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烈士陵园:不朽的丰碑,永恒的纪念

邱若悟

<p class="ql-block"><b>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安葬地,位于东昌区靖宇路888号的靖宇山上。陵园始建于1954年7月,1958年2月23日举行杨靖宇将军的公祭安葬大会。</b></p><p class="ql-block"><b>作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免费对外开放,是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陵园内设有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通过691件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战斗历程。这里不仅是缅怀英雄的圣地,也是开展红色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b></p> <p class="ql-block"><b>松柏凝翠处,英魂永驻时--瞻仰杨靖宇烈士陵园有感。</b></p><p class="ql-block"><b>八月的通化,松柏苍翠如墨,阳光穿过枝叶在青石板上织出斑驳的光影。站在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台阶前,忽觉秋风裹挟着某种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历史的长河在此处凝成永恒的琥珀。</b></p><p class="ql-block"><b>陵园深处,将军铜像巍然屹立。戎装笔挺的身躯透着钢铁般的坚毅,目光如炬穿透时空,依然凝视着那片他用热血浇灌的土地。战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杨靖宇支队”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恍惚间似有金戈铁马之声从岁月深处传来。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哽咽:“将军孤身与日寇周旋五昼夜,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松柏依然挺拔,而听者早已泪湿衣襟。</b></p> <p class="ql-block"><b>人群中,白发老者颤抖着双手轻轻抚过花圈和展柜里的旧棉衣。补丁摞补丁的布料上,针脚歪斜却密实如战士的誓言。老人眼角的泪光映着铜像的光辉,让我想起纪念馆里那把磨得发亮的驳壳枪--枪管上的划痕,是否也刻着寒夜里的生死抉择?</b></p><p class="ql-block"><b>陵园角落,几个学生踮着脚尖看展板。稚嫩的脸庞上,眼睛亮得像星星。阳光穿过玻璃展柜,在将军的遗物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是历史对未来的温柔低语。</b></p><p class="ql-block"><b>暮色渐浓时,战旗在晚风中舒展如翼。这片土地不仅是英雄的长眠之所,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当孩子们在将军塑像前举起右手宣誓时,当战旗在阅兵式上掠过天安门时,当我们在和平年代触摸这段历史时,英雄的精神早已化作春泥,滋养着新时代的幼苗茁壮成长。</b></p> <p class="ql-block"><b>此时,夕阳为松柏镀上了金边。那些挺拔的枝干多像将军永不弯曲的脊梁,而层层叠叠进针叶,不正是千万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陵园渐远,但将军的目光似乎永远随着每个离去的人影,提醒着我们:英雄从未远去,只要还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b></p><p class="ql-block"><b>此刻,松柏的清香萦绕鼻尖,战旗的呼啸犹在耳畔。这方静谧的土地上,春天永远在绽放--在少年眼里的星光中,在红领巾飘扬的弧度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奔涌的温热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瞻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雪卧孤身势若吞,刀横绝地护家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腹藏棉絮惊倭胆,血染浑江铸国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浩气千秋昭日月,丹心一片耀乾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松针为笔书忠烈,星火燃灯照后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瞻仰杨靖宇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烽火连天路漫漫,将军浴血斗林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千秋永志期邦富,万死犹生报国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杀敌成仁扬正义,固疆守土奋征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断肠草裹忠魂烈,抗日旗擎铁骨寒。</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烈士陵园门前的46级台阶</b></p><p class="ql-block"><b>陵园门前的台阶总数为46级,分为两段,35级台阶象征杨靖宇牺牲的年龄35岁,11级台阶象征他在东北抗战的11年。</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铜像</b></p><p class="ql-block"><b>是陵园的核心标志物,高5.35米,铜像为立姿全身像,将军身穿大衣、头戴皮帽、脚蹬靰鞡,胸前挂望远镜,手扶枪匣,目光坚毅望向远方,再现其抗日救国的英姿。基座四面镶嵌黑色花岗岩,正面镌刻彭真委员长题写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九个鎏金大字。</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将军(1905-1940)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一户农民家庭。</b></p><p class="ql-block"><b>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等职,率领军民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血战。</b></p><p class="ql-block"><b>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b></p><p class="ql-block"><b>杨靖宇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蒙江县也于1946年更名为靖宇县以纪念他。</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烈士陵园护碑亭</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将军殉国地</b></p><p class="ql-block"><b>位于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靖宇路888号的杨靖宇烈士陵园。坐落于靖宇山的浑江东岸,主体建筑包括灵堂、墓室、和陈列室。陵园建于1954年,于1958年正式开放,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4s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烈士陵园灵堂</b></p><p class="ql-block"><b>灵堂内正中立有杨靖宇将军半身石膏塑像,基座镌刻其简历,后方横匾为朱德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鎏金大字。室内安放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抗联战友联名敬献的花圈,墓室保存将军遗体,整体庄严肃穆,展现其光辉一生。