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就在今天,一个震撼全球投资界的消息传来,95岁的巴菲特正式谢幕。这位执掌伯克希尔60载的奥马哈先知,不仅宣布停止撰写被誉为投资圣经的年度致股东信,更将卸下主持股东大会的重任,把舞台彻底交给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为什么市面上讲投资的书堆积成山,模仿巴菲特的人一抓一大把,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股神还是只有他一个。明明他的投资逻辑说出来一点也不玄乎,买好公司长期持有,可为啥投资者照着做却很难赚到钱?是他运气太好,踩中了时代风口,还是藏着没有说透的赚钱秘诀?今天牛牛就来做一期揭秘视频,对股神巴菲特的成长和投资逻辑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一、巴菲特的童年很多人以为,巴菲特只是个会坐在办公室里看财报的数字机器,根本不懂得企业的运营,其实这是对巴菲特最大的误解,真正的巴菲特。从小就是个天生的创业者,而且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班级里的首富。1930年,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奥马哈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那一年正是美国大萧条最黑暗的时刻,失业率飙升至25%,也就是说,你周围每四个人就有一个失业街头,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领取救济粮,随处可见银行倒闭,股价崩塌,工厂停工。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一位刚起步的股票经纪人,正顶着股市骗子的骂名艰难营生,母亲莉拉则是典型的家庭主妇。巴菲特的家境绝对称不上富裕,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从小就意识到了一件事,金钱不止是纸币,而是生存的能力。6岁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还在追着父母要玩具,而巴菲特就已经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他花25美分从祖父那进货6瓶可口可乐,去游乐园以一瓶5美分的价格售卖,每次赚取5美分。初次尝试成功后,他开始拓展业务。范围、卖泡泡糖和送报纸。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能送出更多份的报纸,他甚至自己画地图,反复优化送报的最佳路线。但巴菲特真正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很早就明白,体力劳动永远无法实现财务自由,靠自己骑车送报,再勤快也只有一双腿,靠自己卖零食,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于是,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商业升级,从亲力亲为到学会借力,他买下了一个二手弹珠机,放在理发店里,供等待理发的顾客消磨时间,并且与店主进行分成。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从1台到5台到更多台,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税后收入的滋味。之后,他用所有的积蓄买下了一块农地,出租给农民,并且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滚雪球的意识也初具雏形。一切与赚钱有关的事情,巴菲特都感兴趣,当然也包括股票。他从小就喜欢在父亲的办公室里翻阅着各种投资相关的书籍。研究K线走势,巴菲特的父亲承诺在每个孩子10岁时带他们去一次远途旅行。当轮到巴菲特时,他没有选择去游乐园或者度假村,而是毫不犹豫的提出要去看看华尔街和证券交易所。这次纽约之行对巴菲特的人生影响深远,他不仅让巴菲特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真正的证券市场,还在他心中种下了追求财富和成功的种子,为他日后成为投资大师奠定了基础。11岁时,他终于决定和姐姐合资买下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城市服务优先股,每股38美元,但那个时候的巴菲特还只是人,并没有进化成现在的神,买入就被套,一套就半年,股价一路下跌到最低27美元。巴菲特每天都被姐姐催着还钱,经过漫长的等待,股价终于上涨到了40美元。当时他和绝大部分散户的心态一样,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回本,所以第一时间果断卖出,随后笑嘻嘻的到处炫耀着自己的盈利。结果几周之后,股价涨到了200美元,那是市场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1947年,巴菲特高中毕业,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对教授们的空头理论并不满意,认为缺乏实践价值,两年后便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在那里,他仅用一年的时间就修完了所有的学分,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此时他的储蓄已达到了1万美元,差不多是现在100万人民币的购买力。大学毕业后,巴菲特决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他的首选是哈佛大学的商学院。他带着自己的成绩单和推荐信去参加哈佛商学院的研究生入学面试。然而,他最终因为年纪太小等原因被哈佛拒绝。被拒之后,命运的齿轮则开始转动,巴菲特在选择其他院校时,意外看到了个熟悉的名字,本杰明格雷厄姆,他此前读过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深受其价值投资理念的影响,巴菲特非常震惊格雷厄。竟然还活着,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申请。尽管申请时间已过,但他投递的信件、履历和真诚打动了招生办公室的多德先生,最终被成功录取。1950年,20岁的巴菲特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成为格雷厄姆和多德投资课程班上的一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表现非常出色,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能引述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中的任何例子和结论。