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战国晚期,楚国有位叫做庄蹻的将领,曾经率领部队来到云南滇池附近,并且统治了这里。当他想回到楚国向楚王禀告的时候,发现回去的路被秦国入侵所阻断,于是庄蹻只能留在当地,改变服饰,遵照当地习俗,成为了一代滇王。这是最早的对于滇国的史书记载。</h3></br><h3>古滇国就在现在的云南昆明市滇池及周边地区。</h3></br><h3>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开通了一条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道路,因路宽仅五尺(约1.2米),故称“五尺道”。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直接统治。</h3></br><h3>到了汉代,因为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西南夷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h3></br><h3>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以兵临滇,滇王在汉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适时投降,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并且赐给他纯金打造的“滇王之印”,让他继续在这里统领百姓。</h3></br> <h3>云南盐津豆沙关,五尺道遗存(图片来自网络)</h3></br><h3>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滇王之印”,是史料记载与实物遗存的相互印证。</h3></br> <p class="ql-block">滇王之印(西汉)原件在国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滇国是青铜艺术的王国,而贮贝器就是古滇国青铜艺术的最高代表,贮贝器就是由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当时海贝是非常珍贵的货币,因此,盛装海贝的器皿也成了王公贵族显示自己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在云南省博物馆,可以看到各种形制的青铜贮贝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牛虎铜案 (战国)</p> <h3>一头壮硕的牛,四足伫立,构成了器物的主体,背部平坦的案板是用来盛放祭品的。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大牛肚子下面站着一头悠然自得的小牛,它既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又丰富了雕塑的层次感。而在大牛身后,一只猛虎紧紧咬住牛尾,形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捕猎”瞬间,近距离观察,会发现老虎的肌肉和毛发雕刻十分细致。整个器物将力量、平衡与生命主题完美的融合。</h3></br><h3>2. 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西汉)</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09v9ou" target="_blank">10-15 云南省博物馆</a></p> <h3>贮贝器的盖子中央是一位通体鎏金的骑士,他头戴兜鍪,身披铠甲,腰佩短剑,显得格外尊贵和威武。他周围环绕着四头健壮的牛,这表明他不仅是一位军事首领,更是拥有大量财富(牛是重要资产)的统治者。</h3></br><h3>贮贝器腰部两侧各雕铸了一只老虎,向上攀爬的状态,生动逼真。这两只老虎的功能是作为贮贝器的把手。这件贮贝器是西汉时期古滇国青铜失蜡浇筑法工艺的代表。</h3></br><h3>3. 战争场面贮贝器盖 (西汉)</h3></br> <h3> 这件贮贝器的器盖上(器身未找到),是一场惨烈战争的全景记录。有的战士正在冲锋,有的在激烈格斗,有的正被斩首,还有的已成为俘虏。位于中央、骑马戴盔身披铠甲的鎏金主将形象尤为突出。可能是描述古滇国和“昆明人”的战争。这件文物为我们研究古滇国的军事装备、战术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h3></br><h3>4. 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西汉)</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1NzUwMTkzNQ==&mid=2247486354&idx=1&sn=310788d72203eadb777d32dd55be4d11&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杀人祭柱铜贮贝器</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种不同动物铜戈(西汉)</p> <p class="ql-block">二鹿铜斧 二鸟践🐍铜斧(西汉)</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现今云南、贵州西部及四川西南部地区被称为南中。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后来孟获所在的南中归入蜀国。</p><p class="ql-block">晋朝建立之后,大量中原移民涌入云南,与当地百姓融合,形成一些南中豪族大姓。</p><p class="ql-block">其中爨氏家族从东晋到唐朝期间,统治云南约四百年之久,这一时期也是云南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p><p class="ql-block">至唐朝天宝年间,在唐朝支持下,大理地区六诏中南边的部族蒙舍诏,灭爨,统一其他部落,建立南诏国。南诏又在吐蕃与唐之间摇摆不定,内部政变导致灭亡。到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公元1253年,蒙古灭大理国。</p><p class="ql-block">南诏和大理国统治期间,崇信佛教,因此遗存下来很多佛教相关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珍品(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5. 大理国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宋代)</p> <p class="ql-block">大理佛国的至尊瑰宝,独一无二的“云南福”观音。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p><p class="ql-block"> 这尊观音像是云南佛教艺术的最高代表。纤细挺拔的身姿、高耸的发髻(髻中藏有一尊化佛)、稚气清秀的面容。它由纯金铸造,被称为“阿嵯耶观音”,是仅存在于云南地区的独特信仰。身后精美的银质镂雕背光,饰有火焰纹和护法大鹏金翅鸟,彰显其至高无上的皇家等级。</p> <p class="ql-block">6.大理国 铜鎏金五股金刚杵(宋)</p> <h3>金刚杵是佛教中的法器,属于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的器物,外形来源于古印度的兵器,后演化成“摧灭烦恼”的佛教象征。文物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三塔。</h3></br><h3>7.银鎏金镶金金翅鸟(宋代大理国时期)<br></br></h3></br> <p class="ql-block">金翅鸟,梵语叫“迦楼罗”,是佛教经典里的一种神鸟。传说它威力无穷,以龙为食,是佛教的护法神。在大理国的传说中,金翅鸟是保护他们免受洪水侵害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出土于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中千寻塔的塔顶。材质为银,通体鎏金。使用了鎏金、捶擛、焊接、拼接、镶嵌等多种工艺,水晶珠巧妙地装饰在鸟的头顶、双翅和尾部,让整个器物在金光灿灿中又多了一份晶莹剔透的奢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古代地方政权大理国崇信佛教,这件银鎏金金翅鸟是大理国佛教信仰和艺术水平的完美体现。它将神话形象、宗教信仰和顶级工艺融合在了一起。是一千多年前云南地区高超的工艺水平、深厚的佛教文化和人们美好寄托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元朝开始,云南被完全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云南”这个名字也是从元朝开始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8.金镶红蓝宝石冠 (明)</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沐氏家族墓地,这是明代镇守云南的黔宁王沐英及其后代的墓葬群。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云南平定后留下来,及子孙后代在云南近两百年镇守云南。在木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其中这件金冠无疑是最奢华的。金冠使用了镶嵌、焊接、镂空等多种工艺技法,外观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上面镶嵌了红蓝绿紫等各色珠宝20多颗,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9.银缧丝松鹤纹盖罐 明?</p> <p class="ql-block">这件罐子是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材料,造型别致。外形似瓷器的“将军罐”,造型端庄线条流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花丝工艺,罐身由银花丝编织而成,内套银质罐心。罐身的浮雕纹饰为苍劲青松与飞翔仙鹤,寓意福寿安康,这些浮雕纹饰也是用银花丝编织成形后,再焊接在罐身上。盖钮为桃形,鲜活生动,盖面是银花丝制成的缠枝桃花,工艺精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盖罐融合了填丝、垒丝、穿丝、织编、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精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羊角纽铜编钟(春秋)</p> <p class="ql-block">铜棺 (战国)</p> 双耳陶罐 战国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SKc56S24SoLsbQc4niFE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