闻,<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艺术的极致,</span>苏丹踱步的庭院空荡而厚重,人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文化的交融。</span>我们在阿尔罕布拉宫行色匆匆2个小时,深深感觉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1492年1月2日,当最后一位摩尔人国王博阿布迪尔(又称穆罕默德十二世)在圣塔菲城堡外跪地向西班牙天主教双王献出城堡的钥匙,格拉纳达的月亮便悄然隐入基督教的十字架阴影之中。博阿布迪尔离开阿尔罕布拉宫后,沿崎岖峡谷下行至一处山口回望阿尔罕布拉宫,他潸然泪下,留下了摩尔人最后的叹息。摩尔人走了,他们失去了格拉纳达,失去了800年伊比拉半岛的伊斯兰荣耀,但是却给全世界留下了伊斯兰教世俗建筑与造园技艺完美结合的杰作—阿尔罕布拉宫。这座阿拉伯式宫殿庭院建筑的杰出代表,浮雕如经文流淌,回廊如旋律回荡,<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何光影和水的诗意,表达了极致的审美,那</span>水池中倒映着的不仅是天空,也映着一个王朝最后的倔强。来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3日拍摄</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2日完稿</p><p class="ql-block"> 拍摄、撰稿:我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