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向上的弘文合唱团,周二排练日不见不散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每周二的午后,岛城的风总带着一丝秋日的温柔,像极了我们弘文合唱团排练时流淌在空气中的旋律。市北文化馆周边街区,飘落的秋叶仿佛也放慢了节奏,静静聆听我们的歌声。那旋律与歌声此刻像是在做着郑正的承诺——每周二,这里不见不散。排练大厅,乐谱在手,心却早已飞向远方,飞向那些被音符点亮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视频拍摄:紫藤</p><p class="ql-block">视频剪辑:燕子</p><p class="ql-block">视频审核:王红蕾、陈惠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排练开始前,指挥老师站在前方,深色外套衬得他格外沉稳。他一句话没说,只是轻轻抬起手,整个房间便安静下来。那一瞬间,仿佛连呼吸都调成了同一个节拍。他不疾不徐地讲解着声部衔接的细节,语气平和却有力,像是一股暗流,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我们坐着,手里攥着翻得微微卷边的乐谱,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像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他的手势干净利落,每一个起拍、收束都精准如钟表。我们跟着他的指挥,一句一句打磨着旋律,像在雕琢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有人低声哼唱,有人默默记下笔记,有人悄悄调整呼吸节奏。没有人说话,但整个空间却充满了声音——那是专注的呼吸声,是纸张翻动的轻响,是心灵与音乐碰撞的微光。这间排练室不大,却装得下我们所有对合唱的热爱与坚持。</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时刻,总让我想起最初加入合唱团的那个秋天。那时我还不太敢开口,生怕唱错一个音就打乱了整体的和谐。可在这里,没有人催促,没有人责备,只有一次次耐心的引导和彼此鼓励的眼神。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也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团队合作——不是整齐划一的复制,而是各自发光,又彼此呼应。</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他会突然停下,指着某个角落说:“这边的和声再推一点。”或是转身在白板上画出旋律走向,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指划出起伏的线条。我们跟着他的指引,一遍遍尝试,直到那个和弦终于如月光般清澈地铺展开来。那一刻,不需要掌声,我们自己就能听见——那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p> <p class="ql-block">台下的我们,手里握着的不只是乐谱,更像是一份约定。每一页纸都记录着我们的进步,每一个标记都是成长的痕迹。有人用荧光笔标出难点,有人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甚至画了个小小的笑脸。这些细碎的日常,拼成了我们最真实的样子——不完美,但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从不同角度看过去,这场排练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有人专注地盯着谱面,有人微微闭眼感受音准,有人悄悄瞄一眼邻座确认节奏。而指挥的身影始终在前方,像一座灯塔,引领我们穿越复杂的声部迷宫。我们或许来自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此刻,我们为同一个节拍心跳,为同一段旋律屏息。</p> <p class="ql-block">这每周二的排练现场,恰如其分地描摹了我们的日常——有严格的要求,也有会心的笑声;有反复练习的枯燥,也有突然唱准那一刻的雀跃。我们不是专业歌手,但我们用专业态度对待每一次排练,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热爱,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坚持里。</p> <p class="ql-block">等到正式演出那天,我们会穿上笔挺的西装和优雅的长裙,站成最整齐的一排。灯光打下来,音乐响起,那一刻的庄重与荣耀,正是源于这无数个周二下午的积累。但我知道,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舞台上的那一瞬辉煌,而是此刻——我们站在这里,一遍遍练习,一次次磨合,只为让声音更纯粹一点,再纯粹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周二,我们都在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乐谱翻动的声音,和一句无声的约定:弘文合唱团,不见不散。</p>