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铸华夏:青铜铭文里的文明回响

神舟九号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8日,暑气渐消的太原迎来一场温润的秋雨,我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山西博物院。“礼乐华夏”展厅的入口处,四件文物静静伫立,分别昭示着“礼乐华夏”四字内涵——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盆以花瓣纹诠释“华”的本源,古朴的青铜礼器承载“礼”的庄重,编钟残片暗合“乐”的韵律,而一件龙山文化玉琮则见证“夏”的根基。雨声渐歇,展厅内的灯光次第亮起,400余件跨越千年的文物苏醒过来,铺展开一幅礼乐文明从萌芽到成熟的壮阔画卷。</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晋侯鸟尊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这尊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以凤鸟回眸的姿态定格了西周礼乐的巅峰。凤鸟背上相依的小鸟既是盖钮又藏母子深情,尾部卷曲的象鼻与双腿形成稳固支撑,翅膀化作大象的耳朵,构思精妙绝伦。盖内与腹底的“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九字铭文,清晰昭示其作为晋侯祭祀祖先的礼器身份,青铜表面的细腻纹饰在灯光下流转,仿佛能看见当年祭祀大典的庄严盛况。讲解员说,这件文物出自翼城、曲沃交界处的晋侯墓地,正是它的发现,印证了早期晋国的核心疆域所在。</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编钟展区,晋侯稣钟的残片引人驻足。山西博物院藏的两枚小钟上,“年无疆,子子孙孙”与“永宝兹钟”的铭文古朴遒劲,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14枚钟体铭文合璧,构成355字的完整篇章,详细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军讨伐东夷、屡获封赏的史实——这段未见于史籍的记载,为研究西周军事与礼制提供了珍贵实证。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套分铸而成的编钟测音和谐,触摸互动屏上的虚拟键盘,跨越三千年的古朴乐声缓缓流淌,再现了“钟鸣鼎食”的礼乐盛景。一旁的楚公逆钟同样不凡,8件编钟的隧部饰有龙、凤、虎纹纠结图案,铭文记述楚公逆为祭祀祖先出征获铜铸钟的往事,将楚晋交往史提早至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在“礼通四方”单元,晋公盘的巧夺天工让参观者纷纷驻足。这尊晋文公时期的陪嫁礼器,内壁183字铭文诉说着晋国盛世气象,盘体之上,双龙中央立有立体水鸟,外圈环绕着可360度转动的圆雕青蛙、游鱼与乌龟,鸟嘴能启闭、龟头可伸缩,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美好寓意完美融合。讲解员介绍,这件文物曾遭劫掠,2019年才被警方成功追回,如今青铜表面的斑驳锈迹,既有岁月的印记,也藏着失而复得的沧桑。与晋公盘相邻的赵卿镬鼎体量庞大,作为春秋晚期的祭祀重器,其雄浑的器形与蟠螭纹饰,印证了“礼崩乐坏”时代卿大夫阶层的崛起,与一组鼎簋组合共同展现了“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的等级规范。</p> <p class="ql-block">“立身以礼”单元则呈现了礼乐制度对日常生活的渗透。重环纹双猴纽盖匜鼎造型精巧,山字纹镜光洁依旧,而刖人守囿车更是将古人的巧思发挥到极致——车身上15处可转动的机关,生动再现了“不学礼,无以立”的社会风尚。在互动体验区,年轻的文博工作者正在演示青铜铭文拓印技艺,以阴刻字模翻制阳文字范的古老工艺,让“天鼋”“子匿”等铭文在宣纸上慢慢浮现。一旁的数字屏幕上,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齿轮形器与早期铜铃循环展示,它们作为青铜文明的先声,奏响了华夏礼乐的第一缕清音。</p> <p class="ql-block">漫步展厅深处,来自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倒钩铜矛、鄂尔多斯式兽首刀,与鲁侯鬲鼎、吴王夫差鼎等文物并列陈列,见证着礼乐文明在民族交融中的传播与演变。从周公“制礼作乐”确立制度根基,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后的革新重生,再到秦汉时期礼乐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礼乐文明“规范人伦、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正如展厅结语所言:“青铜礼器虽已淡出历史,但礼乐制度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与行为。”</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时,夕阳穿过云层洒在博物馆的飞檐上,青铜文物的光泽与晚霞交相辉映。2025年的这个秋日,我在“礼乐华夏”展厅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晋侯鸟尊的精巧、晋侯稣钟的铭文、晋公盘的灵动,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礼乐精神的物质载体。它们以青铜为媒,跨越千年时光,向世人诉说着华夏文明“以礼立身、以乐和邦”的永恒追求,让礼乐之魂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不朽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