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定调:“数据”是新投资赛道

杨安悦

<p class="ql-block">1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有关情况。国家数据局数经司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p> <p class="ql-block">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负责同志表示,数据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投资新空间,国家数据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发挥数据赋能作用,着力加强政策和制度供给,通过场景开放、数据融合、模式创新等措施,更好引导和服务民间投资参与“智改数转网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是推动场景开放</b>。聚焦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堵点难点、人民群众关切重要事项,围绕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医疗健康、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第三方服务商建设数字综合赋能平台,基于供需对接、产能协作等场景需求,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环节数据汇聚、融合应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和开放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是强化基础支撑。</b>聚焦解决数据跨区域跨主体可信流通等难点堵点,开展城市、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推进数据互联互通互操作,为数据融合应用提供安全可信环境,着力打通数据流通应用梗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是拓展投资空间。</b>积极发展数据产业,支持数据标注基地建设,组织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试点,开辟新的投资空间,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数据领域投入力度。基于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驱动,进一步赋能企业智能化决策、定制化设计、柔性化生产、低库存高效流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培育出更多数智化转型新赛道。</p> <p class="ql-block">这场发布会的内容挺有意思,其实它透露出一个信号——国家数据局在推动“数据赋能产业转型”这件事上,已经不只是讲理念,而是开始进入“投向哪、怎么干、谁参与”的落地阶段。</p><p class="ql-block">对信息化企业、产业园区、数据服务商来说,都是新一轮政策机会的前奏。可以从三个方向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场景开放成了带路灯</b></p><p class="ql-block">过去数据赋能更多停留在“提效率”“促协同”的层面,现在要解决的,是企业到底在哪个场景能用起来。</p><p class="ql-block">发布会提到五个重点领域——工业、交通、能源、医疗、农业。</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五个领域有个共同特征:数据量大但割裂严重,想让社会资本进来投,必须先把场景打开,让“数据流”变成“投资流”。</p><p class="ql-block">比如,工业场景里,企业上不了云、设备不互联,就谈不上智能化协同;政府现在希望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建“综合赋能平台”,先织好一张“能看得见的数字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往“可信互通”走</b></p><p class="ql-block">这点其实是政策的深层逻辑。要让数据跨区域、跨企业流动,首先得让各地的数据基础设施“说得上话”。</p><p class="ql-block">过去各自一套标准、一堆接口壁垒,现在国家数据局在推“数据互联互操作”的试点,就是在打通管道、对齐规则。</p><p class="ql-block">这背后其实是新一代“数据高速公路”的雏形,未来产业链协作、金融服务、供应链风控都得跑在这上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投资逻辑在变</b></p><p class="ql-block">这次提到“数据标注基地”“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试点”,看似是基础工作,但其实是铺投资的底。</p><p class="ql-block">因为数据产业不再只是卖系统、卖软件,而是要在“数据加工、数据资产化、数据服务”这些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p><p class="ql-block">国家数据局提的“合同数据服务新模式”很关键——这意味着数据治理公司、软件商可以不靠项目费,而是靠“共创收益”模式参与转型,比如你帮企业做智能工厂升级,拿部分节省成本或新增收益作为回报,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共创”模式,未来可能成为民间资本进入数据产业的重要机制。</p><p class="ql-block">如果把这些串起来,其实就是国家在用数据技术带动一次“投资结构重塑”。</p><p class="ql-block">不是再去投钢筋水泥,而是投到“算力、算法、数据流通”这些看不见的基础设施上。</p> <p class="ql-block">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围绕推动《若干措施》落实,立足数字经济领域有效投资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进一步激发企业转型内生动力,拓展新的投资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是做好存量</b>,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大工程,同步构建转型的技术生态与商业生态,完善数据基础设施的关键性协议标准,逐步实现数据跨域控制、数据流通可管可控可计量,强化综合性数字赋能平台建设,形成技术可得、成本可接受、商业模式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生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是拓展增量</b>,目前,不少地方正在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加大城市智能中枢、智慧感知体系、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等方面建设力度,国家数据局将加强指导,完善政策,扩大有效投资空间,同时促进形成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产品和装备的应用生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是创新模式</b>,数据治理、软件系统部署等数字化转型建设具有轻资产等特性,国家数据局将研究针对性措施予以管理和引导;同时推动数字化转型服务进成本、进造价、进采购。对于转型方有数据但资金不足,技术方对行业情况理解不深等问题,探索合同数据服务新模式,按合同约定分享数字化转型收益,通过共同找应用路径、有收益后再协议分成,变转型服务为价值共创,培育一批专业化从事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