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冬的暖阳洒在淮安驸马巷的青石板路上,与朋友同行于这条承载历史记忆的老街,仿佛走进了百年风云的深处。金黄的银杏与常绿的冬青交相辉映,路边月季仍绽着笑意,梧桐树影婆娑,如老友般迎接着每一位访客。在这座静谧而庄重的城市里,我们踏访周恩来故居与邓颖超纪念园,重温一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踏入巷口那座古朴的牌坊,飞檐翘角在晴空中划出柔和的弧线,“驸马巷”三个大字静静悬于上方,像是从时光深处传来的一声轻唤。街边商铺林立,人影穿行,烟火气与历史感在此悄然交融。我们缓步前行,脚下的石板被阳光晒得微暖,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旧日的回响上。不远处,红匾黑瓦的游客中心静静伫立,门前几丛绿意轻摇,像是在提醒我们:这里不是普通的街巷,而是一段沉静而厚重的岁月入口。</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座灰砖黑瓦的院落出现在眼前,门楼上悬挂着“周恩来同志故居”的横幅,庄重却不张扬。门前绳索围栏内,两位游客正低头查看手机,阳光落在他们肩头,也洒在那几盆修剪整齐的盆景上。整座院落沐浴在湛蓝的天空下,安静得能听见风拂过屋檐的声音。那一刻,喧嚣远去,只剩下一种肃穆的亲切——仿佛伟人并未走远,只是暂离书房,去院中踱步片刻。</p> <p class="ql-block">跨过门槛,院中格局徐徐展开。读书房、主堂屋、嗣父母住房依次排列,每一间都像一页泛黄的手稿,记录着少年周恩来的成长印记。书房陈设简朴,一桌一椅,几册旧书,展板上写着他在灯下苦读的往事。主堂屋讲述着家族迁居淮安的渊源,而那间嗣父母的住房,则默默诉说着他被过继抚养的童年。站在这些房间前,我不由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那个伏案执笔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一间屋内,木质介绍牌详述着周启来(周恩来乳名“大鸾”)早年求学的经历。窗外光线斜照进来,落在屋内的老式桌椅和墙上字画上,营造出一种温润的旧日氛围。牌上提到他自幼习字作画,才华初显,而那份沉静专注的气质,似乎早已预示了未来的不凡。我凝视着那方小小的展牌,忽然觉得,伟人的起点,原来也藏在这样寻常的书桌与笔墨之间。</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木牌讲述着周恩来祖父周攀龙的生活旧事,背景墙上挂着几幅遒劲的书法。阳光落在那把空着的旧椅上,仿佛还留有老人昔日的身影。岁月无声,可这些物件却在低语:一个家族的品格,往往由几代人的坚守铸就。正是在这般家风熏陶下,少年周恩来才得以在清贫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清晰记录着他幼年由小叔母陈氏抚养的经历,文字简洁却深情。她教他识字、明理、修身,用柔韧的爱撑起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阳光正照在“周恩来故居”的标识上,光影斑驳,像是一段段被唤醒的记忆。我忽然明白,伟人并非生来就站在高处,而是从这样一间间老屋、一个个亲人手中,接过信念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动容的,是那间标注“出生房间”的屋子。木牌上写着: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此。十二载乡情,滋养了一代伟人。屋内陈设简单,却因这份历史的重量而显得格外庄重。墙上挂着他的肖像与旧照,笔墨真迹静悬于侧,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见那个凝神思索的少年,正从岁月深处向我们走来。</p> <p class="ql-block">故居一角,三幅书法作品挂于白墙之上,两侧绿植青翠,几件瓷器错落有致。笔力雄健的字迹与生机盎然的绿意相映成趣,既显文人风骨,又透生活气息。这不正是周恩来一生的写照?既有坚定的理想,也有对人间烟火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拱门,邓颖超纪念馆悄然呈现。红底白字的前言展板庄重陈述着她的一生,字里行间,是一位女性革命者坚韧而温暖的足迹。展厅以“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为题,致敬改革开放的春天,绿植环绕,气氛肃穆而充满希望。几位参观者驻足阅读,有人轻声交谈,有人静静拍照——历史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红色展墙上,“邓颖超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图片展”的字样熠熠生辉,前方几盆花卉开得正盛。照片中的她笑容温厚,目光坚定,无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基层走访,始终带着一种从容与亲和。看着这些画面,我忽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光芒,并非只来自宏大的叙事,更来自这样一位位以心换心、以行践言的先行者。</p> <p class="ql-block">此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初心的叩问。生于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们当铭记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繁荣。走出驸马巷时,夕阳正斜照在青石板上,拉长了我们的影子。风轻轻吹过,银杏叶飘落肩头,像是历史在低语,又像是未来在招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