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开元寺

木樨

<p class="ql-block">图文:木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20845</p><p class="ql-block">音乐:《大悲咒》</p> <p class="ql-block">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但有些重逢,需要迷路作为前奏。牌坊街不是一条街,它是一个竖立起来的史书。二十三座石牌坊,是二十三枚时间的书签,标记着从唐宋到明清的潮州。我本为开元寺而来,却在此陷入迷津。当我终于循着地图走到开元寺时,朱红木门已合,只余一对石狮在暮色中默然守望。</p> <p class="ql-block">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潮州奉诏兴建开元寺,为国内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寺内殿宇庄严,规模宏大,文物众多,素有“粤东第一古刹”与“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它静静矗立在城市一隅,仿佛时光在此停驻。穿行于殿宇之间,红墙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岭南佛教建筑的典雅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  第二日再往,心境已然不同。开元寺的山门巍然,匾额上“开元寺”三字,是唐风的雍容大度。踏入的刹那,时间完成了折叠——门外是电动车的喧嚣,门内是千年的寂静。石板铺地,古木参天。主殿前香炉袅袅,信众虔诚礼佛,而我则驻足凝望那块写着“度一切苦厄”的金匾——出自《心经》的箴言,在此显得格外深邃。两侧对联“三千年世界,百圣门庭”更添禅意,令人顿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镇国禅殿内,香火缭绕成云。我仰视那些穿越了十个世纪的梁架结构,它们以榫卯的智慧,将整片大唐的天空托举至今。殿脊的琉璃瓦在晨光中泛着宝蓝色的幽光,那是时光凝固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我的,是殿前廊下那面斑驳的石经幢。青石表面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依稀可辨的梵文咒语,却依然散发着密教的神秘力量。我伸手轻触,冰凉粗粝的质感从指尖传来——这是真正的“此刻”,我站在2025年的阳光里;这也是真正的“过去”,我的指尖与唐代的石头相遇。就在这触碰的瞬间,理解了何为“永恒”。永恒不是时间的无限延长,而是每一个“当下”都与所有时间的深度连接。</p> <p class="ql-block">  在寺内漫步,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什么。那株宋朝种植的菩提树,枝叶婆娑。阳光透过叶隙,在地上洒下流动的光斑。佛陀曾在菩提树下觉悟,而此刻树下的我,思索的却是更为现实的命题:在这个被算法和效率统治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安放那颗焦灼不安的心?</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佛祖低眉含笑,那份慈悲穿越时空,依然精准地抚慰着每一个仰视他的灵魂。我虽非佛教徒,却在那份寂静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包容——它不要求你信仰什么,只邀请你成为自己。</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潮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儒佛之交——韩愈与大颠禅师。以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的韩愈,最终与高僧大颠成了挚友。从激烈反佛到“留衣致敬”,韩愈对抗的不是佛法,而是彼时佛教的世俗化流弊;他尊重的,是大颠禅师所代表的精神高度与人格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地藏阁内,四根雄浑石柱默然矗立,它们不仅是全寺最为宏大的石柱,更是穿越时空的宋代以前遗珍。其雕刻技法古朴雄健,形态拙朴,虽无言,却承载着古寺最为厚重的历史基石。</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内收藏着一套清乾隆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镇寺之宝。《大藏经》有7240卷,装了8大橱柜。内有汉、番、梵对照本,当年只印100部,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不多,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穿过圆形拱门,一条石径引向深处。红墙夹道,绿植点缀,灯笼高悬,仿佛步入另一重清净世界。观音阁前,我轻抚栏杆,看阳光洒在金色牌匾“观音阁”上,心中泛起一丝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内主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高逾两米,法相庄严。其两侧十八罗汉像姿态各异,工艺精湛。整座殿堂氛围慈悲肃穆,是信众虔心朝拜、静虑修心的清净道场。可惜在修缮,未能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是潮州开元寺内一件非常特殊的文物。它没有记载建寺历史或供奉佛像,而是为一套特定的佛教仪式“水火道”立碑,旨在阐明该仪式的经典依据、修行阶位、核心教义(成佛五因)以及功德回向的愿望。这对于研究开元寺历史上具体的宗教实践和宗派特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吕祖”是道教信仰中极具影响力的神仙吕洞宾,号纯阳子,被尊为“吕祖”、“纯阳祖师”。他是“八仙”之一,在民间以剑术、医道和扶危济困闻名,深受敬奉。石碑上“吕祖道帝”明确指出了此碑的性质。“道帝”是对道教尊神的极高敬称。这表明潮州开元寺内设有吕祖的神位或祭坛,体现了潮汕地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独特民间信仰文化。在佛教寺院中出现道教神仙的供奉场所,是当地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千年,见证过无数像我一样的过客:唐宋的士子、明清的商贾、近代的侨胞、今日的游人……他们带着各自的困惑而来,寻求片刻的安宁。寺庙就像一位永恒的倾听者,从不给出标准答案,却让每一个问题,在古老的殿宇间找到回响。</p> <p class="ql-block">  这口古井是清代道光癸巳年(公元1833年)重修的文物。其主体由多层圆形石块垒砌而成,井口覆有带网格的石盖,斑驳的井身与青苔尽显沧桑。它坐落于红墙与传统窗棂前,整体构图稳重,色调古朴,是潮州开元寺内一处承载近两百年历史的生活遗迹见证。</p> <p class="ql-block">  寺内所悬元代大元板,形制古朴,青绿盎然,纹理独特,文字斑驳。其高悬于寺内梁架之间,与红漆灯笼相映,庄重肃穆。此板为珍贵历史遗存,承载元代佛教文化印记,是开元寺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与艺术研究意义。</p> <p class="ql-block">  沿着回廊前行,石碑嵌于斑驳红墙之中,字迹依稀可辨;钟楼高耸,铜钟静悬,似曾闻晨钟暮鼓响彻古城。远处塔影婆娑,屋脊龙纹盘绕,莲花雕饰熠熠生辉,尽显盛唐遗风。</p> <p class="ql-block">  此座宋铸大铜钟重达三千斤,钟体高逾一人,历千年风雨而铭文可辨,叩击之音清越宏亮,回荡殿宇,足见彼时冶炼工艺之精良,为古刹平添一份厚重的历史回响。</p> <p class="ql-block">  宋代阿育王式石塔,石质虽已风化斑驳,但塔身雕刻的佛像与覆莲图案,线条依旧明快凝练,静默展现着千年之前的雕刻气韵与信仰庄严。</p> <p class="ql-block">  殿宇之上,彩色嵌瓷流光溢彩,与繁复华丽的金漆木雕、古朴庄严的石雕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潮州建筑独特的装饰语言,于方寸之间尽显匠心与地域美学。</p> <p class="ql-block">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原来,我跨越千里寻找的开元寺,一直在我心里。而那两扇最终为我打开的朱红大门,不过是帮我认出了它。真正的文化之旅,不在于你走了多远,看了多少,而在于那些风景最终如何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成为你理解世界的一部分。潮州六日,寺内寺外,皆成道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