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秋日绚丽】杭州菊艺展

畹馨

<p class="ql-block">畹馨(浙江)2116299</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的杭城,空气中浮动着清冽的甜香,不是桂子,是菊。我携着小米手机,像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在十号与十一号这两日,分别走进了拱宸桥历史文化街区与杭州植物园玉泉景区,观摩2025年第五届长三角菊花艺术节,用手机去捕捉那些被秋光与匠心共同雕琢的菊之魂魄。</p> <p class="ql-block">拱宸桥头,京杭大运河的水波不惊,千年流淌的沉默与两岸老街的粉墙黛瓦,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江南水墨长卷。而菊花,这秋的精灵,便被巧妙地“绣”在了这幅长卷的经纬之间。</p> <p class="ql-block">“运河花漾”的展点,菊们依着河畔的博物馆外墙,层层叠叠,仿佛是从古老的河道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斑斓涟漪。</p> <p class="ql-block">按下虚拟快门的瞬间,我听到的不仅是模拟的“咔嚓”声,更是历史与生命柔和的共振。这菊,不再是孤立的花,它是运河流动的诗歌里,一个最绚丽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移步至“中国邮政”主题场景,大运河线路图与绿色邮筒互补,它让那份关于等待与书信的记忆,借由菊花的生机,重新变得鲜活而可触摸。</p> <p class="ql-block">及至“纱厂遗址”,在一块巨大的背景石上,镶嵌着一卷卷金色的纱线,与环绕其周、姿态万千的菊花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对话。坚硬的工业遗存,因了这柔韧而蓬勃的生命,仿佛被注入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菊,在这里不再是仅供玩赏的案头清供,它成了穿越时间、抚平伤痕的温柔力量,是自然对工业文明遗迹的一次深情“再书写”。</p> <p class="ql-block">若说拱宸桥的菊是沉浸于历史的回眸,那么植物园里的菊,便是面向未来的畅想。“花满杭城路·数字绽芳华”的主题区,气势恢宏。那巨大的拱门、弧形的景墙与蜿蜒的曲线型楼梯,共同架构起一条“通向幸福的花路”。</p> <p class="ql-block">菊花的自然曲线与建筑的几何曲线彼此呼应,传统园艺的匠心与现代设计的理念在此完美交融。游人身着靓丽的衣衫,笑语盈盈地穿行于这条花路之上,我迅速抓拍下那些生动的背影与笑颜。他们是这“幸福花路”上最灵动的风景,是主题最好的诠释者。</p> <p class="ql-block">“葫芦童忆”场景,那份来自童年的、质朴的英雄梦想,竟被自然的材料还原得如此灵动传神。在葫芦娃身旁,伫立着一只由菊花与植物枝条“编织”而成的科技机器狗。它线条硬朗,姿态前倾,仿佛随时会启动、奔跑。</p> <p class="ql-block">童真与科技,自然的柔与工业的刚,在这秋阳菊影中达成了奇妙的共生与和解。</p> <p class="ql-block">菊花的“朴”与“柔”,并未削弱科技形象的魅力,反而赋予其一种可亲的、属于大地的温度。这或许正是未来我们应有的态度:科技的发展,并非要征服自然,而是如这菊艺作品所示,与绿色共生,与生态共荣。</p> <p class="ql-block">此外,“西湖山水”的缱绻,“丝路花雨”的悠远,“梦想小镇”的活力……无数个被菊花点亮的场景,都一一收入我的手机镜头。</p> <p class="ql-block">这两日的拍摄,于我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观光记录。当我举着手机,在取景框中反复构图、对焦、等待最佳光影时,我仿佛是在与每一朵菊、每一处景进行一场无声而深入的交谈。</p> <p class="ql-block">手机镜头,成了我感官的延伸,它让我摒弃了浮光掠影的观看,得以沉潜下来,去发现线条的韵律、色彩的层次、光线的情绪,以及场景背后设计者所要诉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拍下的,不仅是菊的千姿百态,更是历史在当下的回响,是未来在现在的萌芽,是科技与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菊,以其短暂而极致的绽放,教会我关于“当下”的珍贵;而手机摄影,则以其便捷与即时,帮助我封存了这些转瞬即逝的“此刻”。</p> <p class="ql-block">在镜头与菊花之间,我仿佛也走过了自己的一段“花路”,心田被熨帖,被点亮,变得如同这秋日晴空一般,澄澈而宽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