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寻踪,解题有法—武冈市第二实验小学校本研修数学初建课

李依婷

<p class="ql-block">  11月12日,武冈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校本研修课堂里,刘琳老师带来了一堂《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初建课。这节课像一把精巧的“思维钥匙”,带着学生在“整理条件、分析关系”的过程中,解锁应用题的解题逻辑。</p> <p class="ql-block">  课始,刘老师以“小芳家种果树”的生活情境切入:3行桃树、8行杏树、4行梨树,不同果树每行棵数各异,要算“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p><p class="ql-block"> 面对繁杂条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卡壳”的瞬间,恰好叩响了这节课的核心:当信息零散、问题复杂时,“整理”不是“额外步骤”,而是“解题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引导学生用“列表法”按果树种类整理信息——像给零散的数字“搭架子”,筛出关键条件的过程,正是思维“去芜存菁”的训练。</p> <p class="ql-block">  从“条件”往“问题”走:“桃树行数×每行棵数=桃树总棵数”“梨树行数×每行棵数=梨树总棵数”,“桃树棵数+梨树棵数=总数”——像搭积木一样,把条件一层层垒向问题;</p><p class="ql-block">​ 从“问题”往“条件”倒推:“要算‘桃树和梨树总数’,得先知道‘桃树有多少棵’‘梨树有多少棵’,所以需要‘桃树的行数、每行棵数’‘梨树的行数、每行棵数’”——从目标往回找“需要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 她带着学生从“条件出发”推导、从“问题出发”倒推,双向打通数量关系;最后落脚到“列式解答”,还延伸出“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的变式题,让方法真正落地。</p> <p class="ql-block"> 巩固环节里,“年级班级人数”“衬衫价格”等新情境接连登场:</p><p class="ql-block">三年级3个班、每班45人,四年级2个班、每班48人……要算“一共多少人”“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p><p class="ql-block">​长袖衬衫2件共270元、短袖3件共180元,藏着价格比较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学着“先整理条件,再找数量关系式”,把课堂上学到的“策略”,变成了能自主用起来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下课前,刘老师问“今天学到了什么?”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卡片清晰串起了整节课的思路:从“列表整理条件”起步,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最后落在“检验反思”上,每个环节都像路标,把“解决问题”的步骤明明白白地立在了大家眼前。</p> <p class="ql-block">  课后的研讨里,老师们一致认可这节课的“实用价值”——不仅教“解题”,更教“想题”的方法:从杂乱信息里理出头绪,是数学思维的核心能力之一。一次初建课,是“策略”的传递,也是“思维”的播种。期待这颗“有序思考”的种子,能在学生心里慢慢扎根,长出更清晰的解题思路、更有条理的学习习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