课堂上,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积极参与与格雷厄姆的讨论,课程常常变成了他和格雷厄姆的二人转。1951年,21岁的巴菲特以最高A加的成绩,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巴菲特渴望能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但遭到了拒绝,因为格雷厄姆希望把更多的机会留给犹太人,巴菲特没有放弃,连续3年给格雷厄姆写信,表示自己可以免费为其工作,并持续给导师分享关于股票的个人看法。最终,他的。诚意打动了格雷厄姆,1954年8月1号,巴菲特收到了格雷厄姆的邀请,前往纽约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在那里,他开始系统的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应用于实践,为自己未来的投资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投资之路的正式开启,巴菲特跟格雷厄姆学习和践行的是捡烟地投资法,名字很形象,理解起来并不难,就像在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烟,屁股拿起来还能再抽上两口,主打的就是占便宜。在投资中,这意味着寻找那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看起来不大起眼,经营状况也一般,甚至所处的行业也不怎么景气。但他们的资产是有价值的,甚至部分股票的市值比账面上的现金还要低,投资者以很低的价格买入这类公司的股票,然后等待市场对该公司的看法发生改变,或者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有所改善,使得股价上涨到与资产价值相匹配的水平。这。时,投资者在卖出股票就能够轻松获利。即使公司的情况没有好转,最后进行清算,由于买入价格极低,安全垫极高,也很难亏钱。例如,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每股价值是10元,但因为各种原因,股价只能卖5元。投资者买入之后,不管是等待股价慢慢涨回到10元,还是公司最后清算按照净资产来分配资产,投资者都有极大的机会获利,这就是检验地投资法。巴菲特早期严格执行这样的方法,在股市上赚到了第一桶金。1956年,格雷厄姆宣布退休,投资公司解散,巴菲特带着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投资真金和14万美元的盈利,重返奥马哈,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合伙公司巴菲特合伙基金。起初,巴菲特仍然深受导师检烟帝理论的影响,专注于寻找那些股价远低于内在价值的公司。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巴菲特开始意识到检烟帝理论的局限性,毕竟股市很难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到。一招鲜吃变天,1962年,巴菲特以净流动资产7折的价格购入了登普斯特农机公司,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浪潮席卷全美,导致仓库中堆满了卖不出去的产品,最终只能以巨亏收场。巴菲特不信邪,同年继续买入当时还以纺织为主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并在1965年正式控股该公司。当时,伯克希尔的股价显著低于净资产价值,完全符合格雷厄姆以40美分买1美元资产的原则。然而,全球纺织行业逐渐衰退,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面临困境,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下,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巴菲特的如意算盘又翻车了。这些经历让巴菲特开始意识到检验地逻辑的局限性,单纯寻找价格低廉的公司,而不考虑其内在的品质和发展前景,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甚至可能面临本金的损失,但至此他也仅仅是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还没。没有根本性投资逻辑的转变,毕竟检烟地投资法就像一台高效的印钞机,让35岁的巴菲特已坐拥了680万美元的财富,要全盘否定帮自己赚的盆满钵满的方法,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彻底戳破了巴菲特靠价值投资60岁之后才富有的传言,35岁坐拥680万美元,哪怕放到现在,也是一名妥妥的高富帅。三,巴菲特的蜕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股市经历了一轮牛市,市场整体估值大幅攀升,符合格雷厄姆烟蒂股标准的股票越来越稀缺,同时巴菲特管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小市值的烟蒂股已经无法容纳大量资金。这些外部因素才开始真正倒逼巴菲特开始寻找新的投资策略,几年之后,芒格加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彻底帮助巴菲特完成了投资理念的蜕变,芒格认为,宁可用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也别用便宜的价格买烂公司。他向。巴菲特推荐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喜事糖果,希望巴菲特进行收购。当时喜事糖果的要价高达3000万美元,而其账面有形资产仅仅为800万美元,按照检验地理论,这样的价格无疑是天价。但芒格认为,喜事糖果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厂房和设备这些有形资产,而在于其品牌价值、客户忠诚度等无形资产。