</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墓室</b></p><p class="ql-block"><b>墓室安放杨靖宇将军的遗首和遗骨,设计庄严肃穆,配有石膏浮雕装饰。墓室呈穹状,内壁雪白,装饰有苍松枝叶、雪花卷云和花朵的石膏浮雕。正中为水磨石棺座,上方覆盖黑绒的白丁香木棺内安放遗首遗骨。</b></p><p class="ql-block"><b>安葬时间是1958年2月23日,将军遗骨从靖宇县和哈尔滨迎回通化安葬,毛泽东等领导人曾送花圈。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b></p> <p class="ql-block"><b>陈列室第一部分:忧国忧民,追求真理</b></p><p class="ql-block"><b>杨靖宇将军平生业绩第一陈列室以“忧国忧民,追求她真理”为主题,通过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系统显示了杨靖宇从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到成长为东北抗联领袖的革命历程。</b></p><p class="ql-block"><b>他于1927年受党组织派遣赴东北工作,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展现了早期革命活动的轨迹。</b></p><p class="ql-block"><b>陈列室不仅是对个人生平的记录,更揭示了杨靖宇精神的核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艰苦斗争中坚守信仰。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仍被强调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b></p> <p class="ql-block"><b>陈列室第二部分:举旗暴动,震荡中原</b></p><p class="ql-block"><b>主要展示杨靖宇将军在领导豫南农民革命时期的活动。通过实物、照片和情景再现等形式,生动讲述了杨靖宇将军从青年时代到领导确山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的历程。包括1927年指挥农民起义军激战七昼夜攻占确山县城的壮举,这一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军向河南进军。</b></p><p class="ql-block"><b>一系列的内容生动诠释了杨靖宇将军“不忘初心,信仰坚定”的革命精神。</b></p> <p class="ql-block"><b>陈列室第三部分:秋收起义,转战豫南</b></p><p class="ql-block"><b>主要展示了将军在大革命时期领导确山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并转战豫南地区的革命历程。再现了杨靖宇将军从组织农民武装到建立豫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事迹。</b></p> <p class="ql-block"><b>陈列室第四部分:中央派遣,奔赴东北</b></p><p class="ql-block"><b>1929年,杨靖宇受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指派化名“张贯一”赴东北工作。他先在抚顺担任特支书记,后调任哈尔滨,任东北反日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区委书记,领导抗日地下斗争。</b></p><p class="ql-block"><b>陈列室展现了杨靖宇从河南赴东北后,如何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基础。</b></p> <p class="ql-block"><b>陈列室第五部分:武装抗日,创建抗联</b></p><p class="ql-block"><b>东北抗日联军由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地方武装、义勇军等多支抗日力量联合组成,形成统一战线。杨靖宇将军组织两次西征,打通与党中央及关内红军的联系,打破孤军苦战的局面。</b></p><p class="ql-block"><b>抗联采取伏击战、游击战的战术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杨靖宇提出“三大绝招”“四快”“四打四不打”战术思想,强调灵活机动、避免正面冲突、严守群众纪律优先原则。</b></p><p class="ql-block"><b>抗联牵制70万日伪军,支援全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b></p> <p class="ql-block"><b>陈列室第六部分:英勇牺牲,壮烈殉国</b></p><p class="ql-block"><b>主要介绍杨靖宇将军1940年2月23日殉国的经过及其精神遗产。</b></p><p class="ql-block"><b>1940年2月22日,杨靖宇在蒙江县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身中数弹后壮烈牺牲,时年35岁。日军剖开其遗体,发现胃中仅存草根、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b></p><p class="ql-block"><b>陈列室通过文物、照片和史料,展现其“宁死不降”的气节及“以身殉国”的悲壮。</b></p> <p class="ql-block"><b>展厅里的这个画面让人看了禁不住潸然泪下。</b></p><p class="ql-block"><b>杨靖宇将军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就是现在的靖宇县壮烈牺牲后,日寇残忍地割下了他的头颅游街示众,以此恐吓抗日力量,展现了日本鬼子的残暴。这一事件是日军侵华暴行的铁证,也凸显了杨靖宇将军作为抗日民族英雄的崇高气节。</b></p><p class="ql-block"><b>杨靖宇将军牺牲与四位叛徒有关,其中三位是他的部下和亲密战友,他们通过提供情报导致将军陷入绝境。叛徒程斌,原为第一师师长,率部投降,被日军命名为挺进队队长,使杨靖宇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张秀峰,杨靖宇警卫排长,15岁就被其收养教授军事技能,携带9960块大洋、机密文件投敌,导致杨靖宇行踪被暴露;……</b></p> <p class="ql-block"><b>杨靖宇支队战旗</b></p><p class="ql-block"><b>是承载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象征,其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由杨靖宇将军亲手缔造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这支部队在抗战期间纵横长白山区,与日伪军展开千余次战斗,成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1946年2月,为纪念杨靖宇将军将其改编为“杨靖宇支队”。</b></p><p class="ql-block"><b>202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杨靖宇支队”战旗作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之一,接受了检阅。</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青山有幸埋忠骨,松水长歌颂英雄--杨靖宇烈士陵园,一座用信仰铸就的精神丰碑。雪卧通化埋铁骨,陵园春色祭英豪。杨靖宇精神如长白松柏,岁岁长青。</b></p><p class="ql-block"><b>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杨靖宇烈士陵园,是东北抗联精神永不褪色的红色地标。松涛阵阵似在诉说英雄的史诗;石碑巍巍,刻写着不屈的民族脊梁。</b></p> <p class="ql-block"><b>这里安眠着一位用棉絮和草根战斗到底的将军,他的陵园不是终点,而是信仰的起点。白山之巅,忠魂不灭;浑江之畔,浩气长存。走进杨靖宇烈士陵园,便是走进一部血写得的抗战史诗。</b></p><p class="ql-block"><b>他用生命诠释了“头颅可断腹可剖”的铮铮誓言,而陵园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续写这誓言的分量。陵园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浸染着抗联的烽火;每一株草木,都生长着民族的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