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文我们讲到元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其中一个出生在安徽凤阳名叫朱重八的和尚应伙伴之邀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这就是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回,给四个儿子起名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和朱重八。从名字可以看出当时的朱家,确实是很普通很穷的一个人家。朱重八小时候就很聪明,记忆力也超群,他的父亲为此还送他去念书。无奈穷的没办法,仅读了几个月就辍学,后出家当了和尚,他出家的寺庙叫皇觉寺。(也许是后来当皇帝以后改的寺名)朱重八进了寺庙以后云游四方乞讨,接触了许多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25岁那年,郭子兴占了毫州,朱重八受汤和之邀加入了郭子兴队伍,因作战勇敢颇受赏识,被视为心腹,任亲兵九夫长,屡立战功。郭子县还把义女马氏(至交朋友托孤)嫁给朱重八。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情暴躁,忌才护短,又好听谗言,迟疑寡断,在别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疑朱元璋,对他加以斥骂。一次,郭子兴发怒,将朱元璋禁闭在空室,不许进食,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据史书记载为“乳糜”。之后马氏见此情形,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使得朱元璋脱离困境。</p><p class="ql-block"> 后朱元璋带了24个亲信,到回族,开辟新天地。郭子仪战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来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南下之时,马氏曾负责往来的文书,并做得井井有条,同时她还劝朱元璋不要扰民,更不要滥杀,深得朱元璋的赞赏。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后朱元璋又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做了国号大明,年号洪武。</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5000年最后一个由主体民族即汉族建立的政权。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秦汉,一直都是汉族占主体地位。后来西晋作死,导致五胡乱华。再到鲜卑族的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200多年,北方都由少数民族占据,隋唐大一统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和后周属于汉族,后晋后唐后汉都是沙陀族。后晋石敬瑭更是把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族。宋朝建立以后疆土很小,辽金西夏并立,接着蒙古族灭宋建元。</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1367年,他派徐达、常遇春等猛将迅速展开了北伐。<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成纪,救济斯民</span>”,一路北上,硬是把失去了455年的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给收了回来。从此,这里成了汉族人的土地,华夏文明扎了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贡献。也终于可实现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了。</p><p class="ql-block"> 出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东北,满族人的祖先们就生活在那里。明太祖收复了东北。1380年,明朝置五千户所,曰东宁、女直、南京、海洋、草河等,这是史籍中首次见到归附明朝的女真事迹。朱棣建设奴儿干都司管理库页岛等东北土地, 就是在他老爹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宋朝末,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跳崖。曾有言论说,“崖山以后无中国”,据说这最早是日本人说的。其实即使是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进入中原后也是尊重和启用汉文化的。汉朝的道德传统风俗习惯,还是沿承下来的。包括用人取士的科举制。日本人之所以这么说,可见其狼子野心。在明朝是蠢蠢欲动,我们知道有戚继光抗倭。 </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礼仪方面革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稽首、顿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礼;姓名方面严禁胡姓,甚至连汉族复姓都遭池鱼之殃 ;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洪武正韵》;婚姻方面禁止收继婚。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并建构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孙中山曾对朱元璋有如下评价:</p><p class="ql-block">①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p><p class="ql-block">②昔宋政不纲,辽元乘运,扰乱中夏,神人共愤。惟我太祖,奋起草野,攘除奸凶,光复旧物,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绝。盖中夏见制于边境小夷数矣,其驱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太祖之伟硕者也。 </p><p class="ql-block"> 500年后国民党国父孙中山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前8个字与朱元璋北伐口号仅差一个字。每到国庆的时候,天安门对面都会悬挂孙中山的图像。朱元璋也应该受到尊敬。</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一生的功绩有人认为可以媲美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和元世祖忽必烈,堪称洪武大帝。但朱元璋的过错也是不容忽视,诛杀功臣,大兴文字狱。特别是实行殉葬,更是惨无人道,无法原谅。(由于篇幅,这个将在下文写)。</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自然考虑定都的问题。朱元璋认为南京不适宜建都,只有长江之险,一旦被突破以后,就无险可据。况且南京在此虽为六朝古都,但是国运都不长。最早的时候,东吴孙权在此建吴国,建都50多年后,在西晋打来之时孙皓失败投降,正如刘刘禹锡所写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后东晋在此建都100出头,南朝宋齐梁陈合起来近160年。之后还有南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江河””也不足40年。(当然,朱元璋不可能知道的是,在他死后300年南明小政权弘光在此建都,自建都后就朝政腐败,孔尚仁的《桃花扇》可见一斑,虽有史可法,郑成功名将,也无济于事,仅存一年,就被清灭。后有太平天国13年。近代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让位给袁世凯,再1928年国民革命军从南方打到北方,继朱元璋之后又一次北伐成功,蒋介石让陈布雷写《祭告总理文》,告慰孙中山,张学良易帜,南京政府实现形式上统一。短短几年,日本入侵。南京政府迁都。南京成为伪政权所在地,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陈公博解散伪政权,时汪精卫已死,葬在南京,蒋介石命令炸坟烧骨扬灰。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实际上可算13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先去考察开封,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均定都开封,正式名称为“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北宋相沿。春秋时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名开封,取开拓封疆之意,战国时魏国在此建都,名大梁,简称梁;因城跨汴河,唐时称汴州;后世合称汴梁。开封的繁华,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可说“成也黄河,败也黄河”。开封位于黄河中游平原,处在隋代大运河的中枢地区,黄河、汴河、蔡河、五丈河均可行船,水陆交通甚为便利。特别是北宋,我们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来北宋当时的繁华。但此时的开封已经衰败。</p><p class="ql-block"> 原因之一为: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此后黄河在开封四周多次泛滥,造成河底高出城内地面,盐碱土发育,同时破坏了四周森林植被。环境的恶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加上金人进入开封后,大肆掠夺,城市遭到破坏,居民流离失所,</span>开封城市日益衰落。</p><p class="ql-block">(关于黄河后续: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p><p class="ql-block">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开封已不适宜建都,于是又派朱标去考察长安,长安是汉和隋唐的首都。可谁知朱标在考察过程中生病,第二年去世,对于朱标之死,朱元璋很是伤心,一时心灰意冷。迁都之事就此搁置。在定夺接班人上再三考虑,最后决定让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这就是建文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