巴菲特听从了芒格的建议,最终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事糖果,至今已经给巴菲特带来了数百倍的投资回报和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事后,巴菲特对芒格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因为查理,我变得更好了,这个人,他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了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收购喜事糖果的成功是巴菲特投资理念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像一道光,彻底照亮了巴菲特投资之路,让他告别了捡烟地的旧时代,从此坚定的朝着你合理。价格拥抱优质企业的方向前行,而支撑他这一路开挂的底气,正是伯克希尔从纺织转型逐渐搭建起保险加投资的新资金生态,也意外打开了浮存金这一宝藏。这些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未支付赔款前的闲置资金,对巴菲特而言堪称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长期弹药。而且随着保险业务的扩张,这笔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到后来更是成为了他抄底优质资产长期持仓的核心资金支撑。除此之外,旗下控股企业的持续盈利,重仓股的稳定股息,又形成了投资盈利再投资的复利循环,让他的资金粮草始终充沛。而后面的事情大家就很熟悉了,巴菲特始终秉持着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核心信条,在历次市场恐慌与股灾中,普通人忙着抛售避险时,他却冷静出手,持续买入那些被低估的优质资产。从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拥有强大品牌护城河的吉列,到具备长期竞争。竞争优势的美国运通、能源巨头雪佛龙,再到科技领域的苹果公司。他不再执着于检验地势的短期套利,转而聚焦企业的长期价值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坚定持有、复利积累,将一笔笔精准的投资串联成线,最终筑起了横跨消费、金融、科技、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庞大投资帝国,成就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财富传奇。四、巴菲特理论在A股有效吗?很多人学习巴菲特,长期来看不仅没有赚钱,还亏了不少钱。最后总结一句,价值投资在A股没用,但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像段永平,但斌,张坤这类优秀的基金经理对巴菲特理念深信不疑的践行,不论在美股还是A股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因为个人认为大部分人都在机械学习巴菲特,他们更关注的是巴菲特做了什么,但优秀的践行者们都更加关注巴菲特没做什么。邓永平曾经一段话精准的点透了核心巴菲特的。成功不仅在于他选对了可口可乐、苹果这些优质资产,更在于他一辈子坚决不碰能力圈之外的标的,不做短期投机,不忽略安全边际,不使用杠杆,这些不做的事构筑了他的风险护城河。而普通人只学了做什么的表象,却丢掉了不做什么的底线,自然难以复制他的成功,但兵也说过类似的话。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75岁的时候拥有了450亿美元的财富,而在于他年轻的时候就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然后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所以价值投资的核心从来不是在哪个市场赚钱,而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和原则赚钱。巴菲特的理念能够跨越美股和A股的边界,在段永平、但斌、张坤等人的手中奏效,本质是他们抓住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核心,为的是深耕优质资产,相信长期的力量,不为的是拒绝认知以外的诱惑,守住风险的底线。那些机械模仿却长期亏损的人是错把长期持有当。当成亏损硬扛的借口,把价值投资当成了跟风,盲目抄作业,却忘了巴菲特财富神话从来不是靠做对了多少事,而是靠少做错了多少事。A股从不是价值投资的例外,只是作为新兴市场,它的波动更大,更考验投资者的定力和清醒。当市场充斥着短期炒作的噪音,当热点轮动诱或者频繁换手,唯有守住,不懂不投、不贪快钱,不碰杠杆的底线,才能让时间复利发挥作用。投资最终凭的从来不是运气和技巧,而是认知和坚守。</p> <p class="ql-block">95岁巴菲特谢幕!为何“买好公司长期持有”人人会说,却只有他成股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童年创业:从卖可乐到买农地,股神的“赚钱基因”早觉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巴菲特并非天生“数字机器”,6岁靠倒卖可口可乐赚第一桶金,10岁拒绝游乐园、直奔华尔街见证券市场,11岁买股因“回本就卖”错失暴涨——童年的创业尝试与投资教训,早已埋下他对“金钱即生存能力”的认知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早期投资:从“捡烟蒂”赚第一桶金,到两次翻车暴露方法局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巴菲特早年践行格雷厄姆“捡烟蒂投资法”,专买股价低于净资产的“便宜股”,35岁就坐拥680万美元;但投资登普斯特农机、控股伯克希尔纺织业务接连亏损,让他意识到:只看价格不看公司品质,难获长期收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理念蜕变:芒格带他“告别烟蒂”,保险+投资模式筑财富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美股牛市让“烟蒂股”稀缺,芒格的加入彻底改变巴菲特:以2500万美元收购喜事糖果(账面仅800万),靠品牌等无形资产获数百倍回报。此后,伯克希尔“保险+投资”模式成型,保险浮存金成为他长期抄底的“低成本弹药”,开启重仓优质资产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A股迷思:学巴菲特为何总亏?关键在“不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多数人机械模仿“长期持有”,却忽略巴菲特的“风险底线”:不碰能力圈外标的、不短期投机、不借杠杆。段永平、张坤等成功者的核心,正是守住“不为”的底线;A股并非价值投资例外,波动越大,越考验“不懂不投、不贪快钱”的定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